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璐 祁文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呈急剧上升之势。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设立15所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点。截至2019年5月,全国获准设立MTI学位点的高校共计253所,且招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及教学经验不足,MTI高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翻译硕士与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中国翻译协会2018年调查显示,90%的MTI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不足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MTI毕业生中大部分所掌握的翻译技术存在明显不足。由此可见,毕业生的翻译技术运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崔启亮2019)。在此背景下,MTI毕业生与市场均受到很大的冲击。一方面,MTI学生毕业后由于能力有限,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想在翻译行业有所建树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翻译人才市场依旧处于空缺状态,且高质量翻译专业人才奇缺。因此,提高MTI的课程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基于目前MTI发展的严峻情况,以MTI必修课程“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为例,探讨“产出导向法”在MTI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国内外主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技巧等,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介绍、讲解,学生理解、记忆。相应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教师给出例句,学生讨论;其次,教师点评、总结,提出适用范围较广的翻译技巧;最后,布置课后练习。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互动状态。虽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能为学生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例句阐析翻译难点和技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学生未积极、主动地参与翻译活动,探究翻译技巧,学习效果不佳。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有所忽略。一方面,学生难以意识到学习这类翻译技巧的重要性及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难以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无法保证有效完成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常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但由于MTI学制短、课程多、重翻译实践,所以课后翻译作业量大,许多学生通常在临近下次上课时才能勉强完成课后练习。在这种学习压力下,学生往往囫囵吞枣,对课堂所学不求甚解,甚至不加思考便直接开始进行课后练习,这显然背离了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消化课堂所学的初衷。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的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最初是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而提出的。2013年,POA被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2014年年初,被修订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同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被正式命名为POA(文秋芳2015)。POA摒弃了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主张“学习中心说”,认为达成学习目标、实现有效的学习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会不可避免地过于偏重某一方,从而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或者学习效率停滞;而“学习中心说”直接明确了“学习”为教育的中心。该理论主张,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把主要时间用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POA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驱动、促成和评价。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POA的三个阶段对教师灵活性的要求更为严苛。这三个阶段都必须以教师为中介,这里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引领、设计、支架作用等(文秋芳2015)。其中“驱动”环节尤为明显。以往的课前“热身”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而“驱动”环节与之有所区别,可分为“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三个步骤,各个步骤环环相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创建一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产生“饥饿状态”,从而加强他们对于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POA更能通过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
以POA理论为指导,在“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翻译职业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就业的危机感,从而自发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师要缩短学生输入和产出的时间,通过及时的练习与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节奏。通过学以致用及积极的课后反馈,可以帮助MTI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翻译方面的不足,从而在“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中真正掌握提高翻译效率、质量的方法,最终从容面对未来在职业发展中将要遇到的挑战。
“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其中,语言目标在于通过教授学生一些翻译理论,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以便应对未来的各种翻译挑战;文化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熟练转换中西方文化中的特有表达。教师在开展该课程教学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练习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基于POA理论,下面将从教学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笔译理论与技巧”教学模式。
此处的“驱动”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前“热身”环节尝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增反减;二是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对症下药”,导致教学缺乏指向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目前翻译市场的需求,在课前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尝试完成情景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翻译能力的不足,自发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在学生自发产生一定的学习欲望后,教师要发挥“脚手架”作用,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POA理论中的“促成”过程强调逐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减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伊始,学生不熟悉POA理论体系,难以根据教师描述的产出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发挥“脚手架”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翻译方面的薄弱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定的翻译实践不断巩固、加强。随着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步骤不断熟悉,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干预,鼓励学生根据课上的翻译素材补充适合的翻译材料,以便课后加强练习,抑或通过一定的途径选取目前的热点话题进行翻译探讨。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其选择是否恰当,教师都要对其翻译成果进行及时检查与纠正,时刻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翻译的情况,以确保他们能跟上教学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及时得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推动后续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教师应重视课堂评价,不仅要及时指出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构建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模式的质量等加以审视。若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调整与完善,使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熊亚男2019)。此外,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都可纳入教师的评价范畴。总之,教师应完善评价内容,从而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学生的课后翻译练习评价为例,教师除了要关注其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其完成时间及方法,以控制学生的输入与产出时间,确保他们在课后能够独立完成翻译作业。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给予他们积极、正面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翻译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随着MTI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MTI高校的育才责任愈加重大。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不仅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还是出于对国家的使命感。基于POA理论体系,在“笔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并能运用翻译理论与技巧。在未来的MTI课程改革中,希望POA理论的优势能够得到切实发挥,使学生满意企业、企业满意学生的双赢局面早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