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美学赏析

2020-02-10 19:39赖丽青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闲情李渔情感

赖丽青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闲情偶寄》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作品一改传统文学创作的风格与题材,将细致而琐碎的生活细节镌刻在书本中,以闲趣的口吻将生活之美、闲适之感充分地展现出来,进而将身心融入到自然与生活乐趣之中,使其焕然一新。诚然从题材及内容层面《闲情偶寄》并无惊世骇俗之笔,也无惊天动地之心,甚至部分内容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依旧难以影响本书对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影响。尤其在美学角度,《闲情偶寄》充分展示了李渔的闲情思想、田园情趣及生活哲学,使读者在通读著作后有“悠然见南山”之情。然而透过这闲适的“外壳”,华美的词句,读者能够隐隐洞察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疲倦与无奈”,这种疲倦与无奈是来源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作者人生信仰遭受巨大冲击所致。因此,在以美学角度赏析《闲情偶寄》时,必须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表达,才能真正理解《闲情偶寄》的审美情趣。

一、《闲情偶寄》的“闲”“情”

1、《闲情偶寄》的“闲”

陶渊明的闲是“采菊东篱下”的闲,是追求精神超越与心灵平衡;白居易的闲是“我是良在兹”的闲,是卸下烦心琐事与官事所感受到的惬意与安静;王维的闲是置身幽林、心如空山的闲,是在天地间净化心灵的放纵与散漫。“闲”并非无所事事,也非懒散庸怠,而是心灵的寄托与净化,是庸俗生活中平衡躁动心境、感受心灵宁静的思想情态。与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王维、白居易的山林之闲相比,李渔的闲在于融入闹市、融入琐碎,融入红尘纷扰之中。它没有远离世俗,没有寻求美好而幽静的山水环境,没有探寻心灵与思想的港湾,而是回归到生活之中,精心地经营并管理着繁琐生活的点点滴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李渔便是在这种大隐中超脱自我、超脱世俗,将心灵的繁琐与困顿,全部隐藏在生活琐细中,以“闲情偶寄”的方式,抒发自身的“隐世思想”与“闲情思想”。郁达夫曾说过,李渔的隐是有别于他人的隐,他在逃避世俗的过程中,又敢于面对世俗,最终将世俗中的纷纷扰扰化作一种“闲情”。

2、《闲情偶寄》的“情”

《闲情偶寄》的情是情感寄托,是情感投身,是将作者思想情感借助自然事物或生活琐事之中,呈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情是“秋菊盈园、空服九华”的淡薄名利,追求的是自然洒脱,是远离尘嚣。李渔的“情”则是将复杂的内心情感及深邃的人生哲理移情到闲适生活之中,使之投射到一花、一草之中。“春以兰花、水仙为本,秋以海棠、松柏为命,四季缺花则无命,人若缺情,则无胆”。李渔常将花草比拟闲适生活中的美好,将寒冬秋霜化作科考的坎坷与惆怅,然而在情感寄托与身心陶冶之中,李渔却能够坦然面对闲适生活的悲愁,悠然看待自身的贫困,甚至将贫困看做一种“劳其心志”的磨炼,一种“饿其体肤”的淡然。通过诵读《闲情偶寄》,能够发现李渔将自身苦闷的情感、生活无尽的贫困看作一种闲情,并以此衬托出自然花草及生活琐细的美好及超凡。然而李渔的“闲情”思想却并非一蹴而成,而是在经历过是是非非后,对红尘世俗的看破与道破,是在理想信念破灭后所形成的悠然心态。

二、《闲情偶寄》的思想渊源

1、人生经历

首先是早年富裕的生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李渔出生富裕家庭,家族以草药生意为主,颇有些金银。因此,李渔在家庭熏陶下,对养生治病也有所见解。并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然而由于李渔家族几代未有谋官之人,所以将仕途愿景全部寄托在李渔身上。而李渔却也不负众望,在苦读四书五经后,便在童生科考中获得了“头筹”。在此背景下,李渔早年的生活可谓是“风雨无阻”,能够“随心而所欲”地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并在商贾及邻里的赞美下,形成了远大的理想抱负。然而这也为其未来的人生挫折及科考坎坷埋下了伏笔。其次,科考的挫折。由于李渔受儒家思想及家庭氛围的熏陶,将功名仕途作为发展目标,然在童子试后,却屡屡名落孙山,无缘仕途。导致李渔无心科举,从而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戏剧演出与文学创作之中。最后是广泛游历,李渔在李自成起义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先后移居兰溪、秦阳、华山等地,并对我国的大好河山及民间风俗有所了解,使其逐渐从科举坎坷中,得到了慰藉。而在三十七岁时李渔的文学创作及戏剧演出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得到了达官贵族的赏识、成为官员的门客,这也使李渔真正看清了官场的险恶与虚假,进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闲情思想。除此在外,在李渔游历的过程中,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在丰富自身人生阅历的同时,也对其思想体系有所影响。

2、人生价值

首先,追求享乐与自由,李渔早年生活富裕,拥有过他人羡慕的少爷生活,然而当明朝灭亡时,便立刻陷入了困顿。后来考场的失意及仕途的坎坷,使李渔不得不承担起豢养家庭的重任,开启了戏剧演出与创作的活动,并在改善了现有的经济条件同时,收纳了王姬与乔姬两位夫人,经常与友人赏花玩鸟、游山玩水,形成了独特的享乐思想。认为人生百年,不过白马过隙,所以要及时享乐。然而在晚年时期,李渔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顿,无法以往的生活方式满足自身的精神诉求,以此形成了自身价值理念与生活困境相制约、相对立的精神困境。对此,李渔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以闲情为美、以闹市为隐的思想理念,即抛弃了传统的游山玩水的形式,将欣赏生活、花草、民俗的情感作为另一种享乐。至此,便为李渔后期的《闲情偶寄》随笔集的撰写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追求功利与实用。李渔在经历苦难与战祸后,没有了文人那种抱怨与批判,甚至是远离尘嚣的思想。相反,李渔却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在继承了“出淤泥不然”、“不为斗米折腰”的思想后,敢于面对生活、面对尘嚣、面对所有使其伤心、绝望、困顿的一切。甚至为生计,镌写了大量低俗趣味、迎合读者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了生活,结交了诸多权贵,致使大部分文人墨客看不起、看不惯李渔。譬如清初著名文人袁于令便这样批评过李渔“巴结权贵、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虽然李渔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其在文场中屡遭非议,然而却在生活中受益匪浅。尤其在闲情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李渔强调花草、琐细对精神与情感的实用,对思想发展的价值。所以李渔的《闲情偶寄》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三、闲情思想的美学特征

1、生活美学

李渔的闲适思想能够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并以闲情的姿态看待生活,享受生活,使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然而从闲情的角度出发,便能发现,休闲与闲适思想的有效性与重要性,在于其与价值观的实现具有紧密的联系。闲情虽然是自由而逍遥的生活体现,是个性与理念得以发挥的生命状态,然而李渔的闲情并非享乐的追求,而是意义的探索。首先,生活的艺术化。《闲情偶寄》是作者晚年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不仅涵盖了房屋构建、墙壁花纹、窗栏样式等建筑学理论,更涵盖了种植、饮食、器玩、颐养等生活细节,并通过闲适的生活情态,抒发作者深邃的理想与信念。其次寄情生活。《闲情偶寄》的精致生活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生活的美无巨细,李渔在用心体验生活,在平凡生活中探寻并感受快乐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之中。“备人观者,观感之理”,使其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或生活的描写融为一体。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无不是角色或作者情感的投射,无不是使人向往的美学之所在。李渔在将情感与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使《闲情偶寄》更富生活化、人文化与艺术化,与此同时,也从侧面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感。

2、心境美学

首先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吾忧堪为君不笑”是李渔乐观生活理念的全面体现,同时也是李渔自始至终的创作理念。这与李渔的人生经历及处世态度具有着紧密地联系,即以享乐的姿态看待纷繁复杂的琐细生活。然而当物质环境及享乐方式改变后,李渔的享乐主义便转变为乐观主义,何为享乐,即在物质条件下追求快乐,何为乐观,即在物质匮乏下探寻快乐。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不断强调以“心以为苦,则何乐在乎?”的处事态度,以快乐的思想及心境看待并享受生活,从而使快乐渗透到生活的点点面面。因此李渔的享乐思想,使其《闲情偶寄》充满了生活之美、人文之美及心境之美。只有以乐观的心境,看待生活、事物或自然,才能发现生活中,难以觉察的审美价值。其次是遵从本心。李渔认为“食色性也”是人的本心,是人与自然万物相协调的本性。所以,李渔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从不对自身的天性及人的本性进行压抑与掩盖,这也从侧面导致李渔部分作品趣味不高的原因。譬如用大量笔墨描写并镌刻女子的服饰与容貌,并为达官贵人提出挑选姬妾的标准。虽然李渔难以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却极大地满足劳苦大众的精神需求及思想诉求。

结语

《闲情偶寄》是闲情生活的总结与展示,是李渔乐观思想及实用思想的完美呈现。通过诵读全书,能够深入发现《闲情偶寄》中的生活美、心境美、思想美及自然美,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末清初的创作环境及社会生态,从而为我国的历史研究,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闲情李渔情感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闲情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