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运用三因司天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020-02-16 03:05杨富金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症见风团丘疹

郑 吉,杨富金,莫 敏,刘 毅*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中医院 皮肤科,重庆 400010)

三因司天方为陈无择所创制,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10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6首,计16方[1]。后清代医家缪问依据《内经》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陈无择所著的运气十六方做了注解。重视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三大学术特色之一,后世龙砂学派对三因司天方不断发展并推广。顾植山教授为龙砂医学派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传承人,重视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刘毅教授长期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认为皮肤病病因复杂,病情顽固且病势缠绵,现代西医对于一些慢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欠佳。刘毅教授拜于龙砂医学流派传人顾植山教授门下学习五运六气学说,成为龙砂医家学术流派传承人,在临床中运用五运六气治疗皮肤病取得不错疗效,现举病例三则,与读者分享。

1 病案举隅

病案一:许某,女,61岁,2018年6月20日初诊。患者因全身风团瘙痒2年余就诊。病史:患者自诉2016年5月首次发病,全身散在风团红斑伴瘙痒,服用抗过敏药后稍有缓解,但仍时有反复。刻下症见:长期失眠,易发口腔溃疡、牙痛及牙齿松动,脉细滑。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处方:黄连茯苓汤,具体如下:黄连8 g、车前草10 g、法半夏10 g、甘草6 g、黄芩10 g、麦冬10 g、生姜6 g、通草10 g、远志10 g、茯苓10 g、大枣6 g。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

2018年6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风团瘙痒基本同前,患者一诊后回家仔细回忆确定是2015年5月首次发病。刻下症见:失眠改善,口腔溃疡及牙痛缓解,头昏,腿软,大便稍稀,2次/天,脉细滑略滞。处方:备化汤加减,具体如下:木瓜10 g、覆盆子10 g、附片10 g、炙甘草8 g、牛膝10 g、熟地黄10 g、茯神15 g、防风8 g、天麻8 g。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

2018年7月5日三诊,患者自诉全身风团、瘙痒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刻下症见:失眠、口腔溃疡、牙痛、头昏、腿软等诸症均有缓解。处方:守前方,附片加量至25 g,酌加独活10 g、生姜15 g。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随诊已治愈。

按:该病例中患者初诊时自诉2016年5月首次发病,2016年为丙申年,岁运太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所谓“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2]。加之患者当时有明显的火热症状,如失眠、口腔溃疡、脉细滑,故初诊时予以黄连茯苓汤。服药后患者上述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对风团瘙痒毫无效果。而后患者仔细回忆,确定不是2016年5月发病,而是2015年5月发病。2015年为乙未年,岁运少金,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原文中提到“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太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民病关节不利,筋脉痿弱,或湿厉盛行,远近威若,或胸膈不利,甚则浮肿,寒疟,血益,腰椎痛,宜备化汤”[2]。乙未年的运气病机乃寒湿太过。《医学启源》[3]云:“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寒湿凝滞故出现头昏、腿软症状,寒性伤阳而有阳虚,故脉有滞相;湿邪太过,易伤脾胃,故出现大便稀症状。此患者除有水火相争的火热症状,还有寒湿症状,故二诊时予以备化汤加减。方中附片性大热以助阳除寒湿;覆盆子益肾固精,熟地补血滋阴,均入肝肾二经;木瓜、牛膝强筋骨、通利关节;茯神味甘而益脾和中,亦可宁心安神;甘草甘温可补太阴神脏,兼缓附子之妨阴,再加防风甘温以散邪,天麻熄风以御火。三诊时患者自诉风团瘙痒减轻,其他症状均有缓解,继续守前方,加大附片用量,使其纯入气分助阳而力除寒湿,加独活入肾,散寒湿除痹痛,再加生姜辛甘温土,兼以制地黄之腻膈。

病案二:艾某,男,7岁8个月,2018年9月27日初诊。患者因躯干四肢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4余年就诊。患者2011年出生,2014年首次发病,躯干四肢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西医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及外用止痒剂后效果不佳,症状仍反复。刻下症见:脾气暴躁,脉数。西医诊断:湿疹,予以正阳汤加减,药物组成为白薇10 g、白芍10 g、川芎8 g、当归5 g、甘草10 g、桑白皮10 g、生姜3 g、旋覆花10 g、玄参10 g。共9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

2018年10月6日二诊,患者诉红斑丘疹瘙痒较前明显减轻,舌红苔薄腻,脉滑数。于前方基础上加银柴胡10 g,续服14剂。

2018年12月26日三诊,患者全身红斑丘疹瘙痒较前明显好转,但仍有反复,于前方基础上加紫苏叶6 g、苦杏仁6 g、薏苡仁15 g。续服6剂。

2019年1月1日四诊,患者全身丘疹瘙痒减轻,于前方基础上加枇杷叶10 g,续服12剂。

2019年1月20日五诊,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瘙痒较前明显减轻,于前方基础上加荆芥6 g。14剂,每日1剂。

按:患者2011出生之年为辛卯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2014年发病之年为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均有燥热之邪。因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热病生于上,故患者脾气暴躁,火热之邪充斥脉管,故脉数。结合患者出生、发病之年以及症状,火热之邪上犯于心,外充斥肌肤,而致红斑丘疹、瘙痒,故予以正阳汤加减。方中旋覆花咸以软之,助水克火平其上,川芎、当归、生姜味辛温助金侮火,白薇苦平、玄参咸苦寒清火,发之以治其内,芍药酸苦寒助木侮金以收之,桑白皮甘寒、甘草甘平以和之。全方以咸助水克火治少阴君火司天,酸苦寒助木侮金治阳明燥金在泉,辛苦发泄治其内火。二诊时皮疹瘙痒较前减轻,舌红脉滑数,恐有热盛动血,加银柴胡清热凉血;三诊时皮疹瘙痒明显好转,但时有反复,甲午之年,雨湿大行,火热之邪留恋往复,加紫苏叶辛温发之,苦杏仁味苦制肺降气,薏苡仁甘寒清热利湿;四诊、五诊均明显好转,加枇杷叶清热泻肺,荆芥辛温,《本草经集注》中云:“气温,味辛,主寒热。”

病案三:李某,女,32岁,2019年7月23日初诊。患者因唇部干燥瘙痒反复数年就诊。病史:发病时间不详,患者唇部反复干燥脱屑伴瘙痒,2018年入冬症状加重。刻下症见:怕冷,烦躁,大便3次/日,不成形,脉滞大急。西医诊断:唇炎,中医诊断:唇风。方药:静顺汤,组成为茯苓20 g、川牛膝12 g、防风12 g、附片10 g、木瓜20 g、炮姜6 g、诃子8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

2019年7月30日二诊,患者自诉唇部干燥瘙痒明显减轻。刻下症见:失眠易醒,脉弦滞略急。方药:前方基础上茯苓减至10 g,加茯神10 g。续服14剂。

2019年8月9日三诊,患者自诉唇部干燥脱屑较前明显减轻,偶发丘疹瘙痒。刻下症见:食麻辣后腹泻,月经延迟7天且量少,舌淡暗红,脉滞急数。方药:前方基础上加当归6 g,炒白芍8 g。续服14剂,服药后随访已治愈。

按:患者发病时间不详,期间症状反复,于2018年入冬时症状加重。2018年为戊戌年,岁运太火,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阻阳气,水土合德,病发寒湿,故出现怕冷、腹泻、大便不成形症状;寒邪伤阳,湿性阻滞,血行不畅,故出现脉滞;寒湿于内,水火相争,热郁于内,故心情烦躁,脉急。方药予以静顺汤,方中茯苓平淡,淡渗利湿,木瓜酸温,均能入脾胃,酸者有泄气的作用,能降脾胃利气;附子、干姜和甘草为四逆汤主要成分,辛热以逐表里之寒湿;木瓜酸可入脾之血分,牛膝苦酸配合木瓜降气;甘草、防风引炮姜上行脾土,配伍诃子之酸温,醒胃助脾之运,扶土以平寒。三因司天方中有茯苓,只有在静顺汤中特地强调是白茯苓,“白者入肺金”,白茯苓能够降肺气、敛肺金。全方甘温以平水,酸苦以补火,健脾化湿,扶土克水。即《内经》[4]所云:“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减轻,但出现失眠、脉弦症状,茯神味甘性缓可益肝伤,气平清金可定风木,故加茯神以宁心安神。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寒湿之邪流连,仍有腹泻,且寒湿之邪益壅塞,阻气血运行,故月经延迟量少,舌淡暗红。在前方基础上加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入肝养阴血。服药后痊愈。

2 结语

皮肤病相对于内科疾病主诉症状往往较少,且以皮损为主,全身症状较少,临床常使人无证可辨。《三因司天方》作为运气方,从陈无择创立以来,经过大量医家的临床实践,被认为行之有效而得到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其把握住了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内在影响,因而不被外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直趋问题关键[5]。刘完素曾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人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运气的变化往往会对人体疾病产生影响。刘毅教授认为人体所感召的运气特点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在临床过程中,既要从天地运气推演病因病机,同时结合人象、病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症见风团丘疹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咽止咳桑叶方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