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琴, 许 红, 冯 蓉
(1. 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江苏 盐城, 224002; 2.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5)
《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将学生已学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使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形成的横向思维转变为纵向思维[1],以情景实训的形式进行训练与考核,形成立体的临床思维,以便学生在实习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传统教学法往往注重某个单项操作技术,对护理患者的整个过程缺乏关注,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适应实习生活。为此,本研究尝试在《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现报告如下。
选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3班为对照组(n=48),9班为观察组(n=50)。2组学生年龄、性别、生源、前期各科成绩、教学大纲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由同一教师团队负责授课。
于第4个学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开展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各操作项目,学生分组训练,教师巡视观察,下课前教师反馈练习情况,学生课后继续训练。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项目考核。
观察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以“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护理”为例,学时2个,共90 min。
1.2.1 课前: ①教师准备:集体备课,根据临床真实案例编写教学案例,并将案例、视频、相关学习资源、预习任务清单、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表、学习要求等提前1周发布至“智慧职教云”教学平台。②学生准备:以产科护理岗位“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护理”为例,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任务清单、学习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相关问题,同时以小组形式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入院接诊、交接、护理评估、体格检查等情景进行模拟演练。③环境准备: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全部在学校的综合护理实训中心授课,课前学生一起按照教学案例及预习情况自行布置模拟病房,并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及耗材等。
1.2.2 课中: ①开始5 min:教师介绍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分组抽取小组汇报的顺序。②中间75 min:学生按照抽签顺序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汇报,其他组成员观察记录。首先,一名成员模拟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并简要汇报评估的结果,包括症状、体征、心理问题等。接着,另一名成员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汇报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并简述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随后,剩下的成员完成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测量宫高和腹围、腹部四步触诊、胎儿监护仪的使用、氧气疗法、静脉输液等。③最后10 min:先由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小组互评,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指出情境模拟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针对案例提问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类、治疗方法、硫酸镁使用注意事项等。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观察为主、提问为辅,将临床护理岗位核心能力[2]的考核评价融于学生情境模拟训练过程中。
1.2.3 课后: 课后学生就本次课训练情况进行组内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书写实训报告,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练习。
教学结束后,2组护生统一参加学院组织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3]。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组学生进行课程实施满意度评价,回答肯定为满意,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100.00%,问卷有效率100.00%。
观察组OSCE考核成绩平均为(84.38±4.63)分,对照组为(74.19±4.94)分,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P<0.01)。
观察组护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是护生实习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开设前护生已完成了内、外、妇、儿、急救等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将以疾病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转变为整体护理操作的能力[4]。传统的护理综合实训主要是通过单一的教师讲授和示教以及学生再分组练习来实现,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将接受到的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拼凑起来,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5-6]。2012年江苏省卫生厅出台的《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及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改革了护士训练考核的方法,确立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护士培训结业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应注重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
体验式学习理论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应用4个阶段,形成“螺旋上升的过程”[7]。观察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体验式教学法,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蓝本,在模拟医院真实的情境下,学生课前小组讨论预习,课中以“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过程”为指引进行情境模拟完成对患者的入院评估、诊断、护理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活动逐步感知、吸收、内化,实现了“病房-课堂”的有效衔接[8-10],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生实习及工作后尽快适应临床环境,从而更好地胜任临床护理岗位工作。
课前教师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编写实境教学案例,同时围绕案例设计紧密结合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和情境,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开展模拟演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学生课前分析实境教学案例,通过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相应信息,寻找每个案例设置的相关知识点。整个过程中,学生需不断思考和尝试相应的应对机制,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临床护理思维模式。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中各小组根据所抽取的案例,按照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的形式及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人员分工,完成模拟资料收集、病情判断、确定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制定及效果评价等。每个案例中均设置了标准化病人、患者家属、医生,考察了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案例中也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或突发状况,如患者突然情绪不稳定、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的质疑等,此时不仅考验学生间的配合默契程度,也能考察学生的沟通交流及应变处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经历资料搜集-病情分析-作出判断-汇报医生-实施护理整个流程,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11-13],实现了病房与课堂的有效融合。
在《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内专职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参加护理临床实践和实践能力考核培训,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及时了解到岗位新技术、新动态,同时留意收集临床岗位典型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病例、素材。今后,本院教学团队将总结前期经验,编写更多、更好的实境教学案例,以适应体验式教学的需求,同时完善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护理岗位综合实训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