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认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各个科目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需要阅读,课文需要阅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只是教师领读,自然而然变成了教师在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小学教学中关键的学科,决定着学生的认读能力、文字积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学科,“阅读理解”部分作为篇幅较长,文字容量较多的一部分,也是新课标要求下重点考核的一部分。
在长期教学中,受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满堂灌”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会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学生考试技巧,例如“问题的答案在文中相关文字的前后句、文章的中心或主旨在文章的首尾、不懂的词语找文章中相似的词语”等等,这种机械的应试教学方法让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仅仅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真正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知,提升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积累文字阅读,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凸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育觀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授课,阅读理解在被动接受。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只是形式上看看课文,随便画上几笔,就算是预习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阅读的作用。教师想要实质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文章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丰富的想象,描绘春天的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在哪里”的思考;然后教师结合课本内容,给予学生点拨提高,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答案。当然,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感受春天,看见春天的“颜色”,听见春天的“呼唤”,感受春天的“味道”,使春天场景化,让课本中的内容回归到生活当中,并进行拓展性练习,比如提问学生:“哪位同学会关于春天的诗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春天联想其它三个季节,充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既能帮学生巩固以往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
2.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一篇课文或者一段文章,教师在授课中应提倡有感情朗诵,既能防止在阅读中出现错字被忽略,加强小学生的认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朗诵,教师应当提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陌生词汇,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对于角色较多、情感起伏较大的课文,教师应该分角色让学生朗诵,并在学生朗诵后讲解阅读时应注重的情感,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拓宽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要依靠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对言情小说爱不释手;有的人对推理小说废寝忘食;还有的人对于恐怖小说孜孜不倦,说到底都是兴趣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教师适当地组织读书会,让阅读量大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带动阅读量少的学生,在班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也可以在教室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共享课外书。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总结: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知,提升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积累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美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课外语文(10):20-20.
[2] 张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人生十六七, 2018(2).
[3] 李志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山西青年,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