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助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2020-07-23 12:31韦艳春
关键词:助产士助产胜任

高 燕, 韦艳春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在我国,助产学专业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又有着新的发展生机。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这门专业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设计和开发一门专业课程体系之前,有必要对这门专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结合专业的性质与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才能构架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Harden的课程设计十步骤,探讨如何进行助产学本科专业(BMid)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为教学提供思路。

1 我国助产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

全球经验表明,助产服务在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世界助产状况报告》提出了对于2030年助产前景的展望,即“助产2030(Midwifery 2030)”,为全球助产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国际助产联盟(ICM)认为,助产专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是3大支柱,即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的助产教育、法律法规和行业协会[2]。目前我国不仅助产专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国家统一的培养标准,也没有助产专业协会。助产行业处于缺乏专业管理制度规范体系、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助产士学历层次低、执业范围局限性较大等诸多问题[3]。我国学者陆虹将助产专业从2008年以后至今划分为“从属护理时期”,此时期助产士划归护士管理,执业与晋升均从属于护理[4]。同时,我国对于助产立法的需求也非常迫切,需要从助产士准入制度、执业范围、职称晋升体系等方面来完善助产法律法规[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与《卫生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里都明确提出加强助产专业紧缺人才培训,完善助产专业教育。2015年9月,全国首批8所院校获批作为试点招收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学校[6]。在教育部公布的2016、2017、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先后分别新增4所、22所和17所高校获批助产学新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由此可见,助产学专业在我国已经开始迅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更体现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与开发助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助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

完善助产专业教育,其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鉴于我国助产专业尚未从护理专业之中脱离出来,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学习课程设计和开发相关理论可以为助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思路。Harden在1986年提出课程设计十步骤包括确认教育需求、构建学习结果、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育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准备评价、有关课程计划的沟通、营造适合教育或学习的环境和课程管理[7]。本校从2018年开始招收助产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结合了Harden的课程理论,下面分别阐述。

2.1 确认教育需求和构建学习结果

本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初,除了采取传统的专家调研、实地考察、文献检索和师生座谈外,同时还对助产专业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以了解助产专业的职业需求、行业现状和教育法规,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从事临床助产、围产期护理以及母婴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然后,根据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把学习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采取一种基于结果的课程设计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助产士核心胜任力。

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提出了教育计划管理的问题—时间长度和内容、实践环境和实践范围等[2]。目前,国际助产士联合会(ICM)最新版的核心胜任力标准为《基础助产士核心胜任力2010,2013修订版》,包括母婴保健的社会学、流行病学与文化环境,孕前保健与计划生育,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新生儿保健,流产保健7个模块,268个条目,13条附加能力7个模块。2014年陆虹等[8]构建了我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这对助产护理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根据文献报道,综合山西省(2016年)[9]、江苏省(2017年)[10]、福建省(2018年)[11]、川东北地区(2018年)[12]对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助产士目前总体得分水平中等,职业素养、产后保健、孕期保健维度得分较高;孕前保健、妇女保健及公共卫生保健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分娩保健保健得分不一。在领导能力、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对新护士(新助产士)的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得分相对较低[10]。基层医院更是存在学历低、胜任力差的情况[13]。这说明我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还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大、职业范围局限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国家和地区标准的差异,从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层面来体现助产士所需具备的核心胜任力。表1是本校助产学专业的部分课程目标举例,以供参考。

2.2 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呈现,包括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按人体系统整合的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式、或以任务(案例、情境等)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等,这些方法并不互相排斥[7]。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学内容就像建造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需要经过精心的挑选和组织。这些“知识砖块”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计,并使之有机组合起来。例如,传统课程内容的组织往往是“先基础后临床”,基础科目学完之后,学生很快会忘记学过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临床科目时需要再次花时间来复习,从而忽略了医学学习的连贯性和学习者对知识获取的关联性。笔者在教学经验中发现,螺旋式课程体系在助产专业教学中更为适用。螺旋式课程体系展示出一个有用的内容组织方法,整个课程中都有不同难度水平的课程主题反复回顾,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起来,从而增强学生能力[7]。下面以我校助产专业礼仪和人际沟通课程的设计模式为例来介绍,见图1。

表1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助产学专业课程目标举例(2018)

图1 螺旋式课程结构(以助产专业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为例)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发现《礼仪与人际沟通》这门课程开课学期过早或过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吸收了螺旋式课程的构建理念,分学期来安排教学内容。第3学期学习公共礼仪,第5学期在学习专业礼仪同时贯穿第3学期已经学过的公共礼仪内容。到第7学期,学生实习期间将公共礼仪和专业礼仪内容再次穿插进行,通过实景练习以达到融会贯通。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将课程内容通过一个由浅入深、反复回顾、逐渐上升的过程而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习的关联性,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助产士是集助产、产科、护理技术于一身的医务人员[14]。目前,我国助产专业还从属于护理专业,这对助产本科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融合两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课程负荷过高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需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助产与护理工作的不同性质,保障学生在通过护士资格考试的同时掌握助产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国助产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情况,这与助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有很重要的关系,大多数院校存在助产和护理临床实践教学安排冲突的问题。这一点可以借鉴英国本科助产士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基于计量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每年进行12周的教学实习,要求助产学生必须完成至少100次以上的产前检查;完成40例产妇分娩的监护和照顾;亲自完成40例产妇的接生,如果缺乏产妇,则至少30例;监测和照顾40例产妇高危妊娠产前、分娩时或产后护理;监测和照顾至少100例产后期妇女和新生儿,这些标准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2.3 决定教育策略和选择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中讨论最多的就是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在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性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和教师的客观条件,从而决定采取哪一种教育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开始尝试叙事教学方法的应用。叙事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而且给学生很好的临床情境代入感,让学生理解每名孕妇、产妇和家庭及临床情境的独特性[15]。课程设计时,应该有计划地将这些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学科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第1、2学期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见习3天,讲述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第3、4学期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与助产专业相关的文学著作;第5、6学期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聆听产妇或者孕妇关于妊娠、分娩或者哺乳的故事;第7、8学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写下实习日记。叙事教学方法吸引力强、感染力深,对学生专业情感、专业价值和专业思想的培养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2.4 准备评价和课程沟通

课程评价是设计和开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集体备课时应将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作为一个重点讨论的内容并持续改进。在实施有计划的课程体系时,教师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组成部分将会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机会、学习经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适时地调整课程内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建立个性化的网络平台和使用学习档案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措施。

档案袋在国外医学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高度的认可,这是因为其实现了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目标:监测和评价岗位胜任力和非技术性技能(如反思)的发展过程[7]。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可以方便学生查询课程信息、了解学习进度和反馈学习效果。其优点在于将学生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成长的经历,把学生每一份作业、每一次考核、每一点思考都记录下来,记录人包括老师或学生自己。这样,档案袋既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师用于检测学习进展、评价学生岗位胜任力发展和反思性教学的源泉。

2.5 营造教育环境和课程管理

教育环境是医学课程的核心因素。教育环境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因为其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教育经历不同,所感受到的教育环境都会不一样。因此,很难定义和明确教育环境的组成要素。但重要的是,教师应积极思考教育环境的改变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带着这种理念去设计课程和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会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比如,安排学生在第1学期去医院或社区见习,通过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环境,帮助其认识专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的管理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教师认为课程管理是管理部门的职责而忽视了教师恰恰是课程改革的真正推动者。然而,如果不理解医学院校的组织架构模式和决策过程,自下而上的创新也常常难以实现。因此,任命一名或多名专门从事课程开发、实施和监管的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人员可以组成教育委员会,或者也可以是独立的课程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定期讨论和调整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及时的调整。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都可以帮助其提高课程管理的能力。应该明确的是,这种协商共识需要更为广泛的教师参与,才能使课程的管理和改革顺利推进。

课程地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管理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知识维度等方面绘制课程地图能够使教师对课程总体有着一个清晰的认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绘制出形态各异、目的不一的课程地图。课程地图应该是动态的,并将学习结果的实现程度得以明确地展现。表2是我校助产本科课程设计的地图,将每个维度的内容是否满足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组织适当的条件。每一个维度的完成情况用“√”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后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做准备。

表2 助产专业本科课程地图示例

3 小结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有序、连贯的知识引入到人类已有经验的传递之中[7]。上述10个步骤涵盖了医学教育中的多个方面,这些都是在设计和开发课程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不同设计者在应用时有着不一样的顺序和内容,但是课程目标和教育需求是在设计课程前就必须明确的。传统的课程观往往只是注重课程的内容和考核,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新的课程观使教育者意识到基于结果的学习、基于胜任力的设计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助产学本科专业教育在国内才刚刚兴起,新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为助产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教师有责任为其助力启航,奠定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猜你喜欢
助产士助产胜任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全球还需900万护士和助产士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