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直接而详尽的阐述与展现,给迷茫中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光亮与希望,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良好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英语技能,拓展英语视野,养成英语综合素养的必备基础和有效前提。学生的思维贯穿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整个过程,无思维,不学习。可见,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其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质量,故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十分重要。
纵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淡化思维品质培养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教师应了解思维品质的内涵,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并将其纳入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思维品质一词最早是在苏联和美国提出、研究与发展的,经过时间的推进,更多教育专家、心理学者对思维品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所谓思维品质,简单而言,即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正所谓千人千面,思维也各有不同,它反映了个体在智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内涵展现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张维 2018)。
《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定义有更具体的规定: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应着重体现在逻辑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三个方面,教师的“教”应着重发展学生在这三个层面上的能力与水平(方丽萍2019)。逻辑性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对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推断等能力,逻辑思维培养对于学生英语读、写、听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均十分重要;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质疑、推理、探究后,科学评价思想观点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继而能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创造性地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水平与能力的个性化体现,而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开放性等思维品质的优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教学方式能刺激学生思维发展,而差的教学方式则会遏制其思维发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无论是阅读课、词汇课、语法课,还是写作课、练习课,师生互动欠缺,“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学习极容易脱离语境、脱离实操,从而导致其自主思考意识差、思辨能力弱、思维惰性普遍存在。因此,教学方式要始终为思维品质培养服务,要能刺激学生自主、有效地思考,防止其产生思维惰性。
思维品质培养重在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大胆推理、勇于批判、敢于创新。但就当下的英语课堂而言,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状依然十分明显。为何说教师“思维”取代了学生思维呢?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善于把碎片化问题呈现给学生,但是从不给其留自主思考的空间,便急着公布答案,导致其来不及思考便被告知答案。更形象地说,面对教师的“设疑”,学生只需要不假思索地进行千篇一律的“Yes”或“No”的回答。毋庸置疑,学生自主思考、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完全被教师“替代”,如是说,课堂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过早地被扼杀在摇篮中(陈莉双 2018)。
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让学生多做题,教师往往会为其营造“刷题”的氛围,让其一遍遍地进行“题海战术”,以最快的速度提升高考英语成绩。久而久之,学生英语学习的乐趣逐渐被弱化,思维也在机械、死板的“刷题”中趋于僵化,其英语学习失去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与批判性等。机械“刷题”不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满脑子想的是多做题,提高成绩,至于自我思维已经何等僵化则全然不知。鉴于此,教师应组织一些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应盲目带领其“刷题”。
在《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对其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深刻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等的培养。教师要改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将思维品质培养落实到位。以下将从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给出具体的培养策略。
逻辑性思维培养可依凭英语阅读与写作平台。从广义上来看,逻辑性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抽象与概括等,这些能力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意味着学生能科学把握文章架构,透析逻辑思维脉络,了解语篇各个部分是如何衔接的,对过渡句、过渡段、总结句等有独到的把握,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语篇、再现语篇内容;在写作中,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能够思路清晰、语句通顺,写出的文章很少出现语言逻辑表达错误,往往文从字顺,新颖独特。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11的课文Reading和Project部分精选了多篇文质兼美的阅读篇目,将这些篇目作为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素材十分必要。一篇英语语篇的逻辑性首先应表现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上,结构混乱的语篇是谈不上逻辑性强的。教师可呈现相关语篇案例,让学生探究其结构的逻辑思维脉络。
如在 Module 2 Unit 3 Amazing people:The curse of the mummy(《木乃伊的诅咒》)阅读课中,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逻辑探究性任务:
(1)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2)How many paragraphs does the full text include?What is the content of each paragraph?
(3)语篇的各个段落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使用的衔接词有什么特点?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对整篇文章的行文逻辑,以及文章的逻辑连接段、逻辑词等有进一步的学习。例如,语篇的第四段用However连接了第三、四段,逻辑性较强。在学生进行逻辑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其通过复述课文、读后续写、主题写作等培养逻辑性思维。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以“质疑”“批判”为引领,努力打造思辨性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主“质疑”是分不开的,只有心中有“疑”,才会去“批”,才能去“判”,继而对别人的观点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王一丁、冷泽兵 2018)。关于质疑批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语篇内容”“自我学习”“他人学习”中的各种疑惑,继而开启“质疑式批判”之旅(姚常玉洁2018)。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质疑式批判的推动下,才能逐渐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以及由小范围理解到大范围深思的过渡,这是知识学习的一个普遍习得过程。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前学习,做到“先学后教”。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指引学生的课前预习。如在Module 2 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阅读课预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设问、习题等进行预习,并不断在预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向语篇内容进行质疑。在质疑期间,教师鼓励学生作相应的标注。有的学生在预习第四段第二句时,发现了“Upon their entering the tomb”这个句子,对Upon的用法有所质疑,有些学生认为可以换成During,When,On等词,于是在旁边进行了标注。毋庸置疑,这些质疑都推动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其次,教师可组织一些思辨性的讨论、辩论,让学生在不断质疑自我、质疑同伴中推断、批判、探索,作到有理有据地批、果敢大胆地判。如在The curse of the mummy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课文最后一句中的“the curse of the mummy’remains a riddle to this day”进行辩论,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发表见解。在组织辩论时,教师最好让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从而有利于双方针锋相对、激烈辩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思维活动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结果。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要求。英语语用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英语,以及创造性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创造性的英语语用情境,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叶婷 2019)。创造性语用情境包括正课语用情境及英语作业语用情境两种。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正课语用情境的创设大多需要依据一定的英语学习与探究任务。例如,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呈现一篇与原文本内容相似,但深度更强的课外英语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呈现以下创造性任务:课文语篇与课外语篇中关于Happiness的内涵有哪些相似之处,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深刻的话语进行剖析,并将二者关于Happiness的相关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思维导图是对学生思维的大考验,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制作思维导图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正课语用情境创设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英语作业语用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心目中Happiness的样子。学生可大胆想象,尽情表达。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以Happiness为主题,作一首英文小诗,表达自己心目中独特的幸福感受。在布置了语用情境作业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认真完成。在第二堂英语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再接再厉。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高中生的开放性思维发展得并不充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学生缺乏开放性思维不利于其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开放性思维与应试教育下的封闭、狭隘的思维形态是相反的。开放性思维旨在培养学生多侧面、全方位、多视角地看待问题,以更广的视野思考问题,将相关事物彼此相联系、贯通开放,以克服封闭狭隘、形而上学的陈旧思维(金艳艳 2019)。
为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开放性思维任务,巧妙给其提供思维发散与开放的空间、契机。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僵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导致语篇中的问题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与生动性,这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性得不到有效发展;另一方面,让课堂死气沉沉,极大地遏制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创设开放性思维任务供学生进行多方面、全视角的思考。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的Reading部分是一篇题为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基于题目创设如下开放性问题:“What’s the meaning of ‘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How do you understand it?”在完全没有接触课文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先依据题目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和预测。
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依然可根据题目创设开放性问题:“According to your understanding,please give a new title.”这是一个开放性任务,对于学生联系语篇内容,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大有裨益。当然,在给出新题目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关键要联系课文所学及生活实际给出原因。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为了使这一培养目标更加高效化,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对思维品质培养的必要性有深刻认识。新课改给予了高中英语教师更多的挑战性要求。为了贯彻新课改理念,并配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应将思维品质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是其综合英语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条件。
第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趣味课堂环境。思维品质培养不能“一刀切”,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认真研究与分析学情,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针对性,创设趣味性课堂氛围,确保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效进行。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夯实的专业素养,才能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开放自由、和谐融洽的氛围,推动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开放性等思维品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迎合新课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对思维品质培养的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打破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新思维、开放性思维及深刻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视,并在课堂中落实。当然,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够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让自身的专业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落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