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数学阅读 提升学习能力

2020-02-19 07:30穆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学习能力引导

穆平

[摘要]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引导;数学阅读;提升;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3-0034-02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逐字理解,把握基本含义

数学教材是专家学者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因素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然而,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阅读水平不高,且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信息把握不够准确,常会因阅读不到位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读懂教材,逐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且大部分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概念,而应引导学生逐行、逐句、逐字地反复阅读推敲,使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正式授课前,教师先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学并提出以下问题:“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循环节,指的是循环小数中的哪一部分?”然后让学生阅读自学,阅读中遇到问题可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疑问:“8.47474…这个小数的循环节是47,还是74?”对于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循环节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小数的循环节应该是47,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小数的循环节应该是74,还有的学生认为两者都可以。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解读课本中关于循環节的定义,并强调“注意小数部分、连续出现的重复数字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使学生懂得寻找和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从8.47474…这个小数来看,4和7均参与了循环,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这个小数的循环节是47,而忽略了循环小数的基本定义、简写方法。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简写方法后,学生重新观察,发现74才是8.47474…这个小数的循环节。可见,阅读时通过逐字理解和分析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概念的基本含义,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并不断发散思维,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二、横向比较,建立内在联系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然而数学中有着诸多相似的概念,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混淆。通过阅读和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出现混淆相似概念的情况。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晰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摆脱思维定式,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二)》一课时,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产生了混淆,于是教师分发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等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途径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然后教师以其中一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为底,将其平放在纸上,让学生沿着图形的边在纸上描绘出这个立体图形的轮廓。通过描绘,学生明确手中拿的是立体图形,纸上画的是平面图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有的学生表示“立体图形有多个面,而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有的学生则表示“平面图形等于立体图形其中的一个面”。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一摸、猜一猜的活动,即将一个装有多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箱子放在讲台上,用眼罩遮住学生的眼睛,让其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个图形并判断是什么图形。学生由于把握住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所以能对图形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自主观察和动手实践,学生经历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更好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习得了新知。

三、深入分析,探索内在本质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有其不同的阅读方式,要求学生发散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数学语言的本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尚未发展完善,难以明晰数学语言背后隐藏的数学信息,易出现理解错误等情况,导致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探索,并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完成新知的探索。教师先让学生将一长方形张折成均等的4份,再用颜色涂出这个长方形的1/4。在学生完成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后,教师通过“一个图形的1/4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一个图形的1/4是指将一个图形平均分为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分母指平均分的份数,分子则指其中的一份……”这样教学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即这个图形的每一份必须是均等的,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如此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通过阅读数学文本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信息。这样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和数学阅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为学生创建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想象,理清解题思路

数学语言包含多种文字、符号以及图形,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只有把握住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才能成功地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有效的数学信息。大部分学生解题时常因缺乏想象而掉人题目的“陷阱”,无法完成文字与图形的整合,导致解题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明确,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在阅读时对数学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而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块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菜地四周围上篱笆,菜地有一面靠墙(6米),求出篱笆所需的长度。”很多学生解决这道题时容易忽略“菜地有一面靠墙(6米)”这一关键信息,认为篱笆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道题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计算出长方形三条边的长度,而是将有效的数学信息隐藏在题目中,考验的正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进行联想:“菜地有一面靠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菜地有一边不用围篱笆。也就是说,这里求篱笆的长度只需求出长方形三条边的长度即可。由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宽)x2,所以求出长方形周长时应减去其中的一条边,即篱笆的长度=3x2+6(米),或(6+3)x2-6=12(米)。”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灵活转变解题思路,以免进入解题的误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准确把握有效的信息,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从逐字理解、横向比较、深入分析、拓展想象等方面入手,层层深入,逐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责编 杜华)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学习能力引导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