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2020-02-21 15:39车文丽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经济学

杨 莉 车文丽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730000)

“异化”在汉语语境中是不存在这个词的,但是对于西方哲学理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异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叫做alloiosis(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异化运用为一种宗教活动的状态,指在宗教活动中要严肃认真,要更加虔诚,达到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进入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认为异化是指我们把每个人的自然权利无条件让渡给国家的过程:因为我的权利脱离我自己成为一个国家,而国家虽源于我的授权,却不完全受我的控制。“异化”第一次作为哲学的概念登上历史舞台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被用来说明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然而真正将“异化”作为一种中心概念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黑格尔。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产生机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指导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它的问世让饱受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即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残缺的,但是它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被人们看作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一个早期研究。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诉求

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期,正好处于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这个时期欧洲各个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革命,从而导致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灭亡,由此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取代了封建贵族,从而封建势力被历史所遗弃,虽然此时欧洲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但工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因而这一时期被烙上“工业化”的烙印。

工业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促使工业的正常运行。大批的工人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的工人有限,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竞争,他们降低工资标准,以最低的工资水平挤兑其他工人,从而进入工厂。对于资本家而言,这种情况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对此是乐见其成的,但是资本家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开始研发新的技术用于提高生产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大批新兴产业开始建立,这对于传统的工厂主来讲是致命的,因他们无法与新型的工厂主竞争,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而言资本家为获得最多的利润,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压榨工人的工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人的工资被压榨到最低,使得工人的整体购买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这时候产品的供过于求引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1](P11)。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以及处于资本压榨下人们生活的苦不堪言使得部分有觉悟的工人起来反抗,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这种运动只是自发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工人们的头脑,去指导他们进行抗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思想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思想。在黑格尔的理解中,绝对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力量,是积极能动的,“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生命的和精神的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2](P543)。绝对精神的内在自我否定,使它从中异化出自然界即外部世界,然后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辩证否定回到它本身。“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概念的发展;其次,有了概念的发展才能异化出外部世界;最后则是通过辩证地否定外部世界实现自身。从一种角度而言,黑格尔阐述的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自己历史的思想。黑格尔认为的劳动是一种抽象性的劳动,而且对人的理解也是抽象性的,因此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进行了批判,从而打破了这种局限性。

对于费尔巴哈而言,黑格尔哲学只是将思维与存在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即如何让思维和感性存在达到统一。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理性出发,将思维和存在联系起来,而且在费尔巴哈看来,认识永远不能够脱离对象存在。这里的对象有两种存在形式,第一种为客观存在着的感性对象;第二种为思维世界中或者观念中的对象,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对象则是第二种存在的对象,在宗教中,“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3](P56)。费尔巴哈是通过人的精神的异化来揭露宗教的神秘性,但是他没有联系实践活动去看待现实的人,所以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一般而言,人们进行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现实中,情况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工人与产品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产生了对立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劳动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与福利应该得到提升,但是现实却是相反的,从量上来讲,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工人却越来越穷;从质上来讲,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者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生活水平与各种待遇却没有提高,他们越来越贫苦。这样一来,“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考察到,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运行条件来看,资本家为劳动者提供的生活资料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生产商品所必须的产品材料,足够的材料能够满足资本家在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其二是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须的生活物质资料。劳动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生存资料例如衣食住行等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劳动,然而资本家为追求巨额利润,不断压榨劳动者,一方面使其失去创造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材料,使得两者相分离;另一方面使得劳动者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这成为工人们后来通过罢工等形式来维护自身利益的直接原因。最终工人们陷入了恶性循环,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即越无法找到工作越无法维持肉体的生存需要,越无法维持生存资料就越无法找到工作。

(二)人的生命活动同劳动相异化

一般而言,劳动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满足自己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是充满幸福感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却不是自觉地和自由的,是强制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活动并不是统一的,两者处于一种对立分离的状态,劳动者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一样进行着生产活动,机械性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没有一点满足感,劳动不再是促使劳动者劳动的动力。而且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无期限地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使得劳动者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就像马克思说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1](P54)。

从劳动关系角度来看,劳动对于工人们而言已经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是一种强制性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再是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其他人,是为了其他人进行劳动而不是为了自己进行劳动。更令人心痛的是劳动者只有在吃饭睡觉的时候才能拥有休息时间,一旦开始劳动就像是牵线木偶被人任意摆弄。这些都表明劳动这种人的机能异化为动物的机能,动物本能的机能异化为人的机能。

(三)人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人相对于其他物包括非生物、植物和动物而言的根本性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避免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人有自由的、有意识的,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活动。类本质的异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异化劳动使得自然界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不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是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时候人开始疯狂地从大自然掠夺财富,破坏自然,这也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自然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物,这其中包括人,人作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与其他生物是有区别的,但是异化劳动这种方式使得自然界、人类本身、人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把生动的类的生活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把自然变成了一种对立面的存在,把人变成了动物,把生活变成了活着,把生命变成了生存。

劳动者与类本质的异化还表现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劳动,劳动是个体人所特有的,动物不存在劳动。动物所需求的生产是片面的,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人类具有意识活动,人所需求的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去追求更加高尚的东西,例如精神层面的享受,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寻求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的催动力,这原本是动物生活的标准,人变成了动物,人不再拥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相异化并不是简单独立的,它是由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人与人的相异化。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帮扶、相互发展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团体,他们没有进行劳动,但是他们占有很大一部分劳动产品,并且对劳动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势,这种团体中的人被称作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们一贫如洗。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及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1](P6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生两个彼此对立面的阶级,一个是不从事劳动,却占有大量劳动产品的资产阶级;其二就是进行大量的劳动但是却没有占有劳动产品的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消除人与人的对立,进一步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从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有利于揭示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到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指出了这种类的特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劳动将人与动物完全区别开来,动物只是根据自己的本能来获得所需,但是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意识地去改造大自然,并且人按照自己大脑中的意识来建构对象,给对象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从而展示出人的独特性,享受生存的意义,就如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P96)。究其原因,是人能够在劳动中自觉地把活动过程当成是自己的意识的对象,但是动物本能地不会将二者相统一。人可以追求各种东西,使自己不仅获得物质财富,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不断地追求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按照自身的意志去做支配。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由劳动构成。

(二)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大生产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有利方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任何事物的两面性,工业化大生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各种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例如土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在人体自身内发现的塑料污染等。人类从最初的敬畏自然到后来的向大自然无限索取,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无视大自然发出的警告,依旧在过度地改造自然界,这样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建设美丽和谐的中国,人与大自然是共生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界的一切,实现人与自然两者的共生,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重新树立对大自然的敬畏。最后我们应该逐步消除自然界与人的相对立,达到和谐相处的一种共生状态。

(三)有利于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共同创建美好的和谐社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工人与资本家是处于对立的关系中,也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是由于两者处于不平等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一来,人与人的关系就处于对立状态,也就是人与人相异化的表现。这样对于工人们而言是及其不公平的,他们没有任何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机会,能够拥有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因为在工厂外有大批的人连基本的生存资料都是没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整个社会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现实需要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阻止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个人,因此我们要营造出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达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才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