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2-10 23:57周冠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师应群体思政

周冠文

(皖江工学院思政部,安徽马鞍山 243031)

近些年,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当中,而新媒体作为新兴信息传播媒体,渐渐融入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与学习中,并对学生价值取向、学习方式、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等层面带来深远影响,亦改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及模式。思政教师应顺应社会发展,创新育人观念与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进而促进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创新发展,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

一、新媒体主要特征

现阶段,新媒体作为媒体形态之一,已深入社会群体生活、学习与工作等诸多领域,并获得快速发展与应用。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提出的动态性概念,指的是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借助多元化终端渠道面向受众群体供给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手段。新媒体有着便捷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多元性等优势特征。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和普及,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不在受空间与时间因素的桎梏,而这亦促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渐渐转向动态化、复杂化与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影响

1、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层面

与传统思政教育环境相比,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有着开放性与虚拟性特征。在新媒体信息传递过程中,每名参与主体均可利用虚拟身份与他人展开交流沟通,网络虚拟空间摆脱了传统媒介所具备的局限性,有效拓展了人际交往范畴,每名用户均可在媒体平台中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自身见解。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与传播关系所表现出的虚拟性特点,强化了交流过程的神秘性与隐蔽性,拓展了社会环境,学生极易在这一虚拟空间中探寻情绪发泄平台与精神支撑,从而逃避生活现实,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们人格障碍与信任危机等心理层面的问题。另外,新媒体开放性有效畅通各种信息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群体在沉浸零障碍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环境的同时,较易被媒体平台中虚假与扭曲事实等消极信息影响,致使法律观念逐渐弱化、道德信仰缺失,从而生成消极的价值取向。伴随新媒体时代来临,大学生致使学习与是非甄别标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持续加强,原意的思政教育作用与社会舆论控制作用逐渐被弱化,教育规范和引导难度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2、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层面

新媒体平台地迅猛发展真正打破了学生之间交往的时间、空间桎梏,微博、QQ、贴吧与微信等媒体平台成为学生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但在线交流互动的局限性极易造成人际感情淡漠,从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与传统媒体平台被动和单向的信息传播不同,新媒体交互性特点为用户供给了相对自由的言论表达平台,每名用户均可成为信息传播者与发起者,学生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分享自身生活及学习的体会,向他人展示其魅力与个性。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多样性摆脱了时空与文化背景的束缚,为学生群体了解世界、传播情感、发泄压力等提供了平台,在推动学生群体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亦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环境愈发复杂和开放。

3、生活习惯与学习方式层面

因新媒体平台具有资源丰富性以及信息检索便利性的优势,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带来深刻影响。身处集视频、图文、音频,融电视、报刊及广播等诸多媒体功能为一体的新媒体大环境中,信息表述形式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化与多元化,大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中,各类学习网站、百度贴吧及浏览器等便捷形式真正拓展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切实激发学生信息获取与纸质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然而,过度依赖新媒体平台进行知识获取的形式在较大限度上束缚了学生群体创新思维发展,弱化了其深入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因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知识掌握量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等要素束缚,大学生在面对媒体平台中大量信息时,常常呈现出批判甄别能力不足与不善选择等问题。在新媒体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权威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以往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大学生思政教育总目标的落实面临诸多困难。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1、创新原有育人观念,借助新媒体建设思政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教育背景下,思政教师应创新原有育人观念,明确新媒体发展规律与本质,令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手段,促进思政教育建设朝着更高方向迈进。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仍存在受教者和教师间的主客体关系,但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与虚拟性特点促使教育主客体关系产生可变性,所以思政教师应创新原有育人观念与教育手段,与学生群体建立新的教育关系,并在互相尊重与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们展开平等沟通,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另一方面,新媒体形式多元化与资源丰富性特点要求思政教育应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桎梏,深入发掘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延伸思政理论课程教育途径,在思政课堂中渗透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丰富的音视频以及生动的图片等要素,利用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思政理论内容感染力与影响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微课开发、教学直播以及在线答疑等教育方式建设相对轻松的学习平台,拓宽思政教育影响范畴,加强教育成效。

2、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新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强化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牢抓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方向,并积极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特征与基本规律,强化网络文化建设。首先,以先进前沿的思想理论为依托引导学校网络文化体系建设。发挥微博、学校官网及微信等载体的优势设置榜样案例、红色文化教育以及学术在线等多元化专题,令学生群体在无形之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先进知识教育,明确积极价值观念。其次,充分融合线下教育及线上教育,创建网络教育新环境。借助线上教育、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塑造新的学习环境、舆论环境与实践环境。借助新媒体信息传递迅速的优势特点,融合学生群体身心发展规律,择选契合学生现实生活及学习的思政教育内容,真正丰富新媒体高质量资源库,有效提高网络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

3、创建思政教育平台,有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对现如今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所表现的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教师应及时创新思政工作思路与形式,把新媒体教育功能引进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创建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有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建设依托于官方网站的网络立体化格局,建设以学校官方微博为桥梁的交互机制,积极发展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基准的特色校园文化传播形式,全方位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同时,建设主题鲜明、内容积极以及形式新颖的专题网站,以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群体积极了解当下社会发展动态、关注时事政治热点、深入剖析社会现实、充分融入新媒体社会生活当中。思政教师应积极畅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及思想中,发挥微博与微信等新兴教育媒介优势,利用线上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行为,使学生可理性思考与面对各类问题。另外,教师应重新审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特质,采取时下主流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等创新性教育模式,在平等、虚拟的教育空间中了解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建设创新型教育模式,强化师生交流、互动效果,真正提升思政教育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新媒体环境对于现如今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势必会更加深入与明显。因此,思政教师应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教育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探究力度,发掘研究深度、延伸研究广度,特别在创新原有育人观念,借助新媒体建设思政教育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新媒体对学生思想地引导;创建思政教育平台,有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等几个层面实施有效拓展和深入研究,真正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及针对性,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教育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群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