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灵, 邵瑞丽
(驻马店农业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在我国的北方秸秆资源主要以稻草、玉米秸、麦秸为主,约占我国秸秆资源总量的75%左右(孙娇,2016;王英,2015)。秸秆的营养价值与青草比相对较低, 纤维含量在30%左右,粗蛋白质含量在3% ~5%,质感较为粗硬、可食用性差、饲用价值不高、利用率低。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产酶能力,这些微生物产生的酶对纤维素具有很强的降解作用,可以将秸秆中纤维素转化成糖、乙醇、饲料蛋白等,有利于动物消化和吸收,因而提高秸秆营养价值, 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省精料的使用,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中(李永莲,2015;谢长校,2015;高丽娟,2013)。 本试验以肉牛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为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1.1 材料与仪器 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塔宾曲霉等益生菌菌种由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FOSS 型自动定氮仪、Instron4411 型肉色测定仪、C-LM3 型肌肉嫩度仪均由德国Eppendorf 公司生产;水浴锅、剪刀、分析天平、分析纯及常规的试剂由实验室提供。
1.2 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的制备 参照李红亚(2015)报道的方法,将小麦秸粉碎至1 ~3 cm 备用,将塔宾曲霉、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扩大培养,按照2:1:1 比例制备混合的菌液,活菌数为8×109cfu/g 以上, 每吨秸秆添加8 kg 菌液,混合均匀后厌氧密封发酵30 d。
1.3 试验设计与日粮配比 采用单因素设计,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肉牛120 头(由某市肉牛养殖基地提供),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10 头,试验1、2、3、4 组分别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替代0%、20%、40%、60%普通小麦秸秆的基础日粮,试验期为60 d。 每个重复组单独饲喂,自由采食和饮水。 按照常规的饲养方式进行饲养管理, 定期免疫和驱虫。 基础日粮参照NRC(2012)推荐肉牛的营养水平配制(表1)。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1.4.1 生长性能的测定 试验开始(1 d)和结束(60 d) 对各个试验组肉牛逐个进行空腹称重,在试验期间记录每个试验组的饲喂量和耗料量。 用常规的方法测定生产性能指标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 平均日增重=(试验末平均体重-初期平均体重)/试验天数; 平均日采食量=试验期总耗料量/试验天数;料重比=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
表1 基础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风干物质)
1.4.2 肉品质的测定 参照王永超(2013)方法,在试验结束(60 d)后,每个试验组随机挑取2 头肉牛屠宰后测定pH、肉色、嫩度、大理花纹、熟肉率、失水率、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等肉品质指标。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 进行表示, 并采用数据分析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多重比较与方差分析, 以P <0.05 表示差异显著。
2.1 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2 可知, 试验3、4 组平均日增重较1 组分别提高36.6%、24.4%(P <0.05),试验2 组高于1 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2、3 和4 组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P >0.05); 试验2、3、4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1 组, 但是差异性不显著(P >0.05);试验3、4 组的料重比较1 组分别降低6.74%、5.87%(P <0.05), 试验2 组低于1 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2、3 和4 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
表2 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对肉牛生长性能的检测结果
2.2 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由表3 可知,试验2、3、4 组的熟肉率、失水率、肉色、嫩度与1 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 >0.05); 试验2、3、4 组的粗灰分、pH 均低于1 组,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3、4 组粗蛋白质、粗脂肪、大理花纹较1 组分别提高19.28%、18.94%、45.15%、42.35%、46.75%、43.09%(P <0.05),试验2 组高于1 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2、3和4 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
表3 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对肉牛屠宰性能的检测结果
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后, 对饲料资源进行的开发和转化,可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因此被广泛应用(黄茜,2011)。 相关研究表明,秸秆中的粗纤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化学性质,可提高绵羊对秸秆饲料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促进生长(王婷,2017)。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3、4 组平均日增重较1 组分别提高36.6%、24.4%(P <0.05);试验2、3、4 组 的 平 均 日 采 食 量 均 高 于1 组 (P >0.05); 试验3、4 组的料重比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74%、5.87%(P <0.05),说明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替代40%、60%普通小麦秸秆的基础日粮,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因而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与王婷(2017)报道的纤维素降解菌发酵麦秸可以提高绵羊生长性能结果一致。
评价肉品质主要的指标有熟肉率、失水率、嫩度、pH、肉色、水分含量等,其中肉品质中的大理石纹是评价牛肉嫩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肉的大理石状纹理结构越好,其嫩度和品质越好(张喜忠,2016)。本试验结果表明,试验2、3、4 组熟肉率、失水率、肉色、嫩度与1 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试验2、3、4 组的粗灰分、pH 均低于1 组(P >0.05);试验3、4 组粗蛋白质、粗脂肪、大理花纹较1 组分别提高16.71%、18.94%、45.15%、42.35%、46.75%、43.09%(P <0.05)。 表明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替代普通小麦秸秆日粮对肉品质没有影响,同时还可以提高粗脂肪、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改善肉的嫩度风味,提高品质。 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结果表明, 饲喂微生物发酵小麦秸秆替代40%普通小麦秸秆日粮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