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俊
(云南师范大学 纪委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僻处西南边陲,教育文化向来不发达,肇始于清末的中等师范教育自民国后按照云南教育行政当局的主政思路缓慢发展。抗战军兴,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立足“平时”教育,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本文拟对战时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推进举措及其办理效果进行梳理,考察彼时中等师范教育之基本面貌。
云南近代师范教育发端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省会昆明创办的初级师范学堂,专招高小毕业生。民初社会动荡、政局混乱,1915~1916年,云南全省仅有7所省立师范学校,学生1 516人,15所县办师范讲习所,学生652人,1所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校生127人。护国、护法运动继起,教育经费被拨充军饷,云南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师范学校改办中学,及至1923年全省省立师范仅省会一师、大理二师、曲靖三师、宁洱四师4校,县立方面,除经济条件较好之昆明、顺宁(今凤庆)2县各办1所师范学校外,其余各县未单独设立,联合师范学校则有“昭通等八县,富民等五县各一所”(1)云南省志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M].昆明:云南省志办公室,1985:846.,其时师范教育之“窘境”可见一斑。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由沿江诸省渐次推波助澜,促成教育经费独立。国民党“三大”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实施,各项教育法规法令渐次制定颁行,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1929年,云南政局渐趋稳定,教育经费独立,省教育事业有了经费保障。省政府颁行教育行政方针,省教育厅亦发布《饬属办理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令发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教科范本》《令各县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加授民众并颁发范本》《令各县继续开办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并按年轮调教员讲习》,并拟定《改进全省师范教育计划大纲》(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60: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469.等条令文件。1931年布告《改进全省师范教育实施纲要》对师范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划,根据当年年初统计,全省有共立师范4校,县立师范3校,县立乡村师范学校8校,县立师资训练所66所,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所(4)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49.。
1932年12月《师范学校法》、1933年3月《师范学校规程》的颁行,标志着师范教育取得独立地位和走向规范化(5)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60.。《师范学校法》明确规定了师范教育的目标,“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小学之健全师资”。在办学体制上,革除综合中学制“系统混淆,目的分歧”,避免了由此带来的“中学教育固无从发展,而师范与职业教育,亦流于空泛”(6)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61.的弊端。自此,中等师范教育形成了一个包括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简易师范学校或师范学校附设的简易师范科在内的完整系统。
云南在未奉部颁办法之前,各省立中学内多兼设高初两级师范科,各县亦设有一年或二年制师资训练所,以及与初中平行的三年制乡村师范学校。历经推动,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实现了独立、平稳发展。据统计,1937年全省有省立师范25校,正师32班,学生1 554人,简师29班,学生1 457人;县立师范学校30校,正师1班,学生60人,简师50班,学生2 185人(7)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61.。对比1934年的情况,省立师范7校,正师16班,学生696人,简师16班,学生809人;县立师范43校,70班,3 053人(8)云南省中等教育二十三年度统计[J].云南省教育公报,1935(6):78-82.,师范学校的整体规模已有一定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因未受战争直接影响,云南一变而为后方,内地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滇,云南被盛赞为“抗战的一个重要根据地”(9)谢本书.龙云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275.。缅甸、越南陷于敌手后,敌机开始不停侵扰云南,云南各界人士遂有“前方之感”,教育界亦不例外。1938年9月29日敌机窜入昆明上空,昆华师范中弹14枚(10)昆明师范呈报被炸情形[N].云南日报,1938-11-24(4).,炸伤校工1人,炸死租借于此的西南联大学生数人,“该校校舍校具,则被炸损失甚多”(11)教育部调查教育机关被炸损失[N].云南日报,1939-04-08(4).。为避袭扰,减少损失,云南省政府防空疏散委员会报呈云南省政府,并与昆明市政府协商,令昆明市公私立中小学一律迁出市区,并颁布疏散办法(12)本市公私立中小学省府限期疏散[J].云南教育通讯,1939(8,9):9.。各中等学校奉令后纷纷疏散乡间或外县,另觅校舍。教育厅要求各校应立即离市疏散,到安全地带办学,若无法及时疏散,可提前放假。昆华工校、昆华农校、昆华中学、昆华女中、南英中学、峨岷中学等中等学校不得不离开家园,一些中等师范学校也同样在疏散办学之列,如昆华体师迁观音山上课,昆华师范迁移晋宁(13)孟立人.敌机轰炸下的昆明教育[J].教育与科学,1939(9):50-54.。战争打乱了整个国家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适应战争“变态”的影响,国民政府确定“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总方针,指出教育不分战时平时,而应循常轨,即“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为此,云南教育行政当局特就推进中等师范教育提出以下措施。
为加强师范教育宣传,使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师范教育,1941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师范教育8条原则和18项工作要点,规定自1942年始,每年3月9日至4月4日为“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令各省市每年如期办理,办理如下事项:召集师范教育会议或讨论会;刊布师范教育专号;印发师范教育辅导小册;举行师范教育广播讲演或普通讲演会;举行师范生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宣誓;举办师范教育成绩展览会或工作竞赛;颁给师范学校教员服务奖状及清寒优秀师范奖学金及其他(14)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8:929.。
1942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奉令后,转令各师范学校举行成绩展览或工作竞赛,进行师范生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宣誓,运动周首日省教育中等教育科科长张季材亦前往昆明电台作有关师范教育问题之广播讲演(15)教厅举办师范教育运动周[N].云南日报,1942-03-29(3).。作为云南中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具体落实人,张季材藉运动周发表了推进师范教育的感言,“当此国难严重的大时代,我们要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标,无疑的必须使全国儿童和成人受到良好的国民教育,俾能成为民族的战时、健全的国民。但教育儿童和成人的责任无疑的是负在教师肩上”,为此推进师范教育“要先由引起一般社会对于师范教育的重视入手”,“对于师范教育的关心检讨实属非常必要”(16)季材.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感言[N].云南日报,1942-03-29(4).。当日的《云南日报》副刊《云南教育》也刊出《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特刊》,为推进师范教育摇旗呐喊。1943年云南省举办第二届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要求全省各师校举办,争取向社会各界募集师范生奖学金(17)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80.。
1939年,针对时代实际需要,参照教育部法令,云南省教育厅提出中等学校“四项要则”,即组织健全化、任免合法化、服务专业化、待遇合理化,并根据“四项要则”制定了《云南省立中等学校组织通则》《省立中等学校校长任免服务待遇细则》《省立中等学校教员任免服务待遇通则》《省立中等学校补助事务员司工警职掌暨待遇通则》《省立中等学校月领经费预算改编纲要》等办法细则,旨在“严格组织,慎选师资,严防旷废,提高学科程度,整肃训管风纪”(18)中等学校五项要则务使组织健全化、任免合法化、服务专业化、待遇合理化[N].云南日报,1939-07-26(4).标题有误,内容其实只有4项。,为中等学校在组织、待遇、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标准。
师范学校分区设置,云南省早已有之。1933年省教育厅根据《云南省立师范分区设置纲要》,划全省为昆华、曲靖、临安、大理、普洱5个师范区。1936年又重划为昆明、宣威、蒙自、思茅、保山、鹤庆、镇南7个师范区。1939年,云南省教育厅鉴于本省交通之进展、师范学校区域之分化,各地师范教育之平均发展及统筹设备,使供求相应,并便于辅导地方教育起见,遵照教育部修正师范学校规程,重新划分全省为昆华、宣威、泸西、石屏、思茅、缅云、保山、剑川、镇南9个师范学校区(19)平均发展师范教育教厅另划师范学区[N].云南日报,1939-09-15(4).,每区设置省立师范1所或数所,以期增进效能。
划区之后,各师范区并未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为优化配置和充实改进师范教育,广储师资以推进国教,服务地方自治,1944年底云南省教育厅再次对师范学校区划配置进行了调整,将全省131市县局划为昆华、玉溪、石屏、开广、泸西、镇南、大理、鹤庆、丽江、宣威、昭通、缅云、保山、思茅等14个师范学校区(20)教厅重新划分师范学校区[N].云南日报,1944-06-22(3).。此次划区,计划每区配置省立师范或国立师范1所,或暂于县中附办简师班,要求未设有简易师范学校之县份,从速筹设(21)龚自知.半年来的教育工作[N].云南日报,1944-12-17(3).。
根据《师范学校法》之规定,“师范学校由省市或直隶于行政院之市设立之,但依地方之需要,亦得由县市设立,或两县以上联合设立之”。师范学校由省市或县设立者,为省立市立或县立师范学校。由2县以上联合设立者,为某某县联立师范学校。专收女生之师范学校称之为女子师范学校。又据《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各地方为急需造就义务教育师资起见,得设简易师范学校”,“此项简易师范,俟地方小学足敷分配时,应即停止办理”。简易师范学校以县市立为原则。
上述省立、县立之区别,乃经费来源不同所决定。省级教育经费方面,1928年底云南省政府议决,自1929年起将卷烟特捐划作教育专款后,教育经费有了固定保障,自此以后云南省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相对稳定,以1935年为例,省教育经费来源有7项,共2 537 932元。其中:中央补助费340 000元,占总额的13.4%;省补助费70 000元,占2.8%;卷烟特捐1 927 533元,占76%;存款利息86 177元,占3.4%;公产收益26 058元,占1.0%;其他各种杂项87 363元,占3.4%(2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60: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81.。自1929年至1939年,年收入由国币5万余元增加到150余万元,卷烟特捐占总数的80%以上(2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60:教育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82.。
中等师范作为中等教育之一部分,其经费一向从中等教育经费项下列支。1937年,云南省级教育支出数为3 314 062.72元,师范学校教育费208 834.47元、师范学生膳食津贴54 628元(24)二十六年度云南省教育经费岁出决算表[G]//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概览(贰拾柒年度):教育经费.昆明:云南省教育厅编印,1939:7.,两项合计263 462.47元,约占总支出的7.95%。这与1933年9月国民政府出台的《中等学校经费支配标准办法》中明确1937年普通中学占40%、师范学校占25%、职业学校占35%的中等教育经费分配标准要求相去甚远。1941年3月卷烟特捐移交财政部云南区税务局后,教育经费独立成为历史,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的资金困难日趋明显。
县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为:学款学产租息、屠宰税附加、省款补助、中央款补助。以1938年为例,全省县市地方教育经费,岁占总额为新币4 045 321元,其来源大宗为各县之教育资产租息,年计3 831 786元,占90%以上,其次为附加捐161 552元(25)云南二十七年度教育施政概况[J].云南教育通讯,1939(3):1-5.,此外尚有义教自治附捐、义教屠宰附捐、社教自治附捐等。县教育经费主要支出于中等教育、国民(初等)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行政等,其中国民教育经费占大头,各县地方教育经费分配于国民教育经费约占全数70%(26)云南省教育厅民国三十三年工作报告[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70-010.,加之普通中学数量多于师范学校的现实,由此可以推测,各县用于中等师范的经费也不会太多。
省立师范学生按照规定免收学费,并由教育厅按月给予膳食津贴。抗战前,云南省曾颁行《云南省立师范学生待遇通则》,师范学生除免收学费外,全部学生在校膳宿之校,“学生之膳食应由学校负责办理,并得指导学生参加办理”(27)云南省立师范学生待遇通则[J].云南教育,1933(11):8-9.,教育厅按月发放膳费津贴充抵膳费一部分。抗战爆发后,因生活需费高涨,膳食津贴已不敷生活,以致影响了师范生之来源品质,渐失师范教育制度之意义。1939年教育厅修定颁行了《修正云南省立师范学生待遇通则》。修订的《通则》规定,省立师范学校,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简易师范学校、简易师范科,均一律免收学生学费、住宿费、体育费及图书费。凡全部学生在校膳宿之校,由学校负责办理学生膳食,教育厅按月给予学生膳食津贴,不敷之数,由学校向学生征取。其膳食津贴标准为:除每年3月、8月外,师范学校及其附设之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中学附设之特别师范科学生,按其在校实有人数,每月每名发给膳食津贴新滇币8元;简易师范学校、中学附设之简易师范科学生,每月每名发给膳食津贴4元(28)省立师范学生奖学金及待遇通则云南日报[N].1939-04-16(4).。
因物价变动,给予师范生的津贴、食米或食米代金等标准一再提高,“俾师范生之经济负担较重学生与职教学生减轻”(29)就拟具民国二十九年度行政计划实施情形报告呈云南省政府鉴核由[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57-003.,以维护师范教育。1942年改善师范生待遇,全师及简师,每班以40名计,每名每月发给津贴30元,此外尚有食米或米代金(30)云南教育概况[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01-014.。1943年计划给师范生全膳及制服标准(31)为检发本府民国三十二年度行政计划及政绩比较表令省教育厅收阅由[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60-005.,1944年每名师范生每月2公斗食粮代金(32)民国三十三年度云南省中等教育计划[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72-006.,并计划供给全膳、制服及学习用品。1945年省立师范学校学生每名每月可领公粮2公斗3升,副食费2 100元(33)令发云南省政府民国三十四年度工作计划(中教)[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73-003.。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改善、提高师范生待遇。
1938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定了《第一次师范教育方案》,以1938~1941年为实施期限,要求各省划分师范区,增设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学校,每一师范区设男女师范学校各1所,县立简易师范每3县设1所(34)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8:930-931.,1939年云南省划分师范学校区时,共有各种师范学校39所,内中省立22所,县立17所。此后,教育部又根据《第二次师范教育方案》于1942~1945年再次推进师范教育,要求各地达到每一师范区有师范学校2所,每3县有简易师范学校1所。云南省遵照部令,拟具了本省的实施方案,“拟增设省立师范六校,全师二十六班,分三年完成”(35)云南省卅三年度教育工作总检讨报告[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100-006.,按照全省行政区划,“应设立国民师范37校”,“扩充新旧简师班级296班”(36)云南省三十二年度云南省中等教育科计划[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70-001.。
在教育部的两次督促下,云南中等师范教育并无显著进步。中等师范学校的校数,自1937年的55所,减少至1945年的35所,而班级数则从112班至118班,中间稍有起伏,学生数从1937年的5 256人减少至1945年的4 392人,中间亦有起伏。若就类别、地域而言,各种类型师范学校亦表现不同之状况。
1937年云南省省立师范有昆华师范、昆华女师、昆华体师、昆华艺师、曲靖师范、蒙自师范等13所正规师范学校,昆华、玉溪2所简易乡村师范,宣威1所乡村师范,开化、双江、腾越、佛海等9所简易师校,共计25所师范学校(37)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61.。1941年因经费困难,教育厅实行并校裁班,将昆华艺师并入昆华师范,该年省立师范计有昆华师范、昆华女师、昆华体师、小坝女子简师、宣威乡师、大关简师、泸西师范、石屏师范、思茅师范、佛海简师、缅宁师范、保山师范、鹤庆师范、大理女师等14校(38)教育厅编审股,编印.三十一年云南教育简报[M].昆明:云南省教育厅,1941:16-20.。1942年8月大关简师又因“地居边远,班级较少,推进困难”(39)云南省教育厅三十二年度工作总检讨报告[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36-075.而停办,小坝女子简师兼收男女更名为昆华简师,省立师范减少至13所,此后勉力维持在此水平。根据云南省第二次实施方案计划,师范学校应逐年完成增校设班,如1944年计划增设师范学校5校25班,预算开办费800万元,增班设备费307.5万元,经常费70.5万元,而事实上,仅由省新兴事业费项下拨给开办费100万元,准增1校2班(40)云南省卅三年度教育工作总检讨报告[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100-006.。因经费受限,计划终究难于实现,至1945年仅增设武定师范学校1校,连前共有14校,63班,校数尚不及抗战初期,班级数勉强与战前持平。
1937年呈贡、沾益、永胜、晋宁、开远、澜沧、镇康、车里等地共设立了30所简易师范学校(41)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61.。1941年昆阳、呈贡、禄劝、易门、宜良、河西、峨山、江川、永善、西畴、建水、澜沧、车里、永平、龙陵、云龙、丽江、弥渡、洱源等24县设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根据实施方案,云南省教育厅督饬各县开办县立简师或就县立初中内增设简师班级,令各县多筹经费,设法促成。但“据各县呈报,因经费困难,请求缓办”(42)云南省卅三年度教育工作总检讨报告[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100-006.,1944年仅创设会泽、江城2县立简师,各招学生1班,永仁县添办简师班级8班,共18校47班。1945年只增加宁洱县立简师等3校8班(43)令发云南省政府民国三十四年度工作计划(中教)[A].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012-001-00073-003.,连前共21校55班。抗战中期,县立师范校数勉力维持于25所左右,抗战后期反有减少之趋势,所幸各县立师范于校内增设班级,设法广招生源,班级数、学生数有一定增加。
云南地处边徼,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聚居平地之汉族,教育状况大略与内地各省齐头并进外,其余聚居山间、边地之民族,人口众多,分布面积较广。世世代代居住在迤南、迤西一带的边民,因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民族传统、风俗语言等诸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文化落后,社会风气闭塞,为政教风俗所不及。晚近以来,西方传教士逐步从境外渗入,对边民施以文化侵略、宗教麻醉,传教设学,无孔不入,间或挑起国际纠纷、民族争端。英籍牧师永伟里父子在云南澜沧一带传教30余年,“在卡瓦山一带设有学校17所,福音宣讲所90余处;罗黑山一带地方,设有学校14所,福音宣讲所136处。其中糯佛一校有男女学生200余人。各校皆供膳、宿、衣服、书籍、文具。”又法国教会在沿滇越铁路各县区,“凡有土著聚居之所,均设有教堂学校,路南县边境□山之土人多奉天主教,子弟多习法文”(44)郭莲峰.边疆教育工作之检讨[J].教与学,1940(7):20-27.。外国教会在边地势力膨胀,反观地方政府对边疆教育之重视程度,则不及外人。
云南省政府有鉴于此,为启迪边地民智,开拓边疆,巩固国防,于1931年4月制定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推进边地教育,提出自1931年8月至1937年7月为第一期,1937年8月至1943年7月为第二期,由教育厅统筹办理。而实施边地教育,所需之师资,最为缺乏,自当从培养师资训练人才入手。云南边地县域,气候特异,向以烟瘴弥漫、民族众多“著称”,内地人士视之畏途,故以招收边民子弟就近加以培养训练为宜。省教育厅乃令饬近边省立中等学校、省立昆华师范学校,各开办边地师资训练班,招收各边地民族优秀子弟,施予两年师资训练,计省立昭通中学、普洱中学、丽江中学,各开办一班,省立昆华师范开办两班,共计6班,招收200余名学生(45)云南省边地教育概况[J].云南教育公报,1936(6-7):37-48.,因陋就简、降格以求,开办实属不易。
抗战爆发,原本就较为单薄的中等师范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尽管云南教育行政当局提出诸般措施,有意推进中等师范教育,但限于基础薄弱和经费短缺,一些措施推行困难,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教育经费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厅只能压缩支出,省立昆华、昆华女子、昆华体育、昆华艺术、曲靖、临安、蒙自、镇南、大理、保山、普洱、思茅、鹤庆、宣威乡村、昆华简易乡村、玉溪简易乡村、开化简易、腾越简易等师范学校的经常费均被缩减,省立中学师范各学校专任校长教员之年功加俸及师范学生之奖学金也被缩减,这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校班数量的压缩,将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合并于昆华师范学校,玉溪简易乡师合并到省立玉溪中学。因经费不足,教育厅采取的“挖肉补疮”的办法,纯属无奈之举,所谓“四项要则”、师范学校划区也“大打折扣”,云南中等师范教育的推进效果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