○ 向小娟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少了+没有/不+VP” 这一格式在广安人民的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繁。说话人通常在对听话人或者第三方客体的动作行为不满意的情况下,对听话人或者第三方客体的否定行为进行再次否定,用双重否定的方式来达到强调的效果。这一结构中的“VP”有时候可以直接省略。我们在梳理分析广安方言“少”字的基础上,分别从语法形式、语义表达、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少了+没有/不+VP”结构进行分析。
广安方言中的“少”,除具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外,还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少”加上助词“了”之后一起构成否定标记。在双重否定句中,通常并不是两个否定标记一起否定同一个词或词组,因为前一个否定标记一般是用来否定后面的整个否定组合的。因此,这里的否定标记“少了”直接否定整个“没有/不+VP”组合。
《说文解字》对“少”的释义是:“少,不多也。”这说明“少”最初的意义是指数量不多。《辞源》对“少”的解释有四点:一是数量小,与“多”相对称;二是不足,欠缺;三是轻视;四是副词稍微和副词少顷[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释义为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其中做形容词时可解释为数量少、比原来数目减少等语义;做动词时可解释为表不足的幅度、欠、丢、遗失等语义[2]221-224。《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总结了“少”具有形容词、动词、副词三种词性,其中动词包含“短缺、欠缺,丢、遗失,亏欠”等义项,形容词包含“不多、薄弱”等义项,副词包含“暂时、稍微,别、不要”等义项。
“少”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的说法较早。在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中有提到,他们认为白居易的《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夜栖少共鸡争树,晓浴先饶凤占池”中“少”可以当作“莫”,应为“莫、不要”的意思,表示劝诫。姚占龙在《祈使性否定副词“少”的产生及其语用解释》中认为“少”有“别、不要”之义,可以作为祈使性否定副词,其语法化深层原因是数量意义的消失和说话人带有的否定性的主观态度的增强[3]。
一般来说,形容词词性的“少”和副词词性的“少”都可以修饰动词作状语,而区分它是形容词还是副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作补语。例如:
(1)少说废话,多做实事。
(2)废话说得少,实事做得多。
(3)少不知悔改。
(4)*不知悔改得少。
例(1)的“少”表示数量不多,可以在例(2)中作补语,语义不变,因此我们判定它为形容词。例(3)中的“少”有“别、不要”的意思,修饰后面的否定词组“不知悔改”,它不可以在例(4)句中作补语,因此我们判定它为副词。相对于例(1)形容词词性的“少”在意义上仍然与数量特征相关,例(3)副词词性的“少”在意义上已经与数量特征没多大的联系,表示说话人主观上持有强烈的否定态度。
广安方言“少了+没有/不+VP”结构中的“少了”是直接否定“没有/不+VP”的标记。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持否定义的副词“少”是表数量义的形容词“少”经过语法化形成的,但是在此结构中,我们不把它看作副词或形容词。
汉语的副词附着性较强,一般都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除了在省略句中可以单用外,一般不能单用[4]。助词“了”主要有两个:“了1”主要表动作的完成,用在动词后面;“了2”主要表事态有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用在句末,有成句的作用[2]314。不论“了1”还是“了2”,都不能直接跟在单独的副词后面。汉语方言中,也存在“形容词+了+动词”的特殊结构,比如北京话里也有“高了去”这样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是因为趋向补语前可以插入体标记“了”,趋向动词“去”是作为“高”的补语[5]130。若把此结构的“少”看为形容词,那么助词“了”应为“了2”,用于句末,“少了”只能看作“没有/不+VP”的补语前置语。但是作为补语,句子的意思解释不通。
(5)少了不行。
(6)*不行得少了。
(7)少了没有及格。
(8)*没有及格少了。
例(6)、例(8)句子根本不成立,因此我们不把此结构中的“少”看作形容词。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提到动词“少”可以构成“少不得、少不了”这样的动结式结构[2]426。这说明动词“少”后面可以直接跟否定动词或否定动词词组。力提甫·托乎提曾提出“联合副词化句”的概念,且用“吐尔逊起了床,吃了饭,去了学校”等维吾尔句子来举例说明从句中谓语动词加上某种副词化形态成分,可以降格为修饰主句的状语性成分[5]130。这表明动词在加上副词化形态后可以作状语,修饰主句,如:“他吃了饭没有去学校”,句子中“吃了饭”作状语修饰主句“没有去学校”,“吃了饭”的动词实际已经副词化。
因此,我们把“少了+没有/不+VP”结构中的“少”看作动词,只不过加上了副词化形态,意义与数量特征已没多大的联系,表示正处于语法化过程中说话人主观上持有强烈的否定态度。“少了”在此结构中作为已经副词化的否定标记,有“没有”或“不要”之义,修饰“没有/不+VP”,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否认行为主观上进行否定,所表达的否定强度也更重,起强调作用。
在广安方言中,“少了+没有/不+VP”结构一般作谓语,它的主语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主语为动作的施事,因为进入此结构的动词多是表示人的具体行为动作,很少表示抽象行为,且为发出动作的主体;二是主语为人称代词,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作主语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她们”,除此之外的代词、代名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几乎都不能做此结构的主语。例如:
(9)今天赶集的人这么多,我少了不去做生意啊。
(10)嘴巴都流血了,你们少了没有打架。
(11)穷成这样了,坐席的时候他少了不抢菜。
(12)*小明少了没得钱。
(13)*这碗少了没有打破。
例(9)-(11)的主语“我、你们、他”分别是动词“做、打、抢”的施事,且是人称代词,因此句子成立。例(12)的主语“小明”不是人称代词,例(13)的主语“这碗”是动词“打”的受事,且是名词性短语,因此这两个句子在广安方言中不成立。
在广安方言中,进入“少了+没有/不+VP”的VP多为光杆动词,也可为动宾短语,甚至整个动词结构都省略的情况也常见。
1.VP为光杆动词。
(1)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指本身意义完整的实义动词,后面不需跟表示支配关涉对象的成分,即不能跟宾语。如:
(14)教室里闹哄哄的,你们少了没有吵闹。
(15)你调皮得很,等到读书的时候少了不跑。
(16)这么冷的天,我少了不运动。
例(14)-(16)的动词“吵闹、跑、运动”本身意义就比较完整,且发出此动作行为的主体是主语“你们、你、我”,后面不需再跟宾语。从语法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用“配价”理论来分析这几个例句中的动词:“吵闹、跑、运动”等不及物动词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只能前面有主语,不能带宾语[6]。
(2)动词为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是指后面必须跟宾语意义才完整的实义动词,必须带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客体。若是此结构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且后面没有宾语,说明宾语是省略了的。如:
(17)刚买的绿豆饼,你少了没有吃。
(18)东西这么便宜,我少了不买呀。
(19)你都冻感冒了,少了没有脱。
(20)她一个小娃娃钱那么多,你少了没给。
例(17)(18)中的“吃、买”是及物动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客体是指前面提到的“绿豆饼、东西”,为免重复,这里省略了。例(19)中的“脱”是及物动词,省略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客体“衣服”。例(20)中的“给”是及物动词,省略了宾语“她”和“钱”。如果用“配价”理论来分析,“吃、买、脱”是二价动词,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前面有主语,后面也带了宾语,只是宾语省略了;“给”是三价动词,两个宾语都省略了。
2.VP为动宾结构。当动词是及物动词,且非光杆动词,单个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都可以做宾语,也可以同时有两个宾语。比如:
(21)昨晚你屋里灯一直亮着的,你少了没有看书。
(22)周小红脸都肿着,你们少了没有打她。
(23)你这种人爱捡便宜,少了不做这种事。
(24)你这么善良,少了不给他钱。
例(21)“书”没有任何修饰成分,是具体的实物名词,作动词“看”的宾语。例(22)代词“她”是指代前文中出现过的“周小红”。例(23)“这种事”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指前面出现过的“爱捡便宜”的行为事件。例(24)“他”和“钱”都是给的宾语。若用“配价”理论来分析,“看、打、做”是二价动词,“给”是三价动词,两价和三价动词都可以与宾语一起构成动宾结构。
3.VP为状中结构。当动词为及物动词,且不带宾语,前面可以受指示代词“这样、那样,这么、那么”修饰,构成状中结构。例如:
(25)你喜欢做饭给儿子吃,下次他放假回来了你少了不这么做。
(26)逃课还不承认,门卫都看到了,你们少了没有那么做。
(27)你还说你没有超速,车子都撞烂了,你少了没有那样开。
(28)我是跑得快,疯狗追来了嘛,换你来,你少了不这样跑。
4.VP省略或“没有/不+VP”一起省略。在广安方言中,“少了+没有/不+VP”结构一般运用于口语,谈话者在对话过程中往往当面交流,又有特定的语境衬托,若前面已明确提到VP这个行为,未免重复,VP可以省略,甚至“没有/不+VP”也可以省略。
(29)A:我支付宝多扣了一千块,你前几天天天用我手机打游戏,是不是你?
B:妈妈,不是我,我真的没有用支付宝。
A:我还不了解你,你少了没有。
(30)A:我相信他的人品,就算再苦也不会去做坏事。
B:少了不。
(31)A:下次我再也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B:少了。
为了达到简洁的表达效果,例(29)“少了没有”后面省略了“用支付宝”,例(30)“少了不”后面省略了“做坏事”,例(31)“少了”后面省略了“不会犯这种错误”。
少了不吃 少了不跑 少了不走 少了不喝 少了没有看 少了没有写 少了没有做 少了没有游泳 少了没有帮忙 少了没有休息 少了没有打架 少了没有运动
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动词“吃、跑、走、喝、看、写、做”和双音节动词“游泳、帮忙、休息、打架、运动”都有共同特点:多表示人的具体行为动作,而非心理活动,且发出动作的主体自己能够主观决定并自由支配这种行为动作。因此,我们认为能够进入此结构的动词多是表示具体行为的自主动词。
(32)A:班长,你这么好的成绩要是帮我辅导功课,我肯定能及格。
B:我少了没有帮忙,不然你连50分都得不到。
(33)*你少了没有知道。
(34)*你少了不忽视。
(35)*我少了不这么思考。
例(32)“帮忙”是一种具体的、有意识的行为动作,且受动作者自由支配,句子成立。例(33)-(35)句子不成立,“知道、忽视”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动作,动作者自己无法决定和支配,“思考”是心理动作。
“少了”表示否定的意思,作为否定标记,与“没有”一起构成双重否定,加强了语气[5]146。“少了+没有+VP”结构是指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了,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的客体表示责怪,语气较强烈。在广安方言口语中,双重否定句的“少了+没有+VP”结构可以与反问句的“还+没有+VP”结构相互转换。例如:
(36)这么晚了没回家,你们少了没有去唱歌。
→这么晚了没回家,你们还没有去唱歌?
(37)你说你没饿,那我做的菜去哪儿了,你少了没有吃。
→你说你没饿,那我做的菜去哪儿了,你还没有吃?
根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副词“还”除了表示平、扬、抑三种语气外,还可表示感情为主,表示感情为主时,可用于反问句[2]221。例(36)(37)中两句话都表示责怪,可以相互转换,只是前者用否定标记“少了”来加强谴责的语气,后者通过副词“还”表示反问,虽然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但是没有前者语气强烈。
“少了+不+VP”结构用于动作行为未发生的语境,“不”是否定副词,加“少了”一起构成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语气比较强烈。当主语是第一人称时,此结构表示说话人否定听话人的建议,准备坚持自身的动作行为;当主语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时,此结构指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的客体表示建议或者劝诫。在广安方言口语中,“少了+不+VP”结构可以与“不应该+不+VP”结构相互转换。
(38)A:天气这么好,我准备明天踢足球去。
B:不要踢嘛,在家和我一起打扫卫生。
A:难得天气这么好,我少了不踢。
→难得天气这么好,我不应该不踢。
显然,“少了+不+VP”结构虽然可以与“不应该+不+VP”结构转换,但是所表达的语气强烈程度不同。这是因为“少了”作为否定标记,主观上所包含的“不希望、不愿意”的含义得到强化,其所表达的否定强度也更高,因此用于双重否定句中更能起强调作用。
在广安方言中,“少了+没有/不+VP”这一结构口语色彩较浓,多用于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谈话,因此,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在口语色彩较强的方言剧和日常口语材料,但几乎很少出现在口语色彩较弱的文学著作和报刊政论著作中。如:
(39)A:怪啦,我的小说哪儿去了?
B:你好好找看。
A:找遍了都没找到,是不是你拿了哟?
B:我没有拿。
A:你少了没有,快点拿出来。
“少了+没有/不+VP”结构的使用有一个基本前提:说话人本身对听话人或者第三方客体的动作行为不满意,通过谴责、建议或劝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因此,此结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往往有一个句子作为铺垫。例如:
(40)A:我没有打破玻璃瓶。
B:你少了没有,我都看到了。
(41)A:我不准备去参加同事的婚礼。
B:他对你那么好,你少了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