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娴 黄宏双
1.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福建莆田 351100;2.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福建莆田 351100
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其指的是在患者入院、住院和出院整个环节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无缝隙护理,在实施无缝隙护理时,要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个体化[1-2]。有研究报道,在医院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时,可显著缩短救治和转运时间,樊艳等[3]关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患者接受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所增加,且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但国内关于无缝隙护理在早产儿中应用的研究甚少,早产儿是新生儿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状态及机体免疫力较新生儿差,后期神经行为发育也常受影响。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0 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6 例;胎儿出生平均头围(34.16±0.25)cm;出生平均身长(49.43±1.43)cm;平均出生体重(3071.16±314.23)g;平均胎龄(34.23±0.78)周;产妇本科及以上有20 例,高中至大专15例,初中及以下为15 例;产妇的年龄(27.49±3.49)岁;产妇产后体重(57.46±5.19)kg。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5例;胎儿平均出生头围(35.12±.83)cm;平均出生身长(49.17±1.45)cm;平均出生体重(3006.12±297.12)g;平均胎龄(34.03±0.85)周;产妇本科及以上有18 例,高中至大专17 例,初中及以下15 例;产妇年龄(27.12±3.45)岁;产妇产后体重(58.12±5.43)kg。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本研究患儿家长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及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产妇初次分娩;②产妇为单胎妊娠;③5 min Apgar 评分为8~10 分; ④胎龄<37 周。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畸形及先天性疾病;②合并严重脑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 ③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④父母有精神疾病、吸毒史者。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喂养、感染护理、保暖护理、脐带护理和体格检查。①喂养:早产儿开奶后,采用母乳专人耐心喂养,喂后给予头高右侧卧位,防止吐奶。②感染护理:早产儿出生后,其抵抗力和防御机能均较差,容易经由消化道黏膜、呼吸道、脐部和皮肤发生污染,因此需保持其用具、衣服和饮食的清洁,避免和感染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的发生。③保暖护理:早产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其体温会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应该将室温保持在24~26℃,对于体重<1800 g 放置暖箱保暖。④脐带护理:应保证早产儿脐带干洁,避免大小便污染的发生,每天早晨护理时检查脐部,在脐残端脱落前用75%乙醇处理。⑤体格检查:每日常规进行体格检查,主要包括体重、心率和血压等检查。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①人员培训:开展针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实施流程、护理文书规范书写、操作技能和早产儿护理的相关知识。②无缝隙管理小组的组建:由儿科护士长负责质量管理,将护士分为3 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的3~4人,层级搭配为高层级护士搭配低层级护士,共同分管床位相对固定的早产儿,以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无缝隙程度,如遇到特殊情况的发生,则应立即反应主管医师进行对症处理。③操作规范:按照制定的早产儿基础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护理操作,主要包括如下。a.早产儿在出生后12 h 内排便,应观察胎便的气味、颗粒、性状和颜色,如24 h 内仍未排便,则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检查以判定是否有肠道畸形的可能性;b.早产儿分娩24 h 后,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按照医务人员指导手册,在安静的环境下,全身抚触早产儿,每次20 min,频次为3 次/d,且室温控制在26℃;c.早产儿出生24 h 后,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主要包括髋部脱臼情况、胎记、生殖器检查及头围测量。d.出生24 h 后,每日上午吃奶后1 h 进行常规沐浴1 次,将室温控制在26~28℃,水温度控制在38℃,保证一人一桶,并且在桶内套一次性塑料袋,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如脐带被浸湿,则及时用柔软毛巾或干棉球擦干脐部,并用乙醇棉签消毒,以减少感染的发生;还应每天清洁嘴巴和眼睛。④袋鼠式护理:指导家长实施袋鼠式护理,主要内容为使其家长以类似袋鼠、无尾熊有袋动物的方式照顾早产儿,将其直立式地贴在家长的胸口,提供其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期可播放轻柔的音乐。⑤出院指导:在出院当天,指导父母参与照顾早产儿的活动,主要包括亲自喂奶、抱抚、如何预防接种、如何保暖、如何更换尿布、如何沐浴和冲奶粉,而增加家长对早产儿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且增加其照顾宝宝的信心。⑥随访干预:随访时,指导家长增加早产儿营养摄入,帮助患儿建立有规律作息、视听刺激、早期运动训练。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的NBNA 评分以及神经行为情况,并进行分析。神经行为情况采用20 项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评分进行评估,NBNA 检查方法包括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对光的习惯形成、对声音习惯及格络声的习惯形成、非生物听定向反应、生物性试听定向反应、安慰)、被动肌张力(围巾征、前臂回缩、下肢弹回、腘窝角)、主动肌张力(颈屈、手握持、牵拉反应、支持反应)、原始反射(自动踏步和放置反应、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和一般反应(觉醒度、哭声、活动度)5 部分,其中共20 项,每项分值为0~2 分,以2 分为最佳,0 分为最差,满分为40 分,附加分为对格格声、红球、说话的脸的反应度(听、视、交往等感觉程度)、头竖立及支持共5 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0、1、2 分,满分为10 分。7 d 内早产儿得分>37 分为正常,≤37分则进行长期随访[4]。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1、7 d 的NBN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 的NBNA 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术后1 d,对照组术后28 d NBNA 评分高于本组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NBNA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NBNA 评分的比较(分,±s)
与本组术后1 d 比较,*P<0.05
组别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28 d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38.65±0.71 38.39±0.73 1.805 0.074 38.51±0.69 38.32±0.72 1.347 0.181 39.12±0.81*39.01±0.65*11.226 0.000
观察组NBNA 总分及NBNA 附加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神经行为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行为的比较(分,±s)
组别 NBNA 总分 NBNA 附加分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39.46±3.42 26.75±4.13 16.760 0.000 0.69±0.08 0.23±0.07 30.599 0.000
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手段,指的是从患者入院、住院和出院整个环节中,给予患者无缝链接的护理,在实施护理干预的中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5-6]。其和传统护理比,无缝隙护理对护理环节中的问题改进后,可减少甚至消除缝隙因素,使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进而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促进患儿的疾病康复[7-8]。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在出生24 h 后,辅助家长及早产儿进行袋鼠式护理,并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抚触早产儿,有助于增加早产儿的新陈代谢,并有助于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需要的肌肉组织,而提高早产儿的运动能力[9-10]。除此以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其可以将感受到的刺激经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可对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指导早产儿做出相关的反应[10-11]。在给予早产儿无缝隙护理时,要保证早产儿所接受护理干预的安全性和高质量,有助于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以保证护患关系的和谐[12-13]。还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治疗的依从性,以保证护理效果,促进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4-15]。
在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7 d 的NBN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 的NBNA 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BNA 总分及NBNA 附加分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产儿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其神经行为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早产儿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后,其神经行为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