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领导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0-02-22 17:33张国巍
英语教师 2020年15期
关键词:领导力英语课程跨文化

应 慧 张国巍 解 辉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许多高校启动“课程思政”建设。丁义浩(2020)提出“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在传授英语技能的同时,承载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科技、新闻、时事等,这些正是课程思政的丰富资源,因此具备充分的思政课改条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学习和使用英语除了了解国外先进技术理念和世界文明之外,还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向外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外宣传、对外参与,甚至在某些涉外事务和场合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应着力提高教学对象的跨文化领导力,使其能够在全球化时代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世界事务的参与者,甚至领导者。聚焦跨文化领导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途径之一。

一、跨文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跨文化领导力的概念

跨文化领导力涉及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领导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源于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下过多种定义。综合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元概念,包括知识、思维、行为、情感、个性等不同向度。领导力是一个人有效扮演领导角色和领导过程的能力,由价值观、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素组成。领导力还包含诸多复杂的能力指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要素的重合。

跨文化领导力的概念诞生于全球化发展的时期。大型跨国组织内部呈现多元文化态势,单一文化体系中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沟通方法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作用,因此要推动多元文化组织的发展,就需要注重跨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独特性。布罗德贝克(Brodbeck)认为,不同的文化实体中的杰出领导者具有不同特征,领导活动受文化所影响,领导特质、领导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属性。因此,跨文化领导力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跨文化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力,也是跨文化情境下的领导力。

(二)跨文化领导力的内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斯皮伯格(Spitzberg 2000)认为跨文化素质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个人系统、情景系统和关系系统。顾霄勇、孙剑平等(2014)将跨文化企业组织领导力划分为六个因素,包括愿景导向力、组织支持力、组织运营力、团队构建力、文化整合力和环境互动力。何斌、李泽堂等(2014)以领导力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为基础,将跨文化领导力分为跨文化领导影响力和跨文化领导能力两部分。

综合上述,跨文化领导力的内涵为:在跨文化情境下,主体通过运用跨文化情境要素、个人能力要素和跨文化技巧,产生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力量,从而主导交际方向,对客体施加影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三)跨文化领导力的特点

总体来看,跨文化领导力具有情境化、多元化和动态性三个典型特点。

情境化: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下开展的,受情境要素的影响,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的交际者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要素,使交际向有利态势发展。

多元化:跨文化交际涉及的交际者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交际行为涉及各行各业,每一次跨文化交际都是多元化的复杂系统。

动态性:跨文化交际是动态的互动,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的交际者能够主动运用要素和技巧,在交际的同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不断趋近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

根据跨文化领导力的内涵和特点,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从知识、能力、思维和态度等四个层面提升跨文化领导力。

(一)知识层面

拓展学生的中外多元文化视野。学生需要了解中外历史、社会、文化和时事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多元文化视野,便于灵活把握情境要素。在跨文化行为中,“交际者对他文化中特定文化事务或文明成果进行跨文化的价值阐释的角度虽然隐蔽,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要素”(彭勇穗 2019)。

(二)能力层面

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语言能力指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言语能力指以言行事的能力,可拓展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呈现形式和载体。要达到推动跨文化事务发展的目的,这两项能力是关键要素。

(三)思维层面

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从而具备多元动态的跨文化情境下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分析与评估系统,能够提升对其他系统的理解”(Gary Rybold 2010),是实现独立思考的途径。

(四)态度层面

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正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为推动者。“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力度和决心。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的提升要密切结合交际目的,融合态度与意识。例如,当今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主流已经从对抗转向对话。跨文化交际者需要具备以沟通消除误解,减少隔阂,寻求共识、求同存异的态度。

上述四个层面是从教学角度进行分析的。从跨文化领导力角度进行分析,四个层面彼此融合、相互作用。

三、聚焦跨文化领导力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下面就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版)》第二单元课文How empathy unfolds为例进行说明。

(一)分解教学目标,结合跨文化领导力要素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院校应基于自身人才培养需求,统筹规划,考虑跨文化领导力提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思维和意识,设定课程教学总目标和分目标。例如,海军潜艇学院目前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目标定为“聚焦海军国际化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从知识、能力、思维、态度四个层面界定教学总目标,再将其分解为课次目标,主要从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设定。

How empathy unfolds是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说明文,解释了同理心的内涵及发展。课次目标之知识、技能目标包括传统的词汇、阅读、写作技能。思维培养目标设定为“以思辨的方式讨论涉外交流中同理心的重要性;认可并能描述同理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情感态度目标设定为“理解并主动践行《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谈到的‘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和涉外实际需要进行的。

(二)挖掘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挖掘思想政治要素,只要是有益于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资源,都可以利用。因此,要以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为抓手,从四个层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包括教授历史文化与社科知识、批判性比较分析中外文化、挖掘思辨话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联系社会时事热点、融合教学内容与院校独特的文化及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等,结合教学目标,有机地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与课次。

How empathy unfolds的思政元素挖掘除了结合涉外需求之外,还应进行拓展,即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关于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中的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三)改革教学模式,把握课程思政内化规律

跨文化领导力是动态的,需要交际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试。跨文化交际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倡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放型教学法,鼓励他们优化语言输出,充实输出内容,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情境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授How empathy unfolds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如在口语环节,要求学生讨论如下场景话题:“学院组织中外学生演讲比赛,题目设定为国家军队的发展。中外学生观众座位如何安排?演讲内容的举例可以采用哪些时事热点?参赛选手的演讲应采取何种语气态度?评分时中外选手是否分开打分?组织和参与这样的比赛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同理心的微课和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素材,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讨论,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跨文化领导力。

(四)重构第二课堂,以实践提升跨文化领导力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二课堂培养跨文化领导力的过程,就是将学生沉浸在虚拟或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中,通过完整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使其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的决策、组织、管理、执行、反馈和完善等子过程,并从中体会领导者对全程的把握、操控、均衡及对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测与处理能力等,体验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

这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重构第二课堂活动,并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改革,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要作为整个课程思政改革的一部分来建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筹划,将思政资源充分纳入第二课堂。如海军潜艇学院以“海军军官国际化素质”为抓手,结合课内教学,举办涉外活动系列讲座和沙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英语演讲,组织学生参加留学生国际周活动等。学院组织学生参与涉外接待、出访等活动,并将他们参加涉外活动的表现计入形成性评价。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跨文化领导力方面有重要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获得完整跨文化交际的体验,有助于提升其文化自信,提高其处理涉外事务的能力。

结语

相较于其他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充分的课程思政资源,工具性特征使其承载大量内容,而人文性特征使其天然具备传导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是孤立地讲几个思政故事,而是要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教学要素,提升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领导力英语课程跨文化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领导力21法则》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