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东辉,马守成,申斯原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2)
坠落、跌倒撞伤、车祸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为了提高患者治疗前的准确评估,应用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能够使诊断准确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本院将螺旋CT检查应用于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收入的135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样本即为来源于我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入的骨折患者135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70例、65例;年龄18~78(56.58±5.85)岁;其中坠落伤、跌倒撞伤、车祸伤以分别为36例、42例、57例。
纳入标准:(1)具有真实、完整的病例资料;(2)存在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表现,经手术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并且为新鲜骨折。
排除标准:(1)病例及影像资料不全面者;(2)排除严重精神疾病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3)排除陈旧骨折患者。
本次研究中的135例患者均接受螺旋CT检查:本次研究中应用的为GE Discovery CT750 HD 宝石能谱CT,脊柱采用120kV的电压,270mA的电流,5mm的扫描厚度,0.5的螺距,512×512的重建矩阵。肩关节采用120kV的电压,90mA的电流,5mm的扫描厚度,0.96的螺距,512×512的重建矩阵。髋关节采用120kV的电压,150mA的电流,5mm的扫描厚度,1.375的螺距,512×512的重建矩阵。膝关节及踝关节采用120kV的电压,275mA的电流,0.625mm的扫描厚度,0.5的螺距,512×512的重建矩阵。要求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定位扫查,对骨折部位进行扫描,0.6s的旋转扫描时间[1]。对患者的扫查结束后,获得原始图像,在ADW4.5工作站中处理重建图像,脊柱为0.35mm重建层间隔和2mm层厚,肩关节0.78mm重建层间隔和5mm层厚,髋关节为0.35mm重建层间隔和2.5mm层厚,膝关节及踝关节为0.35mm重建间隔和2mm层厚,采用350HU窗位、2000HU窗宽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重建,采用40HU窗位、400HU窗宽进行横轴位重建。对病变与周围组织、具体范围以及解剖结构等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显示和观察,对原始二维图像进行重叠结构的分解和切割后进行MPR重建,仔细观察患者的骨折关节位置,最后进行VR重建,将软组织透明度、脂肪以及空气置零,骨质透明度调整至60%~80%,并进行图像存储[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检查未出现漏诊情况,135例患者均确诊为骨折,共有208处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57例患者为脊柱骨折,骨折处数为85;13例患者为肩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16;15例患者为髋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24;34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58;16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25。
骨折是骨科中的常见疾病,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建筑以及交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导致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的骨折人数也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发展趋势。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螺旋CT在临床应用的范围日趋广泛,尤其是在骨科骨折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工作中。这种检查方式具有高效性,一般情况下,一分钟就能够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成像占用的时间也不长,能够为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而缩短检查时间,并且这种检查方式得到的图像较为清晰,因此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检查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误诊、漏诊的概率较小,而且具有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扫描骨折处的情况,对骨折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确定,而且在薄层扫描的状态下能够对三维重建的参数进行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保存信息;除此之外MPR图像、横轴位的联合应用能够使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3]。针对骨盆、肩胛骨、脊柱等较繁琐的解剖位置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获得的立体图像更加准确以及全面,并且能够对影像重叠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具有特异性高、准确率高以及敏感性强等诸多优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35例患者共有208处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57例患者为脊柱骨折,骨折处数为85;13例患者为肩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16;15例患者为髋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24;34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58;16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骨折处数为25。因此我们认为,对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检查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对患者骨折情况更加准确的进行鉴定。综上所述,螺旋CT应用于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