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肖蓉,程宏斌,黎 蒙,伍景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钟以泽主任医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四川省名老中医及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钟老师医术精深、用药准确、医德高尚,笔者有幸师从钟老师,聆听教诲,学习并传承其学术思想。钟老师认为临床中发生肺脾气虚而盗汗者十之有七八,盖为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或清热解毒药等运用不当使之,故不可拘泥于“盗汗必属阴虚”一说。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一书有“寝汗(梦中盗汗,表虚)”的说法[1]。历代医家虽对盗汗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认为盗汗属阴虚,多认为盗汗为阴血亏虚、虚火内扰、逼津外泄,如《医略六书·内因门》有言:“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中医诊断学》定义盗汗:“盗汗是指睡时汗出,醒时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多见于阴虚证。”可见此书亦认为盗汗属阴虚。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提出“火盛阴伤,阴虚阳亢则盗汗”[2],创当归六黄汤,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医家将其奉为治疗盗汗的不二准则,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有云:“盗汗者,身睡阴虚,当归六黄宜汤以补阴清火”,可见阴虚盗汗理论影响之深远。
然历代医家亦有不少对此存有异议者,如清代医家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指出“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提出手太阴肺经之肺气虚亦为阴虚盗汗病机。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汗证》中也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在前面的论述中,“盗汗属阴虚”的认识比较常见,其治法以滋阴泻火止汗为主,方拟当归六黄汤。然而在临床上由单纯的阴虚而引起的盗汗很少见,钟以泽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在临床上肺脾气虚所致的盗汗较阴虚所致的盗汗更为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现代人起居饮食无度,作息不规律,嗜食生冷甜食、肥甘厚腻,易伤脾胃之气,致使气血耗伤,生化无力;二是滋阴泻火之品多性寒凉,辨证或运用不当易伤阳耗气,致脾气虚,脾虚不摄则汗出。钟老师认为现代人的饮食作息不节易致脾气受损,从而致气虚不固摄而汗出。
另一方面,钟老师提出肺卫之气司玄府之开阖,并结合清代医家杨云峰的《临证验舌法》“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提出手太阴肺经之肺气虚亦为阴虚盗汗的重要病机。而肺卫之气来源于脾胃水谷之气,正如《灵枢》所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通常饮食水谷受纳于胃,脾散精输布于肺,形成卫气,故肺主气属卫,钟老师指出卫气分布于人体体表的功能是肺气功能的延展。《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能调控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因此,钟老师认为若肺脾气虚,饮食水谷之精微输布不当,则影响卫气的生成和功能;同时脾气的统摄作用失常,致使汗出异常,故肺脾气虚则盗汗。
钟老师善用玉屏风加减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的盗汗病证,钟老师强调,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方药,不可总以“盗汗必属阴虚”一概而论;还需重视患者病情的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方药。玉屏风由生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组成,君臣佐使配伍恰到好处。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之一》云:“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故临床上有盗汗兼见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肺脾气虚相关症状,或阴虚盗汗患者病程迁延,久用滋阴泻火之品不效,兼见上述症状者,可予此方加减。气虚所导致的盗汗主要责之肺脾,治疗应以补益肺脾为法[3]。钟老师教导笔者在临床用药时应有偏重,正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所言:“肺虚者益其皮毛,脾虚者壮其中气。”治疗上着重顾护肺脾之气,故常用白术健脾益气为君,复以归肺、脾经的黄芪以益肺脾之气,防风以实卫固表。以此为基础再辨病情轻重及偏颇,如湿重时,钟老师喜用茯苓、陈皮、藿香、佩兰之属;阳气虚者以干姜、肉桂;湿热重以黄连解毒汤之属;便秘加枳实、火麻仁等;血热甚加白茅根;失眠加远志、合欢皮、炒枣仁等;兼血瘀者加丹参、当归、鸡血藤之类。
案一:李某,男,26岁,2019年11月2日初诊,主诉:颈项及肘部丘疹、瘙痒1年,诊断:神经性皮炎。患者颈项部、肘部可见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小淡褐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皮损高出皮肤、增厚,瘙痒,无疼痛,伴失眠,多梦,盗汗,神疲纳差,二便可,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则:补肺健脾,祛风止痒。处方:黄芪30 g,防风10 g,白术15 g,鸡血藤30 g,川芎10 g,当归15 g,酸枣仁30 g,山药20 g,莲子15 g,紫荆皮15 g,生晒参10 g,麦芽15 g,浮小麦30 g。7剂,1剂/d。2019年11月09日二诊,患者皮损范围较前变小,瘙痒较轻,夜间盗汗、失眠等症状明显缓解。守前方去酸枣仁,加乌梅7剂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又服7剂病愈。
按:本案就盗汗而言乃肺脾气虚之证。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卫气司开阖,脾气固摄调控汗液,肺脾气虚则汗出失常,盖肺脾气虚不能固护肌腠,致玄府不密,津液外泄为汗,治益补肺脾之气,固表止汗,祛风止痒,方选玉屏风散益肺脾之气以固表止汗,浮小麦、酸枣仁、乌梅敛汗治标。患者皮肤瘙痒,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加鸡血藤、川芎、当归之类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案二:陈某,女,27岁,2019年 11月 16日初诊,主诉:面部丘疹、脓疱8年,诊断:面部痤疮。患者面部可见散在粉刺、丘疹,部分可见脓疱,T区较油腻,伴盗汗,平素动则汗出,平素喜甜食生冷,纳差眠尚可,易气短困倦,怕冷易感冒,大便较黏腻,易腹泻。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治则:补肺健脾。处方:黄芪30 g,防风10 g,白术15 g,干姜5 g,生晒参5 g,肉桂5 g,鸡血藤30 g,川芎10 g,皂角刺15 g,生山楂15 g,稻芽30 g,山药20 g,莲子15 g,浮小麦30 g。7剂,1剂/d。2019年11月23日二诊,痤疮仍有少许新发,但盗汗情况稍好转,大便趋向正常,效不更方,守上方,加茯苓健脾祛湿。2019年11月28日三诊,患者自诉明显好转,极少量新发皮损,T区油腻情况减轻,盗汗明显好转,近期大便偏干,守上方去干姜、莲子,加五味子继续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喜食生冷甜食,脾胃损伤,肺脾气虚,偏脾阳虚,阳虚为气虚之甚,故盗汗,气虚不固,故动则汗出,脾阳气虚,故腹泻,怕冷。加之患者面部油腻,钟老师认为,脾气虚可致面部油腻,健脾方可除之。方选玉屏风散加减补肺益气,加用人参、干姜、肉桂、山药之类补气健脾温阳,鸡血藤、川芎、皂角刺活血散瘀,山楂、稻芽健脾开胃助运,莲子、浮小麦健脾敛汗。
钟以泽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基于“手太阴肺气虚”理论创造性提出肺脾气虚亦致盗汗的理论思想,在临床中注重盗汗病证的辨治,对于肺脾气虚之盗汗给予玉屏风加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钟老师常言在临床中需四诊合参,根据病证找准病机,方证对应,随证治之,方可获得良效。因此,临床见盗汗病证时不可只拘泥于阴虚火旺之说,盲目使用滋阴清热泻火之品,还应考虑到肺脾气虚汗出的因素。总之,临床中应谨遵审证求因、随证治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