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坚持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0-02-11 14:07高祥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灌输客体理论课

高祥玉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灌输论起到了凝聚民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巨大作用,也是当代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物质利益的分割,高校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而复杂化,导致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多变性和差异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被视作一种生硬强迫的外在施压方法给予质疑,忽视了高校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之间的内在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传承与研究,契合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为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马克思主义灌输任务的艰巨性。张耀灿、郑永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具体地表现为阶级性和党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特征。”[1]55育才造士,乃中国之根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学生的“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所有的教学任务均应该围绕这个核心任务,着重培养高校学生群体的德才兼备、敢于担当和创业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和勤恳奉献的生活习惯。然而在现代社会里,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复杂性和艰巨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其启示,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地对高校学生群体施加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帮助他们提高理论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能力,促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不断强化,这就决定马克思的灌输任务是长期的,决不能一蹴而就。

(二)“如何培养人”——马克思主义灌输方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当中去,这是高校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矛盾,就是高校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与我们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要求及规范之间的问题。刘书林、陈立思等指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诸要素发展是从水平不平衡、方向不一致,到水平平衡、方向一致,这种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社会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的过程,最终推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和转化。”[2]这就要求我们在灌输方式问题选择上,要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发展状况,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三观”教学与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学结合起来,把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教学与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学生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捍卫者和模范发展者。

(三)“为谁培养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内容的实践性。高等教育要与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现实目标保持一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保持一致。张耀灿、郑永廷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活动对象,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只能是实践。”[1]58这就决定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依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内容的变化,遵循现实的客观条件,以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能力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学科、年龄层次以及性格特征来选择马克思主义灌输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曾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取得较大成就,然而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相互交错和相互异化,扭曲了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着挑战。

(一)在灌输的必要性上存在差异。关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我国历史上的唤醒功能及作用,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接受者,基本上没有任何人提出疑问和质疑。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提出的历史条件与当前的灌输环境差距较大,不少灌输客体对于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是否还应该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表示怀疑。有些学者对马克思灌输论思想进行随意地截取,认为灌输理论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有些学者从“灌输”字面意思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服从;甚至有些学者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一种僵硬的灌输模式。上述这些种种言论,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面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缺乏令人信服的指导思想,不符合我们认知的客观规律,经不住理论的推敲,但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群体思想上的混乱。

(二)在灌输的实质性上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关于这个问题的争鸣主要体现在:其一,灌输论是一种方法。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其二,灌输论是一个原则。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首当其冲要考虑是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不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其进行灌输;其三,灌输论是一种手段。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应该从影响、输入以及充实等环节上进行分析;其四,灌输论是一个教学规律。他们认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不会不学而知,必须通过对其进行适用性教育方能获得。而事实上,灌输论不能简单地被当成是一种平常方法,“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正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3]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原则地位。

(三)在灌输的强制性上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否具有一定强制性因素,理论界颇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强制性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一个基本特点,灌输客体一定要顺应灌输主体的意识表达和内容传授,这样才能影响灌输客体的观念改变。另一种观点认为,灌输内容的强制性讲解和传授,不能错误地理解成为教学手段的强制性,而应该关注教学行为的任务要求和知识体系,实现灌输主体、灌输内容与灌输客体在灌输系统中良性互动运行。其实,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既包括强制性地对灌输客体进行内容传授,也包括启发式地对灌输客体进行行为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实践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能动过程。列宁曾说过,“教育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备”[4]292,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单向教育活动,可能会滋生出学生的不满情绪和抵制行为,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路径探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应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基础上,契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秉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选择,凸显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当代价值,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列宁曾指出:“从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4]142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灌输时,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以习近平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善于推陈出新,辩证地把握事物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灌输经验,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和灌输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灌输主体主导性、灌输客体主体性、灌输内容针对性和灌输方式合理性有效统一。

(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引导性与客体参与性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灌输作用及其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学灌输对象的定位是否科学。这既要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灌输主体的引导作用,还要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灌输客体的参与作用。我们应当着重加强对教学灌输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研究,关心高校学生群体的情感表达和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教学灌输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提高教学灌输主体的理论认知,对教学灌输内容的意识形态理论深信不疑并树立坚决捍卫态度,也要充分认识教学灌输理论的基本规律和认真研究教学灌输客体的一般特点,使教学灌输客体由被动的单向参与逐步转变为主动的双向参与,进而实现教学灌输客体对教学灌输主体和教学灌输内容的接受和认同,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内化为具体行为。

(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灌输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教学灌输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灌输任务的基础,教学灌输内容的确定是实现教学灌输目的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证教学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更要保证教学灌输内容的实效性。在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灌输时,需要遵循教书育人的一般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规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灌输”“网络教学灌输”“实践教学灌输”与“文化教学灌输”结合起来,把高校的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结合起来,把教学灌输内容在继承中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让我党的十九大报告精髓走进课堂,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牢记“一个使命”和“四个伟大”,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激励高职学生群体自觉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锐意创新,敢于担当和勇于奉献。

(四)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灌输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关系。有什么样的教学灌输客体,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灌输方式。高校学生群体的生源具有区域结构特点,这就注定他们带有多层次性特征,就决定我们的教学灌输方式必须是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毛泽东同志认为,“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5]。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灌输时,需要充分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注重对教学灌输方式的选择和创新,不能只搞一种模式或者只采用一个手段。针对个别特殊高校学生群体,需要运用“文化教学灌输方式”,采取体验式实践情境教学,通过感化、说服以及感染等教学手段,把教学灌输内容渗透到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厚重价值,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品味、政治品味、理论品味和文化品味。

猜你喜欢
灌输客体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