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青松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规律和执政党文化软实力的全新认识,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想履行好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有效破解面临的现实困境,系统探寻实践进路,有利于营造高校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有利于提升高校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的科学化水平。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组织内部的组织文化、信仰文化和生活文化,是全体党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党内整体价值意识,是全体党员共同认知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为惯习和规矩制度的总称。高校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要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党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根本任务,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党内政治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好坏,事关高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立德树人具体实践中,所立之“德”,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树之“人”,就是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众多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栋梁之才,即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本身涵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是高校“立德树人”之“魂”,在把握高校办学治校方向和思想教育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发挥着引领作用;在培育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引擎作用;在应对高校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中心地位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在激发校园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生态方面发挥着引路作用。高校只有着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校园各方面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真正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落到实处。
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是我国各类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权,高校党委要对学校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最关键的目标指向就是,党委领导班子要增强自身主体责任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正确把握方向大局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充分激发高校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教育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增强高校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办学治校的科学化水平。新时代我国各类高校要忠实履行好思想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项使命,就必须坚持办学治校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就离不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发展积极健康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才能有效保证党对高校实行全面领导,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实践效能,从而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育人目标贯穿到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把“思想价值引领”和“实际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使“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育人育才同向发力的长效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坚持党对领导的全面领导和保证高校办学治校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使广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从而在高校燃亮理想信仰的火炬,聚集更多正能量,激发更大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相关主体通过长期政治实践活动积淀形成的、影响其生存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状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3]但事实证明, 良好政治生态不可能自然形成,必须有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滋养。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党的建设工作为重要抓手,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关键环节,上至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下到广大师生党员,整个高校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但近些年来,在高校一些党员干部、教师中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纪律松驰、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甚至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高校党内政治生态,乃至影响到整个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政治文化的盛行所致。因此,必须着力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将党的纪律、规矩、制度贯穿到高校党组织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以积极健康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出把好方向、管好大局、治理有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落实落地营造优良的政治环境。
我国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的必然使命。当前,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总体上能够保持政治上清醒、信仰信念上纯洁坚定。但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加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到高校各级党组织肌体,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方面,高校有的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认真、缺乏系统性,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在高校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不能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异化,根据一项对高校党员群体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20%左右的党员在理想信念上认识模糊甚至错误,在“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看法”这一问题上也只有91%的人立场明确、意志坚定[4];政治原则方面,高校有的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对党不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不力,在政治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不鲜明、立场不坚定,出现诋毁党组织、党中央的言行;政治责任方面,高校有的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缺乏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在头脑中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在工作中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理,不认真对待本职工作,整天得过且过。
近年来,部分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文化。一是有的高校机关中官僚文化、“官本位”意识比较严重,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不强,尤其是个别高校党组织在议大事、谋全局、干部任用、评优评奖等方面,民主作风欠缺,不能充分接纳广大师生员工的诉求和意愿,因而在办学治校中难以调动起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有的高校党组织在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中形式主义严重,不求实效、贪图虚名,不能结合业务工作抓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难以真正做到把好方向、管好大局、作好决策,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得以很好的落实落地;三是有的高校党组织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以积极健康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不能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效融入到“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全过程,难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的固定化和程式化,没有规范健全的制度文化,就难以促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党内治理制度机制建设,并且在实践中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党内制度文化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因高校党内相关制度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使得高校党内制度文化依然薄弱,亟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对高校“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度机制不健全。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当前已查处的高校腐败案件中,“一把手”腐败占据很大比重。有廉政研究学者通过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梳理统计,在2012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全国一共通报了119名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这里面有党委书记52人,校长(院长)30人,“一把手”腐败占比高达69.9%[5]。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高校“一把手”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有上级纪委监委“利剑高悬”的巡视巡察,但高校党内普通党员干部和教师对“一把手”的监督乏力甚至缺失,使“一把手”日常的权力行使缺乏公开透明性。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一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不完善,如在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上,不能很好地将党组织与具体的业务工作实际紧密吻合;在党员的奖惩评价上,对表彰激励优秀党员不能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犯错误的党员有时碍于人情面子或单位部门形象而没有依据党性原则作实事求是的处理。二是高校选人用人机制缺乏活力,在干部提拔任用问题上,由于长期存在“重行政轻党建”、“重业务轻党务”的观念,导致基层党务干部相对于行政干部和教学科研骨干而言,往往处于弱势状态,久而久之,消减了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在教育培训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宣教、轻实效”“重上级指示、轻党员需求”等现象,极易使教育培训形式化,难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述关于高校党内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党内制度文化的培植和养成,因此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形成了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当前我国高校的党内政治文化主基调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一些高校党内政治文化仍然存在着各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一是“一言堂”文化盛行,集体领导有名无实。有的高校“一把手”习惯于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搞“一言堂”,在学校议大事、谋全局的工作中,以“集体决策”为名行“集体担责”之实,将“一把手”拍脑袋造成的决策或工作失误由领导集体来担责,不能很好地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圈子文化、山头文化盛行,在党组织内部搞团团伙伙。有的高校党组织内部存在着党内平等、同志关系被严重扭曲的现象,个别领导热衷于搞小圈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闹不团结。三是好人主义盛行,追求不讲党性原则的团结。有的高校党组织为了内部一团和气,在党员违纪处理方面讲感情不讲原则;有的领导班子成员为了处理好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对各种不良现象不是坚持党性原则去加以遏制和处理,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是形式主义盛行,在党组织生活中走过场、走形式。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以学校业务工作太忙为借口,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等党内政治生活娱乐化,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有的高校党组织内部批评和自我批评走过场,自我批评不痛不痒,同志间的相互批评不真不实,尤其是个别领导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听不进批评意见,甚至对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以各种方式打击报复。 以上关于高校党内一系列不良的政治文化,虽然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如果仍由其发展下去,不及时进行清除,就会严重影响到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到高校办学治校的正确方向和“立德树人”的实效。
着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战略部署下,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价值支撑。但由于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方面的现实困境。
作为党员干部,理应严于律己,时刻用党员干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责任担当。当前高校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认知与党章和党中央的要求差距甚大,严重阻碍了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是高校一些党员干部对权力行使和责任担当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认知,往往关注权力行使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而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这一对权力的错误认知必然导致腐败。梳理近年来各级纪委监委查处的高校腐败案件,可以发现,从基建到招生,从科研到学术,均有腐败渗透。如十八大后落马的中部地区某综合性重点大学原校长周某,涉嫌受贿折合人民币共计2000多万元;2014年某重点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某涉嫌受贿被捕,检方指控其于2005至2013年间利用职务之便在招生、调专业方面非法收受王某等30人财物共计2330多万元;西部某本科院校原校长刘某利用科研经费拿回扣购买豪车等。上述腐败案件,表明了高校一些党员干部在权力行使和责任担当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导致行使权力过程中出现异化和寻租现象。二是高校一些党员干部的党员身份意识淡薄,在遵纪守法方面自律意识不强,党内民主意识弱化,党内组织生活随意化,这些现象在本质上都是缺乏正确政治认知的体现。三是高校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在“互联网+ ”时代不愿和不善于学习现代治理理念和信息技术,难以担当新时代高校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重任,不能胜任新时代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要求,这也是使命感不强的政治认知思维所致。
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和关键部分是党内意识形态。党内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尤其是国内外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使党内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挑战,导致高校部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出现了弱化现象。一方面,国外不良意识形态侵蚀着高校党员队伍的政治信仰,导致一部分意志不坚定者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如在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下,高校一些党员、干部丧失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信奉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有学者通过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统计,调查中,有64.8%的受访党员认为“共产主义虚无飘渺”,有44.9%的受访党员选择“认同西方式‘自由民主’”,有36.2%的受访党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6]。这种现象若存在于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当中,必然影响到高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培育,进而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国内不良思想文化冲击着高校党员队伍的政治信仰,导致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信仰虚化、价值观异化。如高校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表面上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暗地里搞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信神信鬼信风水;再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信奉“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厚黑学”和潜规则等。这些不良思想文化在高校的存在,必然阻碍着高校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主义政治文化残余影响久远,时刻侵蚀着我们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进而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高校党员干部作为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同样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至今尚未得以彻底清除的封建政治文化痼疾的侵蚀。即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封建政治文化残余仍然会沉渣泛起,污染着高校党内政治文化。一方面,封建“官本位”文化侵蚀着高校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现实要求,呼吁高校必须破除“官本位”文化,着力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当前,由于封建“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使高校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价值观异化现象,认为权力是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工具,从而无限度追求权力,有时为获取权力而不择手段,更甚的是,权力的诱惑使高校党员队伍中的一些教学科研人员,也放弃潜心教学科研而去谋求权位,这种过分追逐权力的现象,是高校行政化的一个突出弊病,既影响了党和国家办高等教育的初衷,也容易使高校滋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必然毒化着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另一方面,官僚主义和封建“家长制”思想残余侵蚀着高校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官僚主义和家长制思想在本质上也是封建“官本位”文化,是一种不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只是官僚主义和家长制通常情况下是针对领导干部而言的。高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缺乏党内民主意识,不讲民主集中制原则,官僚意识和家长制作风严重,严重破坏了高校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如有关调查问卷显示,有44.9%的受访党员认为“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保障”,24.0%的受访党员认为“领导干部强调个人权威,听不进意见”[6]。这种现象在高校党组织中同样不乏存在,成为阻碍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习近平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7]可见,良好政治生态对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概莫能外。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在特定的党内政治生态中进行的。若党内政治生态良好,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若党内政治生态污浊,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则会受到污染甚至恶化。当前影响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党内不良政治生态关键体现在党内关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问题上。一方面,在部分高校党组织的党内关系问题上没有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近年来,由于一些不良政治文化如潜规则、“圈子文化”等侵蚀到高校党组织内部,有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但不予以抵制,反而大行其道,在党内搞人身依附关系,搞山头主义,甚至在高校党内重大事务的决策上不征求普通党员意见,搞“一言堂”,破坏正常的党内关系,导致党内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在部分高校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形式化、程序化等不严肃问题。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缺乏责任感,不讲党性原则和严肃性,在党内政治生活的落实和行动上偏好走形式、走程序,旨在应付上级检查,止于完成任务,挖空心思搞文字游戏,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学者在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问题”的调研问卷数据中显示,认为“党员缺少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的占51.6%,认为“党内民主生活会走过场,缺少实质内容”占42.9%[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形式化、程序化。这种现象不加以消除,长之以往,就会挫伤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必然阻碍党内政治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综合体,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新时代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既遵循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又立足于高校党建特点和肩负的重要使命,探索出“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立德”与“树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融于一体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
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高校要确保办学治校的正确方向,高校党组织要保证高校全体党员有正确的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有坚强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必须注重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要内容的党内精神文化教育。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特殊优势,在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把政治属性放到首位,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内容,做出成效特色。一是高校广大党员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并能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高校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宣传优势,注重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注重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等,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三是高校广大党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高校党员干部和教师要懂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人生、砥砺品行、修炼品性,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珍视自己的工作舞台,真诚奉献高等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业绩观。四是高校全体党员要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勇于同一切不良的政治文化现象作斗争。
坚强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价值所系,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8]高校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党委领导班子必须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党员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党性文化锻造。一是高校广大党员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的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具体的。高校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制度为行动准则,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二是高校广大党员要自觉接受党性教育。必须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党性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把牢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关键点,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把牢对党忠诚这个要害点,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倾情奉献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把牢担当实干这个落脚点,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党性文化锻造。三是高校广大党员要注重党性实践锻炼。坚强的党性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党员教师要在实践中锻炼党性,就必须按照党章党规要求,维护党对高校实行全面领导,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自觉践行师德师风的排头兵,勇担“立德树人”光荣使命,坚持廉洁从教,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想将党内价值体系转化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师生党支部这三个层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一是加强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行为文化建设。在我国,要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求高校党委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大局。在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委要把牢高校工作领导权,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高校党委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在讨论学校重大决策、谋求学校发展全局,重要人事任免、人才引进和使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考核评优等方面,必须在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基础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和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院(系)党委(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行为文化建设。高校院(系)党委(党总支)在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政治核心作用。一方面,它要履行好政治责任,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精神,把控好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院(系)党委(党总支)在本院师生党支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将党的价值体系和规矩规范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使广大师生党员在党言党、在党爱党。三是加强师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行为文化建设。师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办学治校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力量。师生党支部要把好党员入口关,对党员进行经常性严格教育和管理,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保证师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长期以来,我们党构建起以党章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形成了纵向连贯、横向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的党内制度文化。这些制度文化,是全党的行动准则。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内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使高校广大党员树立起党章党规意识,提高讲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一是要增进高校广大党员的党章意识。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是全体党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总规矩。高校广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按照党章规定,自觉履行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二是要增进高校广大党员的纪律和规矩意识。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表率示范作用,引领高校广大党员严守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等六大纪律规范;认真学习和践行党章及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党内法规制度,自觉培育党内制度文化意识,树立起纪律规矩的“红线”和“雷区”思维。三是要增进高校广大党员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意识。高校党委要履行好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保证党员干部、师生对党绝对忠诚,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不讲与党性要求不相符合的话,不做与党内纪律规矩相违背的事,尤其要在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问题上态度鲜明、跟党的要求一致,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不当政治上的两面人。
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要在高校各级党组织中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而且要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廉洁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也是高校校园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理应突出“廉洁文化”这一主题。一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察组织协调、处室系部各司其责、师生全员参与”的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机制。围绕廉政主题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使廉洁文化理念深入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在大学校园营造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二是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发挥“关键少数”在校园廉洁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廉洁自律,崇廉耻贪,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为政。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师生在校园廉洁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高校广大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廉洁从教,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出关键作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高校广大青年学子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爱国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廉洁文化理念,自觉扣正扣紧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前高校党内政治文化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发展积极健康的高校党内政治文化,优化高校党内政治生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高校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有机统一。唯有如此,高校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