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诵读,感知丰富意蕴
——以《守株待兔》为例谈古文寓言的教学

2020-02-22 16:26:45
语文天地 2020年27期
关键词:寓言古文节奏

刘 慧

寓言是统编版教材中年级段的重要文体,寓言虽然短小,但其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哲理,还是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中,统编版教材中就编选了小古文的寓言文本,如何打破小古文体裁的壁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参透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呢?笔者尝试运用借读促思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比性阅读,初步把握寓言的文体特征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重要过渡期,语文学习需要历练他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直至学会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学之初,教师首先出示《守株待兔》《龟兔竞走》这两篇小古文,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普通类文本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小古文的两个不同点:其一,小古文语言简洁,篇幅非常多,很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的不一样;其二,这些课文讲述的都是自己知道的故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已经积累的经验,相机揭示“文言寓言”体裁。他们纷纷交流自己的理解:文言是古代诗人,人们读书和写作的语言,而寓言中的小故事一开始读觉得很好笑,但读完之后就能够深受启发。

小古文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对其中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地感知,在导入环节中,其实并不需要依照固有的套路展开教学,也无需每次都播放音乐、欣赏图画,教师可以根据的教学需要及时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和体悟道理的内在欲望,为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维性朗读,深入感受文言的独特音律

由于小古文很多的语言表达与当下的规则有着不同,我们需要站立在儿童的视角,展现出有趣味、有意义且富有情趣的语言。因此积极诵读,应该成为学习的首步。初次诵读,要从正确入手,做到字正腔圆,读出小古文的音律节奏。

首先,小古文以文言的方式表达,其内在的音律和节奏之美是非常鲜明的。所谓的音律,包含了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学会划分好节奏,用自己本身的理解,尝试在语义表达的转折处停顿、换气处停顿或者是虚词处停顿,并在自主划分之后进行朗读和交流。其中,虚词的停顿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徐建顺老师在其论著《声音的意义》中就曾经指出:“虚字可以采用长读和重读的方式。”比如这篇课文中的“而”,就是属于典型的开音结尾的读音,就可以在停顿处进行延长处理,通过对比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到将“而”延长之后,小古文独有的韵味就出来了,尤其是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感受高低不同的音调,有急有缓的节奏,触摸小古文的节奏韵律。

其次,小古文语言独特的表达规律和顺序,常常会给学生的理解和诵读带来较大的障碍。这种障碍的消除,不仅需要学生的反复诵读,同时还需要将文本中的语言皆若出于学生之口。因此,教师要强化文本的内在资源,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将文本之意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比如,教学“因释其耒而守株”,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相机理解“释”“耒”的意思,在理解了大意、消除了障碍之后,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句话。此时的诵读目标,已经不再是感受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了,而是要读得适切,能够做到语气、语调的综合,使得文本中的语言,就如同是自己内心意识中想要表达的话,自然而流畅地表达出来。

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其中,朗读是基础,也是保障,是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要在诵读上多下功夫,与小古文的语言形成深入而综合和对比,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

三、深入性思考,洞察寓言文本的内在意蕴

古代寓言故事,从内容上来看,总是以夸张的手法,讲述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初读寓言故事时,很多学生理解之后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但此时他们只是停留在最原始的认知状态,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笑”,将其作为深入探究的基础,真正探寻文本的内在价值,领悟寓言表达之妙以及所蕴藏的深刻意蕴。

教学这篇《守株待兔》时,教师就尝试从学生的学情入手,紧扣学生的“笑”:同学们都笑得很开心啊!其实,你们跟课文中2300多年前的宋国人一样,他们也笑了。你们有没有想过,大家是因为什么而发笑呢?学生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有的学生想到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天想着不劳而获,这是不可以的;有的学生认为一次经历,只是一种偶然,这里的主人公居然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了必然,真是好笑……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提炼:看来,寓言不仅仅有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还包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守株待兔》都直接将寓意揭示了出来:不想劳动,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而小古文选自古典书籍,为了尊重原著,编者并没有进行改写和处理,因此寓意并没有直接呈现,而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不仅形成了丰富而多样化的理解,同时还在探究和汇总之下,提炼出了小古文的特点。

教学至此,很多教师便开始鸣金收兵,其实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认知规律。对于小古文而言,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历程:整体感知,理解大意—洞察内容,体悟哲理—再次回归,整体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了大意、体悟了哲理之后,进行这样的教学引领:结合自己的理解,梳理这篇小古文中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洞察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过程中,明晰写作要素。比如,这篇课文的起因: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语文教学要切记上成过于理性的训练课,而导致趣味性地丧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难点突破的方式,重新来理解课文中较难的生字词。比如“折颈”“复”等。教师可以先从动作入手,摸摸自己的颈部,了解到颈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脖子,然后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折”字的意思,从而突破“折颈”的意思;而对于“复”字的教学,教师出示了四种解释,让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境进行理解,学会合理选择。

对于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整合和运用学生之前诵读所形成的基本经验,进行意思的选择,在学生形成语感之际,推动故事的复述。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连环画,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将故事情节与鲜活的图片进行整合理解,引导学生在诵读、背诵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的复述,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地生长服务。

古语说得好:“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寓言虽然短小,但其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哲理,还是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就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积极思考、不断探寻的过程中,感受小古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感受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猜你喜欢
寓言古文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0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4
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成长的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16
时装寓言
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 07:26:50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YOUNG·节奏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