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佳,金 炜,姚 震,陆 波,金 敏,陈旭东,胡晓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恶性血液疾病,以浆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特征[1]。MM患者主要表现为骨痛、肾功能损伤、贫血等。由于缺乏特异性,致使患者常被漏诊、误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2]。因此,准确诊断成为MM患者治疗的关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存期。近期,本研究发现1例首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M患者。
患者,女,55岁,以“反复腰痛5年,加重伴全身乏力半年余”为主诉入院(入院时间:2019年4月1日)。患者5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腰部酸痛,曾至当地医院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有反复并逐渐出现下肢乏力。2018年6月起,患者时有腰部酸痛,全身乏力、胃纳差、头晕眼花、夜间口腔及鼻黏膜出血,未进行治疗。2019年2月3日,患者至当地医院检查,结果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72 g/L,肌酐(creatinine,Cr)92.5 mmol/L,提示慢性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予以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断,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治入院,此次发病以来,偶恶寒发热,无脚踩棉花感。2019年4月2日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检测。血液标本离心后见分离胶上层呈胶冻状,仅分离出少量血清,反复离心仍未改善。实验室检查: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1.83×1012/L,Hb计数55 g/L,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108×109/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139 g/L,球蛋白(globulin,Glb)119.0 g/L,Cr 111.9 μmmol/L,尿酸(uric acid,UA)444 μmmol/L,尿蛋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为明确病情,对患者进一步行相关检查。(1)血清蛋白电泳: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带,位于γ区,M+γ 65.30%;(2)血清特定蛋白:IgG 101.0 g/L、IgA 0.45 g/L、IgM 0.28 g/L、β2-微球蛋白12800 μg/L;(3)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λ(+),血清κ轻链、λ轻链及尿本周蛋白(-);(4)骨髓穿刺:浆细胞占63.1%,为异形细胞。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MM,后转至血液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MM为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过度生成,常伴有溶骨性损伤、贫血、肾脏损伤、高钙血症等,中老年人多发,发病率约为6/10万[3-4]。
MM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5]。本例患者首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原因是:骨髓瘤细胞能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引起骨质溶解、破坏,使患者常表现出腰腿疼痛的症状,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常见疾病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6-7]。
本例患者血清呈胶冻状,在临床极为罕见。可能原因是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的M蛋白覆盖于血小板表面,遮蔽受体,影响血小板收缩功能,使形成的凝块不能收缩分离出血清,呈现出胶冻状。因此,检验科日常工作中,血清分离时如遇胶冻状血清,应引起高度关注,考虑MM的可能性,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发生MM的漏诊或误诊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腰痛为首发症状伴血清胶冻状MM患者病例的分析,旨在提高检验工作者对MM的认知。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贫血、肾功能异常等并伴血清胶冻状时,应高度警惕MM的可能性,及时联系临床医生,以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