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秀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 563000)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入学适应也是入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大学新生正好是处于青年早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体验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来到新的环境,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着角色改变、环境适应、独立自主等各种压力,进而产生很多问题,包括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各个高校新生入学时,都很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并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本文通过心理危机案例报告的形式,探索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应对策略。
A 同学,男,19 岁,临床医学专业,农村生源,父母务农,有一位姐姐,已经结婚。该生因心理疾病给院系请假,需要在贵阳住院治疗,院系将情况反馈给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中心老师在第一时间收集该生资料,并对该生进行访谈评估。
学生自述,自己从小由奶奶带大,父母一直外出打工,和父母很少联系,自己一直存在心理问题,而家人不重视,该生的疾病多次就医,未见好转,父母束手无策。该生初一的时候,因为头痛,无法学习,家长带其看病,没有查出病因。随后多次带着该生就诊,也未见好转。进入大学后,觉得自己不喜欢医学,自己喜欢师范类专业,但是父母认为医生有比较好的职业和收入,听从了父母的意见。入学以来,感觉学习压力大,经常会有头疼、饮食减退、睡眠不良,因头疼和躯体不适,经常就医看病,但治疗效果不佳。最近一个月,自己根本无法投入学习,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觉得自己头疼,压力大,还伴随饮食后呕吐的症状,在医院住院治疗一周,后面需要定期复查,但症状一直没有改善,已经无法继续学习。基于目前的状况,该生想休息调整一段时间,继续查出自己的病因以缓解症状。
在收集资料后,中心启动四级心理危机联动机制,首先中心、院系、家长进行三方会谈。通过家长了解到,该生在初一时就出现神经紊乱,先后在遵义、贵阳、重庆等地医院就医,先后被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中度焦虑症、轻度抑郁症,经过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吃药也没有明显好转,最近一次治疗在某医院进行住院治疗,诊断为抑郁症,并住院一周。家长反馈,对于孩子目前的状态也束手无策,认为孩子一直都这样过来了,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由于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很少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后,通过进行三方会谈,共同商定,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评估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态。
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医院进行评估和诊断,诊断结果为:躯体适应障碍,医生建议,该生需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
躯体适应性障碍是指遭受日常生活的不良刺激,且由于个体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障碍。对于躯体化障碍患者而言,重要的是患病的过程,而不是疾病本身,患者的这些症状并不是伪装的而是他们认为自己确实有病。因此,患者在环境变化时,适应困难表现更明显。该生目前在身体上表现为头疼、饮食呕吐、睡眠不良,多次就医,症状没有缓解;在心理上,该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重视、被忽略、心理压力大、伴随情绪低落等表现;在学习上,对医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学习;在社会支持上,该生感觉独立无助,父母对自己的疾病不重视,对他人处于无社交状态,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第一,在《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一书中指出,关于婴儿主体间的本质,是父母的教养风格、成长史和创伤性事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以及孩子经验建构的方式对其发展的影响,母婴间的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共同建构的过程。母亲作为个体的重要他人,应给与足够的关注、照料、陪伴和关爱,让个体逐渐发展和形成较为稳定人格结构发展。该生由于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可以提供养育的功能,但很少和该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该生在最需要父母关心、照顾的时候,没有的到及时的照顾,形成了被忽略、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不知道怎么和人交际、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等性格状态。
第二,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新生进入新的环境需要不断的接收各种考验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种适应作为一种转折期的适应发展是指这个阶段是个体人生适应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殊阶段。大学阶段的个体,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该生每次在环境变化后,会表现出躯体不适应的情况,由于家人的忽略,或者是多次就诊,没有查明原因,而不了了之。该生由于早期的忽略、没有及时照料,形成目前的人格结构,在进入新的环境后,出现不能适应的情况。
第三,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将良好的性格定义为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他的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这些性格力量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一支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该生由于性格倾向于内向、孤僻、不爱说话、自我封闭等人格特征,既不能和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性格力量适应新的环境生活。
第四,在发生心理危机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倾诉、化解和得到支持,社会支持在心理危机中也尤为重要。该生社会支持系统较为薄弱,进入新的环境,容易产生适应问题。该生常打电话告知父母,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不适合上学,需要看病等情况,由于该生长期以来,一直是这样的状况,父母已经习以为常,多次就医,也未改善,父母也感到束手无策,也不知道如何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另外,由于该生在新的环境中,形成自我封闭,自己走不进他人,他人也走不进自己的人际交往状态,导致该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弱、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状态。
第一,建立健全的“医院-学校-院系-班级”四级心理危机防御体系。中心在接到院系的反馈后,第一时间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心理测试情况、通过院系辅导员了解该生进校后的情况,通过班级心理委员了解该生在寝室和班级的平时表现和行为,并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目前情况,收集汇总学生资料后,各个层级相互沟通反馈学生情况,需要加强建设并完善信息,使之有效运行,并为学生心理危机防御工作服务。
第二,启动家校联动机制。联系到家长后,建议家长来校,一同解决该生目前面临的问题。组织进行三方“中心-院系-家长”会谈,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中心对学生面谈的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将学生在家的平时情况进行反馈,在三方都了解学生情况后,达成一致的商定,学生家长应给予该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尊重该生的意愿,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同时,家长也多次带该生就医,但是治疗没有效果,父母便也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而该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疾病不重视,多次沟通无效,并且躯体症状进入大学后越来越明显,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变化。同时,该生在受挫后,认为医学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的压力大,学习内容听不懂,更加难以适应,也会诱发躯体症状增加,形成恶性循环,难以适应。
第三,在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该生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后,医院诊断为适应躯体障碍,该生需要采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中心、院系老师、家长以及该生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和反馈,了解家长及该生真实的想法,也针对该生的情况,给予建议和支持。
心理危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学生共同配合完成的长期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防御体系,是心理危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需要在平时的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心理预警名单、心理危机排查、心理月报制度等工作中做好预防和排查工作,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有效、长期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