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校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研究

2020-02-16 14:45刘赟宇孙静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刘赟宇 孙静

[摘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教育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要求职业教育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开展境外合作办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尚存在层面较低、政策依赖度高、缺乏校企深度融合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项目建设实践,提出联合中方企业、中方院校和外方院校,采用“校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的模式,能够满足三方发展需要,提升办学合作水平,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长期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共赢的办学思路。

[关键词]国际学院;校校企合作;“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赟宇(1973-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孙静(197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50-05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在推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建成了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新形势下教育如何抓住机遇,承担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涵盖工程建设与经济贸易、区域政治与秩序、人文交流与合作三大战略,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等,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从教育的长远目标看,教育要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一是要“引进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结构,继续积极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二是要“走出去”,从国家层面推动各个高校、企业、民间机构参与到“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来,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步伐,通过合作开展海外办学,实现教育输出和文化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不断创造平台,持续提供支撑。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016年7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要考虑是明确教育定位,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民心工程,力争做到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力争推动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发挥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事半功倍。文件指出“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交流和文化沟通日趋紧密,除了引进来的世界名校和国内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我国高校赴境外办学也同样初具规模。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有孔子学院形式,同时还有经教育部批准的相关境外办学,如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鲁班工坊形式和国家相关部委指导的境外办学,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合作筹建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贝宁国际培训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印尼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培训旅游人才等。这些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同时,还有90多个项目,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约旦等10多个国家向我国发出境外办学邀请。

(二)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是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首先,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带来国际化发展大浪潮,沿线国家产业提升,必然会催生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校与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提上日程。当地人才短缺和教育资源不足,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调动沿线国家的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政府政策资源,结合企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机构。

其次,职业教育国际化需求。各国职业教育需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中外双方院校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服务。同时优化职业院校师资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教学培训质量标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沿线国家希望互通有无,实现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提高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携手联合当地院校,分享彼此的经济发展成果,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产业技术,相互获得对方的场地、设备、师资和政策等支持,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提高当地职业教育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向纵深拓展;同时加强中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国际化办学水平也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尚存在层面较低、政策依赖度高、缺乏资金和企业支持、权责不清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院校将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新途径,研究国际化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取得国际化办学的转型新发展。

二、“校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国际学院总体设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国际化发展大浪潮,必然会催生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校与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都必须提上日程。将企业资源、学校资源、政府政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结合企业需求,通过建立国际学院,形成中国政府支持企业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载体,形成海外高校对接中国产业及教育优质资源的直通车,形成中国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蓄水池,形成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桥头堡。 因此,以整合三方需求和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为出发点,提出了联合中方院校、外方院校和中方企业(College、College、Enterprise)的“校校企合作”模式,三方共建国际学院。这种模式的探索主要基于以下五点考虑:一是可以提高当地职业教育水平,实现职业教育本地化,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向纵深拓展;二是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助推企业业务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需要;三是可以优化师资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四是可以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质量标准,提高学校和企业办学水平;五是可以加強中外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共享,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的合作共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校校企合作” 模式

“校校企合作” 模式是中方院校、外方院校和中方企业通过协商共建国际学院,共建的国际学院将整合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海外高校教育标准和企业国际化用人标准,依据国际化人才需求标准,通过专业共建模式培养海外应用技术人才。互利互惠是三方合作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中方院校通过与中方企业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输出,通过企业援建方式低成本“走出去”,以中方企业海外用人标准为蓝本改造现有课程体系,依托基地进行本地招生培养。第二,外方院校提供场地等基础设施,换取中方院校援助和中方企业先进设备实习环境使用权,并建立招收中国留学生的通道。第三,中方企业建立共享海外培训中心,除了服务本地客户还能扩大本地员工优选渠道,并使实验环境利用率最大化。第四,创造校校企产学深度融合基因,三方合作共赢,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搭建“一带一路”产教融合桥梁,切实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造福本地社会。

在共建过程中,“校校企合作” 模式涉及三方权益,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合作方式方面。国际学院是结合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情况下,中方院校联合中方企业以及外方院校共同建设。

2.在资金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方企业和中方院校,按照前期的国际学院建设经验,前期的投入主要是设备的投入,中方企业和中方院校按照协商的比例进行投入,可以是7∶3、6∶4、5∶5、4∶6、3∶7等,具体根据每所国际学院建设资金、双方出资额度以及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协商。

3.在设备、人员及场地投入方面。设备投入方面,主要包括实训设备和实训平台,除了满足学生、客户的实训外,也可以承担区域的技能认证、定制化人才的培养任务;在人员投入方面,前期海外师资可以通过中方企业外派讲师、中方院校外派讲师以及外方院校本地师资相结合,共同承担国际学院的教学任务;在场地投入方面,由外方院校提供满足国际教学实习环境的独立场地,负责场地达到使用标准,完成基础装修以及配套设施。

4.在管理方面。中方企业、中方合作院校和外方合作院校共同成立国际学院项目管理中心,由三方共同组建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团队,负责国际学院的建设及运营。企业、中方院校在国内设立对口学院对国际学院进行定向支持和合作办学。

5.在招生培养方面。国际学院将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前期面向外方院校优质生源开展合作招生,结合中方企业海外用人标准及本地客户培训资源优势,结合中方企业的产品技术、国际化技能需求为基础,校校企三方共同完成教材的再开发和改造工作。对毕业生面向的国际、国内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学院作为开放式平台,可以实现国与国的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与高校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二)各方权责

国际学院在建设和运营上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协同发展,共同承担学院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共享发展的成果。

1.中方院校的权利与责任。利用国际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及学生、教师培养;提升国际知名度;分享企业最新的技术产品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对接海外高校教育标准;享有国际学院经营所产生的收益;负责对接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落实相关合作政策。

2.外方院校的权利与责任。外方院校利用 国际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及学生、教师培养;使用国际学院的先进实验设备;分享技术产品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面向中方企业和中方院校在校学生招收留学生;负责协调地方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落实相关政策。

3.企业的权利与责任。企业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学院开展自身的客户培训;优先聘用优秀毕业生。利用平台进行自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负责根据自身业务规划选择合适的海外高校进行合作,并及时向中方合作院校共享信息;和中方合作院校和外方合作院校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完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开放自身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方法、教材等;开放自身的海外实习、就业资源给合作院校的学生。

(三)核心功能

国际学院将具备四项核心功能:国内高校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企业海外培训中心、企业展示中心暨海外客户支持中心。企业和中方院校、外方院校联合建立的国际学院主要以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借助平台优势,基于同样的办学理念,后续可与国内其他行业、企业、高校一起,提供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本地人才,大大节约人才获取成本。

国际学院作为校校企三方联合在海外建立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实训共享平台,通过运营实现以下功能:国内高校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企业海外培训中心、企业展示中心暨海外客户支持中心。

(四)发展规划

国际学院的发展规划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中方企业与中方院校建立国际学院,探索采用校企混合所有制模式,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双方共同管理。第一阶段为开拓期,主要目标为国际学院的筹备、场地选址、装修,设备安装到位,实验、实习环境达到工作要求,具备本地化培训的软硬件条件。

第二步,在国际学院项目管理中心的指导下,中方企业、中方院校和外方院校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要求满足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满足海外高校教育标准及企业海外人才用人标准,达到学分互认。开展本地招生,开展培训、实习及就业安置工作,深化合作实现各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信任互赖。

第三步,通过持续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可邀请其他企业以及学校其他专业群加入,让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服务“一帶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通过“校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国际学院,在组织形式上提出了三方协商运营方案,在责权利角度上实现了三方互利合作和共赢共享,为国际学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保障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关注一些常见问题并事先规划应对措施。

(一)避免出现资金短缺困难

中方院校、外方院校、中方企业联合出资建设国际学院,筹措资金是前提也是关键,中外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资金紧张或者持续投入不足。前期可以靠政府主管部门提供部分启动资金,结合企业和院校自筹资金,后续资金的筹备常常会出现一些情况,要保障学员的招生,就要充分调研培训市场,保障培训内容的先进性,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充分调动培训主体机构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师资队伍,服务于企业,自力更生,节流开源,实现收支平衡,立足于市场,实现长远发展。

(二)厘清各方权责

权利分配决定了未来组织的决策权问题,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如果安排不好,将会导致权利各方推诿责任,追逐利益,最终导致组织涣散,执行力削弱,严重影响国际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在建设初期即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对于后续学院能否良好运作至关重要。

(三)精心规划培训场地及设备配置

场地和设备是否满足培训要求,直接关系到教学培训能否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将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导致学无所用,继而影响到学员就业。

(四)加强师资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

国际学院的职业培训教学除了需要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之外,还需要教师通过英语授课,承担难度比较大,满足条件的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同时,满足国际化职业培训的教学资源不足,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材、双语实训指导书、双语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不足问题,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五)积极应对招生、培养、就业新挑战

国际学院面向当地招生,需要与外方院校开展合作招生,结合中方企业海外用人标准,企业的生产技术,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都需要重新调整,需要校企三方共同完成课程的再开发和改造工作。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需要。学分互认机制和海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实训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学员培训效果和学习获得感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就业问题短时间内不能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短期内仍然会同时存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28)[2019-10-22].http://ydyl.people.com.cn/n1/2017/0425/c411837-29235511.html.

[2]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11).

[3]刘利民.“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EB/OL].(2019-09-07)[2019-10-22].http://www.sohu.com/a/339431072_114731.

[4]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Z].2016-07-15.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