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辉煌巨变七十年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2020-02-23 00:39杨森山
市场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河南全省工业

杨森山/文

河南地处中原,连贯南北,承启东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河南,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百业凋敝、民生困苦。除生产少数产品外,现代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基础十分薄弱。

一、河南工业经济70年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河南工业经济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新中国建立前,常年的战乱使得河南经济凋敝,现代工业基本空白,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河南工业总产值仅2.98亿元,发电量只有500多万千瓦时,除了生产少量的纱、布、火柴、卷烟和原煤、电力等,其他则是一片空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有限的几座城市,分布极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工作,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为国有工业,对日渐衰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正确处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关系,工业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从1949年只能生产几种产品增加到能够生产30余种产品,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9.98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14.8%上升到23.8%,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产量已恢复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7年)

从1953年开始,河南继续对全省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结构上,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在煤炭、电力、化学、机械等重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重工业产值比重迅速提高,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为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6.63亿元,比1952年增长93.2%,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31.8%;重工业加速增长,年均增长23.2%,高于轻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0.4%上升到30.0%。河南已开始有能力生产诸如锻压设备、滚动轴承、变压器等重要设备。但在这一时期,河南工业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重工业超前起步,为后来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埋下隐患;二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成了资源配置的主体。

3.大跃进及调整时期(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从1958年开始生产建设中出现“左”倾冒进的失误,提出了“大跃进”等口号;在所有制关系上,强调“一大二公三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关系上,工业发展被简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化为“以钢为纲”,违背经济规律,致使工业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从1957年的30.0%急剧上升到1962的46.0%,工业生产几乎纯化为全部国有和集体。工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工业经济增速大幅放缓。1958—196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比“一五”时期放缓了一半。1962年全省布、纱、卷烟等轻工业产品产量比1957年还低。

为改变这种困境,中央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一大批企业,大力发展轻工业,充实和加强薄弱环节,由此全省工业生产秩序得到调整改善。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36.2%和37.7%,各类轻工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部分指标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河南工业重见生机。

4.“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在胜利完成调整任务后,河南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阻碍了这一历史进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积极备战、准备打仗的影响下,极“左”思想又一次成为工业部门的指导方针,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全省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逐渐降低,“三五”时期比“三年调整”时期降低6.2个百分点,“四五”时期又比“三五”时期降低5.0个百分点;二是“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格局进一步强化,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00%;三是形成了高度的封闭式特征、最终产品率低下的“重工业自我循环”特征和分散布局特征,“三线建设”“大办五小”的工业建设与发挥优势、区域分工、集中布局、规模经济的工业化规律趋于严重对立;四是工业管理混乱,停工停产,亏损逐年扩大。1976年全省工矿企业亏损面达67.0%。但在全省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下,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仍比1965年增长了2.3倍,达到130.46亿元。

(二)改革开放后的河南工业经济

1.改革开放与振兴阶段(1978—198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面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河南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全省2300多家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整顿,努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通过艰苦努力,全省工业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迅速得到扭转。1984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全省工业战线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体制创新,厂长负责制、各类经营承包制等一系列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改革陆续全面推开,推动全省工业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1979—198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较1973—1978年的平均增速提高3.7个百分点。

2.治理整顿与加速发展阶段(1989—1993年)

1988年9月,鉴于当时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治理整顿措施在河南陆续到位并发挥效应,但工业生产在降温中增速回落过猛,工业生产从1989年四季度急剧下滑,到1990年5月才摆脱负增长局面。为扭转工业低速增长的局面,1990年中央把宏观调控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省委省政府顺势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做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适时提出“一高一低”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八五”计划与到2000年的10年规划同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实施,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生产又呈现增长之势。1989—199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其中,1992年、199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达26.5%、23.1%。

3.调整转变与改革攻坚阶段(1994—2002年)

在各项改革举措引导下,河南经济建设全面高涨。但同时也伴随着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大,金融秩序出现混乱局面。治理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再度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以此为背景,全省工业经济增速再次放缓。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宏观调控不再搞全面紧缩,更加强调灵活运用利率、税率、价格和法律等手段,同时注意把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加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的变动明显波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一方面,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充分把握入世契机,将国际竞争的压力转为推进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动力。全省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由点爆式攻坚转向整体式推进,超过80%的国有工业企业成功实现改制,国有经济经过改制重组后,机制优势初步显现。1994—200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4.跨越与科学发展阶段(2003—2007年)

2002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省属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等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同时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煤炭、铝土等矿资源整合,着力推动资源向骨干企业配置。随着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财税管理体制不断深化,金融体制加快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河南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开放型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04年以后,全国经济出现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运行泡沫不断加大的现象和苗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河南坚持在发展中主动适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3—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这一时期也是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5.增速换挡与转型升级阶段(2008—2018年)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河南工业战线积极应对,工业生产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随后,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信息化水平,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2009—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

党的十八大之后,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河南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2013年起,全省工业经济进入换挡期,增加值增速回落至个位数,但河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效果初显,提质增效发展稳中向好。2016年,河南工业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出清的同时,加快培育更多产业新增长点和结构性力量,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河南经济保持了平均较快的增长态势。2008—201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工业利润年均增长16.4%,高于增加值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工业经济在全面振兴河南,加快中原崛起的征程上,经历了不断追求、摸索甚至失误的磨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工业一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的面貌,成为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区域发展协调推进、门类齐全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为河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1.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70年来,河南工业企业队伍逐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倍增,经济规模实力持续提升,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全省共有工业企业2646家,经过30年发展,1978年增加到12142家。1978—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成倍增长,由12142家增至25986家;1998—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快速增长,由10450家增至18700家,增长近八成;2009—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进入较为平稳的增长阶段,由18105家增至22041家,企业单位数增长21.7%。随着河南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全省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总量均实现扩张。70年来,全省工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截至2018年底,河南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居全国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7位。

2.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除了高斯随机噪声和有界噪声之外,稀疏噪声也是经常遇到的噪声.将一个矩阵分解为一个低秩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的和的问题就是经典的主分量分析问题.Candes等在文献[7]中提出了新的恢复算法求解下面的最优化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河南只能生产少量的纱、布、火柴、卷烟和原煤、电力等产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全省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电子信息、汽车和家电等领域生产能力更是大幅跃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中,纱产量345.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1.6%;纯碱产量172.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6%;水泥产量10965.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2892.0万吨、3661.0万吨,相当于1978年的53.3倍和118.3倍;汽车产量60.9万辆,相当于1978年的435倍。手机、轿车、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家用洗衣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有些甚至一举主导国内乃至国际同类产品市场。其中,2010年全省手机产量只有两万多台,经过8年的迅猛发展,2018年已达2.06亿台,占全国手机产量的比重为11.5%,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二。

3.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河南对外贸易及出口商品基本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全省工业企业不仅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发展壮大自身,还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工业出口品种不断增多,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规模增长迅速。2018年,全省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4396.81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36倍。

出口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18年,手机生产企业的出口交货值2900亿元,占比超过2/3,成为全省工业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电子元件产品出口325亿元,占全省出口交货值的6.6%。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发制品、汽车、皮革鞋靴、石墨、铝材等行业已成为河南省在全球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

4.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新中国成立时,河南工业技术能力非常薄弱。随着全省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科研投入稳步增长,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成果日益丰硕,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两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促进全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机构数达2397个,比2004年增长4.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4.5%上升至2017年的10.9%,提高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472.25亿元,比2004年增长13.9倍,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0.33%提升至0.57%,提高了0.24个百分点。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近年来,河南加快实施工业信息化进程,努力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和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截至2018年,全省5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0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开展“豫货通天下”工业企业和电商企业对接活动,国家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通过验收,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涌现出中华粮网、世界工厂网、中钢网、鲜易网等一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2018年,河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5048亿元,同比增长20.0%,是2010年的8.4倍;网络零售额3203亿元,同比增长28.4%。全年新认定备案电子商务企业5991家,累计认定11961家。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累计分别达到56个、218家。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煤炭开采、木材加工、纺织业等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持续得到优化升级。

1.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

经过70年的建设,工业结构门类日趋完善,建材、食品、化工、钢铁、有色、电力、煤炭、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轿车、电子等产业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河南已拥有40个工业大类。

2.轻重工业结构不断合理深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全省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0.8∶1,重工业占比高于轻工业,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不高。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黑色和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化工及煤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2018年,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6.6%和63.4%,重工业比重大幅上升,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奠定了基础。

3.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世界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和河南工业自身特点,河南制定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个重点产业的政策措施。几年来,全省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对河南工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12—2018年,全省主导产业年均增长15.0%,高于规模以上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增加。2018年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1%,较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4.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2%和15.0%。全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5.4%。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8年,新能源汽车增长70.4%,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42.8%,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45.3%,服务机器人增长37.8%。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三)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产业集聚区成为强劲动力

全省产业集聚区自2009年开始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方式的战略突破口。2013年以来的5年,全省188个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6.8%,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2018年,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1.6%,对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7.3%。18个省辖市和10省直管县中,89%的地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地规上增加值比重超过50%,8个地区集聚区工业占比超过80%,产业集聚区在各地区域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产业互补、各具优势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工业产业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郑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6年汽车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洛阳市积极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等重工业行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漯河市的食品工业,许昌市的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周口、商丘、信阳等黄淮地区依靠农业优势,重点发展食品、服装加工等产业。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正在着力转型发展。

3.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河南实行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有力促进优势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目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迅速崛起。2018年,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46家,较2008年增加23家,其中超过300亿元的达到10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鸿富锦,食品行业的双汇集团、河南众品、牧原食品,有色金属行业的洛阳钼业、豫光金铅、万洋冶炼,煤炭行业的河南煤化工、中平能化,汽车行业的宇通客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黄河集团、西保集团,化工行业的风神轮胎、神马集团、龙蟒伯利联等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该行业的“领头羊”。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河南工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70年来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成功经验,是全省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团结奋斗、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结果。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工业发展思路的明确,得益于改革创新的推进,得益于工业发展环境的优化。

(一)必须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即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工业为起点和推动力

工业的主导作用不仅主要体现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改造的物质基础,更体现在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正因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始终将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强省富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举措、关键环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才铸就了河南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经济大省的地位。据初步核算数据测算,改革开放40年以来,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2%,其中,在全省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由1980年代的32.4%、1990年代的 36.3%上升到 2000年代的50.4%,进入2010年代,全省工业化进入中后阶段,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所降低,仍达到33.4%。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新中国成立后7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揭示出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河南在全国较早开始了以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探索,在1980年代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开始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艰难探索。进入1990年代后,积极引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前,除烟草等极个别领域外,全省工业基本上已实现全领域市场调节。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所占份额达到了73.6%。另外,河南紧抓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历史机遇,大胆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国有、外资、民营三足鼎立,从改革开放之初河南工业的踯躅不前到持续几十年快速发展,无不见证了河南工业战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艰辛探索、奋力前行的足迹。

(三)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过70年的发展,河南工业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必须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河南工业化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为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工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以2016年为例,河南建设用地是广东省的1.3倍,创造的GDP却仅为广东的1/2,效益仅仅是广东的40%。同时,河南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能源矿产等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石油储量已消耗近70%,天然气已消耗50%以上,煤矿的储采比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铝土矿仅够开采不到10年;水资源缺乏且年际与地域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的1/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水资源紧张警戒线。面对新形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探索结构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后劲更强的发展路子。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全省工业经济的运行速度与运行质量仍保持在较为合理区间的同时,全省工业战线以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为重点,统筹推进火电、水泥、玻璃、电解铝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累计退出煤炭产能4400万吨,压减炼钢产能240万吨,关停103万千瓦煤电机组,全面取缔22家“地条钢”制售企业。全省PM10、PM2.5浓度比2014年分别下降22.1%、24.4%。

(四)始终坚持宏观调控与河南实际相结合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是超越社会制度的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正确而适度、适时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和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现象正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导致几次痛苦调整,带来了巨大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1978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成分的逐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并顺应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探索符合河南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的路子。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三期叠加”“四降一升”的复杂局面,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着力实体经济,抓住重点关键,强化薄弱环节。把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活动,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着力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实施技改提升和工业强基工程,深化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对接,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基金,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调控措施,确保河南工业经济始终运行在中高速增长区间。2010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

70年风雨砥砺,70年春华秋实。经过70年不懈努力,河南工业经济已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踏上了向工业强省迈进的新征程。放眼未来,河南工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致力将河南打造成为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强省,努力让河南工业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谱写更为绚丽的篇章!

猜你喜欢
河南全省工业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出彩河南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工业人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