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效性研究

2020-10-19 12: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孙 琳 乔 梁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群体的兴趣诉求与发展预期日益多样,人际交往“脱实向虚”,更加热衷于开展兴趣深耕和自我表达。面对学生群体的迭代,作为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自发性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的发展却走进了“岔路口”,松散的组织结构、单一的活动内容、欠缺的自律能力、短缺的资源支持导致其组织活跃度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形式化、娱乐化、贵族化等错误倾向。如何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是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针对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研究多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的做法与经验;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相关定量研究也多局限于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学生社团育人效果的实证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研究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情况调查数据,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来检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实际效果,以期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和决策依据。

一、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效性检验

1、研究设计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助力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以及多元文化诉求的引导。在测量学生学业表现方面,本研究采用“是否获得学习类奖学金”这一指标,主要是基于学习类奖学金本身具有较为严格的流程和科学的评判标准,直接与学生学分绩点和学术表现挂钩。此外,本文采用个人价值判断的清晰度和思政理论的熟悉度来测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采用学生兴趣爱好的满意程度来测量多元文化诉求的应对效果。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高校社团发展研究课题组2019 年8 月面向10 所高校组织开展的学生社团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调研采用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7 份,排除缺失值后的有效回收样本2459 个,有效率为81.78%。

3、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选取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学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党团学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的频率作为自变量;选取学生性别、政治面貌作为个体特征,父母最高学历、家庭年收入作为家庭特征,学校层次、专业类型作为学校特征,综合个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以形成控制变量。由于因变量属于有序分类变量,传统的OLS 回归不再是无偏有效的估计,因而采用Ologit 模型进行分析,其基本的理论模型:

其中,X 表示相关自变量,β 表示一组与X 对应的回归系数,j 表示自变量的类别,表示估计的截点。

二、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回归分析

1、学生学业表现方面

从表1 可知,社团活动、课外学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的参与频次以及学校层次和学生家庭年收入情况对学生本科期间是否获得过学习类奖学金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参与“志愿服务”频次的影响系数小于0.1,说明参与志愿服务对学生获得学习类奖学金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较低。而“参与社团活动”频次的影响系数为0.15,这表明参与校内学生社团活动在助力学业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调研中发现,随着高校社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学生组建和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投入需求、资源动员能力等“门槛”不断提高,与此相伴的是学生社团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呈现出“高门槛”和“低热度”的伴生问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对学生学业表现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校文化艺术活动设计与第一课堂的培养要求存在错位现象,多数高校都单独设置文化艺术类奖学金,其评价指标与学习类奖学金评价指标差异较大,对学业表现的要求较低。

2、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方面

表1 以学生是否获得奖学金为因变量的ologit 回归分析结果

表2 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为因变量的ologit 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 可知,学生参与党团学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频次及政治面貌对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而文化艺术活动参与频次则呈现负相关效应,参与社团活动的频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近年来基层党团组织理论学习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组织生活成为了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的价值引领功能存在明显不足,在日常管理上“重活动组织、轻思想引领”的现象较为普遍。

3、多元文化诉求的满足程度

表3 结果显示,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次对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满足程度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满足主要还是通过“项目制”模式运行,针对学生的不同文化期待,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较为分散,多是学生组织或学生集体自发开展,学校主要通过事前审批、时候认证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文化活动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把关效果较差。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满足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重要渠道,这是学校鼓励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发展的初衷,统计结果也验证了政策预期产生了实际效果。但是,与学生校内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类似,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提升是目前学生社团管理的核心问题。

三、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建议

表3 以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满足程度为因变量的ologit 回归分析结果

1、在灵魂工程上用力,强化社团思政育人功能

强化社团思政教育功能需要“真用力”、“会用力”。“真用力”就是要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指导团队建设、学生社团骨干选拔培养上用力,在党委统筹下,着力清除“僵尸”社团,转化娱乐倾向,严肃内容考核。“会用力”就是要认识到提升社团思政教育功能水平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思政教育的“乘法”而不是“加法”。可尝试在学生社团上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将当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党团组织管理体系;鼓励学生党员担任社团骨干,发动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好的学生在社团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链接专业学习与兴趣培养,打造“思政+专业”双导师队伍,从专业学科挖掘兴趣要点,用兴趣培养助力课程学习。

2、在未来发展上搭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干部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要求可以概括为“不闹事、不发声、随它便”的原则,倾向做“做绣花活”,难以成“写真文章”。这种管理理念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社团自身性质存在模糊性,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过多的介入社团管理,既要承担无限责任,用管理单位有限管资源去解决学生社团复杂问题,还会遭到学生排斥,被学生视为“干涉”学生自主权、“堵塞”社团发展路。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和社团形成双向互动,共同搭建未来发展桥梁。首先,学校层面要将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人才培养框架之中,明确学生社团的战略定位,为本校学生社团发展指明方向、划定路径;社团自身发展层面,需要认清发展形势、找准自身定位、聚焦特色品牌,将社团的发展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挂钩,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社团特色品牌项目之上,学会坐“顺风车”、走“快速路”。

3、在管理工作上用心,把准社团管理关键节点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问题不在于“管的太多”,而在于“管的不准”,学生社团发展急需的不是“放手发展”,而是系统性支持、专业化指导。首先需要建好工作队伍,培养骨干成员,将学生社团指导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职称评定标准,选拔具有主观意愿和专业水平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在社团内部明确社长负责制,理顺权责归口,将社团权责落实到人;二要打磨活动品质,学生社团本身资源有限,管理较为松散,在文化活动产品的输出上很难实现高品质,因此需要明确社团战略定位,以社团成员获得感为导向,通过社团评优、个人表彰、资金场地支持等方式,鼓励学生社团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形成“一社一品牌”的良好格局;三要把握时间节点,社团换届是社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换一只队伍就换一套思路”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团的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强化社团导师指导、聘任原社团成员担任社团辅导员等方式,形成社团代际传承机制,为社团平稳过度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