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分析

2020-02-21 15:39黄子萍王永贵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边界

黄子萍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210023)

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衍生出文化发展的“第五大战略空间”,即网络空间,依托于网络技术不仅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也致使文化的边界性更加模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出当前网络空间文化发展存在边界问题。近年来,网络空间文化边界及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探讨和研究。网络空间文化边界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代焦点,是因为其在网络空间及文化场域存在的问题、影响及意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兴盛就必须重视网络空间文化的边界意识,突破文化发展的技术关卡。因此,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发展的边界性,明晰网络空间文化边界及矛盾,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在新时代实现文化发展最大的增量。

一、网络空间文化边界的应然分析

(一)网络空间文化“有界”还是“无界”

边界原指国家或者地区间界限,以经纬度、河流、山脉等划分的自然界限,这些自然界限是日常生活里有形的可见的存在。边界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地域界限以外,还存在着认识界限、价值界限、场域界限等无形的虚拟的界限。

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征程中鲜明的时代标志,依托于互联网与通讯技术构建出全新的信息流动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网络空间作为虚拟的空间存在,有着史无前例的开放和自由,既扩展了文化的活动场域,又延伸了人的自由和个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主体不受现实社会角色的束缚,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自由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所思所想。网络空间因其高度包容、高度开放、高度自由的特点,网络主体常常追求“网上”的“无界”。网络空间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场域,尽管传播的范围、承载的内容是无界的,但文化发展的主体、内容、空间是有界的。人们在有界与无界的张力中自由生活,在有界与无界的碰撞中产生“网络空间文化发展是否存在边界”的困惑。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1]这段话中习近平用两个“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表明了网络空间有其自由、开放、虚拟的特性,但决不是法外之地,国家也决不会任此文化现象泛滥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文化发展是有边界的。有学者也提出:“网络文化自有其自由的边界:是否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切实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是否维护了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2]可见,网络空间文化发展确有边界,这些边界发挥着网络空间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作用、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行为约束作用。

(二)网络空间文化边界因何存在

网络空间因其显著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包容性等特征,对于广大亲身体验过网络文化高度自由性的网民来说,网络空间是“无边无界”。正是因为网络空间看似无边无界,实则有边有界,网络空间文化领域的越界行为时常发生,网络文化边界在现时代表征出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网络空间文化发展的边界问题引起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文化边界的重要意义,“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1]。网络空间作为社会信息的承载空间,亿万民众在网上获取、表达、交流思想,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若网络空间充斥着虚假、色情、暴力等负能量文化,则会对亿万网民、社会、国家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习近平还指出当前文化领域确实存在边界错乱或者漠视边界的问题,他指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3]。可见,新时代征程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处于大活跃、大碰撞时期,文化边界极易出现问题。针对网络空间文化发展的边界问题,如“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三俗文化”等负面文化大行其道,习近平强调“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

网络空间文化边界问题成为人们聚焦的时代热点问题,不仅引起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视,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探讨和研究。有学者提出:“网络空间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加大,在不同层面从不同程度上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形成冲击,致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网络空间存在着‘失声’‘失语’‘失势’等问题。”[4]也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化边界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网络空间,更会波及到现实社会的文化生态,使得‘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被淡化,使得‘守法’和‘不守法’的界限被模糊,最终造成人们的思想涣散、价值疏离与精神漂移。”[5]此外,还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网络承载内容的无界与文化认同有界的矛盾,网上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等问题。质言之,学者们虽然从不同维度对网络空间文化边界问题进行探究,但呈现出“异语同质”的叙事分析,无不在于唤醒人们的文化边界意识。一方面,无论文化是存在于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社会,文化作为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自身特有的边界感。另一方面,互联网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网络空间文化边界及其守护已经成为日渐凸显且不可忽视的现实性问题,同时也是专家学者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理论性问题。

二、网络空间文化边界的多重矛盾

文化边界一旦明晰,就对自身文化具有守护和防御作用,而文化的边界错乱则会威胁文化安全及阻碍文化发展。网络空间文化边界问题之所以引起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其在现时代出现实然错乱,显露出多重矛盾。从文化要素及传播视角切入,主要表现在主导思想的“一”与文化思潮的“多”、内容形式的“浮”与文化内涵的“重”、网络传播的“快”与价值信仰积淀的“慢”等诸多问题。

(一)多元文化思潮与一元主导思想的疏离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发展引擎,伴随着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极广的思想承载空间和极速的文化传播速度。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文化呈现井喷式发展,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潮依附于新媒体在网络空间最大程度汇聚,文化思潮在现时代呈现史无前例的泛滥。现代的、传统的、流行的、大众的、主流的、非主流的、西方的、低俗的、恶俗的等多种样态的文化良莠不齐,人们的感官身处其中达到前所未有的忙碌。同时,“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主义’数以百计,无奇不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网上泛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在网上蔓延”[6]。可见,网络空间多样化文化样态、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层次价值取向相互激荡、泛滥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下非主流思潮易被忽视、埋没的现象,多元文化思潮与一元主导思想,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呈现“主从复合”的文化景观。面对网络空间多元文化思潮与一元主导思想并存并列发展的局面,数以百计的社会思潮、各种各样的“主义”和多元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主流与非主流的边界在多元思潮的冲击下出现错乱,主流文化的主导力日渐式微,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一元主导思想与多元思潮的关系中,必然是“一元主导”引领和统筹“多元发展”,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但在网络空间,多元文化思潮并存并列发展,主导思想的影响力、统筹协调力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存在多元思潮与一元主导思想的疏离,致使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错乱。由于网络空间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特点,主流思想的价值、权威、地位遭受多元文化思潮的拆解,造成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失语”“失势”,致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日渐式微。网络空间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境遇给人们的认知与选择注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广大网民在多元思潮的干扰下容易出现对主流文化的认知错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核心技术的优势,长期隐匿于我国网络空间和文化领域,极力宣扬西方文化与价值观,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如互联网上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恐怖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诸多“主义”和社会思潮伺机冒动,无不是针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观。虽然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本是无界的,但是社会主义文化与多元文化思潮因指导思想、历史传统、环境等因素的界限有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边界。网络空间主流文化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攻击和拆解下,加剧一元主导思想与多元文化思潮的疏离,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存在明显的“推移”之势。

(二)内容形式的多样与文化内涵的虚无

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活动,人类社会至今大致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电子这几个传播时期。当下,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将掀起文化传播模式变革的新一轮浪潮,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文化形式和内容达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富余甚至“过剩”。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以手机、数字电视、博客、播客等多种新兴媒体为媒介,这些新兴媒体在现时代近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器物存在。文化依附于这些新兴媒介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创新性,不仅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多样化,而且实现了文化内容的声像图文并存,网络空间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达到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迅猛多样。加之,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资本逐利性、扩张性操纵着文化领域,加速文化发展的商品化、市场化,文化创造呈现“机械化复制”“批量化生产”的乱象。为了市场占有率,过度进行传媒炒作,刻意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也促使网络空间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在信息化、市场化背景下,网络空间文化内容和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多样多变,却在市场化、网络化的裹挟下发生内容形式与文化内涵的断裂。具体而言,一是在网络空间虚拟浮躁快节奏的范围下,过分注重文化的形式和传播的速效,依附于声像图文并茂的文化形式和博人眼球的文化内容背后是文化内涵的虚无化、文化审美的庸俗化。一味创造和传播迎合市场盈利的低俗文化、缺乏新意的跟风作品、标题引人的流量作品等形式内容丰富而文化内涵虚无的网络文化。二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获得关注度和市场,利用网站、论坛、软件等网络平台,对网络内容和传播形式进行刻意的创新和炒作。如对平淡无奇的文化话题进行歪曲恶搞以及夸张化炒作,制造文化热点和卖点,以迎合市场盈利的目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是文化存在的现实样态,即“形”,文化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魂,即“神”,在其本质上文化应具有“形神兼备“的特征。然而在这个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化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文化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凸显,而文化的精神价值却越来越被搁置,丧失文化原有的意义和内涵。

(三)网络传播极速与价值信仰积淀的断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相比传统媒介,不仅传播速度更加迅速,而且传播产生的影响更快更大。网络空间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手段,为文化极速传播构建传播通道,信息一经发布的同时也就实现了接收,极大缩短了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时间。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文化传播者与文化受众的交互性极强,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角色极易转换,受众不再仅仅是受众也有可能是传播者。因此,信息发布后不仅第一时间得到传播,而且在接收者与传播者的角色转换中,信息不断发酵,传播范围更广,影响迅速且大。在网络空间文化传播极速、造势影响极大的境遇中,一个细小的话题都将可能引起热搜,成为热点话题。这样的网络文化发展境况,致使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难以积淀,极易引发网络主体的价值信仰危机。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传播速效,彰显了工具理性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也就此引发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断裂,出现“快”与“慢”的矛盾。一方面,文化是连接古今的精神命脉,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慢”过程,而在极速传播背后追求的是速成速效,两者极易产生矛盾。尤其是当工具理性受到资本逻辑的裹挟,一味“求金求红”,搁置了文化的价值与功能,致使网络空间呈现“快而无质”的文化失魂失序现象。另一方面,文化受众的价值信仰积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与网络文化极速传播的“快”无法协调,容易出现文化受众对文化边界的认知错乱。尤其是当下网络空间文化泛滥且良莠不齐,受众在极速的传播、多变的文化样态中极易产生文化选择的“眩晕化”、缺乏文化的辨别力和边界认知偏向错向。同时,文化受众的价值凝练和信仰积淀本就是一个追求沉与稳的渐进过程,而在极速的文化传播中只能获得博眼球的暂时愉悦,难以达到对文化受众价值凝练和信仰积淀的效果,必然产生精神空虚和价值信仰危机。

三、网络空间文化边界问题的矫治策略

网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同时也使文化在网络化的浪潮中面临边界虚无的挑战。文化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精神要素和思想标识,不能在网络浪潮中失去边界、丧失精神属性,变成没有灵魂的文化躯壳。因此,必须守住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边界,处理好“一”与“多”、“快”与“慢”、“虚”与“实”的关系。

(一)“一”与“多”: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网络空间以其自由开放、包容、不拘时空等特点,为多元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文化形式多变、文化内涵多层次、文化价值多元,致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高雅审美在网络空间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当前,网络空间主流文化的引领力和认同感日渐缺失与多元文化的造势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形成鲜明反差,必然会消解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多元中把握主流,重塑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引领力,是矫治网络空间文化边界问题的重要策略。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文化发展中的一元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7](P21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不仅使其能够在网络空间占据指导地位,而且能够统筹网络内容,有效整合多元文化思潮,引导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样态中的主流地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P168)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及“主义”内含着多元价值取向,必须要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核心价值去统筹其他外围价值。同时,“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这些文化都是社会主义优秀文明成果,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有边有界、合理有序,健康有质的发展。

(二)“快”与“慢”:处理好网络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文化的飞跃发展;但同时,也发现文化发展的边界问题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的新型文化模式,前者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后者与人文精神密切关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空间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变化发展,文化资源富余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泛滥。网络技术以“快”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批量化”“机械复制”般的文化创造使文化精神内核的缺失,形式与内容错位、数量与质量隔膜、速度与价值相悖等文化乱象处处上演,文化的边界意识在“快”发展中变得模糊。因此,处理好网络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让科技进步的“快”与文化发展的“慢”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既要坚持网络文化发展合乎规律、遵循科学之“快”,又要防止科学技术之“快“对文化灵韵及精神内核的破坏。具体而言,一方面,网络空间具有传播速度快、造势影响大、内容形式多样等优势,文化发展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和传播优势,扩大向上向善网络文化的传播速效和影响;依托声像图文并茂的文化形式,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去占领网络空间文化高地。另一方面,重在掌握网络内容的管理权、技术标准的话语权、舆论发展的主动权,是守护文化边界的技术关键。在开放网络环境中,“急功近利者有之,竭泽而渔者有之,粗制滥造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10],必须掌握好互联网核心技术,加强对网络主体的管理及对网络文化边界的守护。尤其是,西方国家操纵着网络空间的技术高位,长期隐匿于我国的网络领域,是网络文化边界问题的隐患。习近平也多次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1]

(三)“虚”与“实”:处理好网络文化与现实规约的关系

网络文化存在于非物态、无固定的虚拟空间,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而在网络王国自由穿梭,自由表达、交流、获取文化信息。但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投影,不是绝对自由且独立的王国,如若以放纵的态度任文化随意发展,则会失了文化的灵韵,泯灭文化的精神价值。守护好文化的底线和边界,必须保持网络文化自由与现实规约的合理张力,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主体的行为规范与约束,制定具有可操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细化网络文化自由的边界,明确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二是统筹政府、平台、社会组织、司法等多方齐抓共管,吸纳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网络空间的监管。三是构建网络道德准则和网络行为指南,以正确的道德意识矫治网络主体的文化行为和道德边界问题,提升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四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协同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推进对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的辩识力、抵制力。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汲取健康文化,增强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力;社会要开展广大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广大网民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家庭要重视孩子的互联网使用态度、行为及习惯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习惯。只有实现法律法规限制、社会各界监管、道德准则约束、多方教育引导等统一协调,共同规范、监督互联网文化发展秩序,营造一个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边界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拓展阅读的边界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