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100038)
“粮食金融化”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发展背景是2006 年后国际粮价的暴涨暴跌。 自2006 年开始,国际粮价一改低价态势开始巨幅上涨,2008年达到历史高位后开始剧烈波动。 国际粮价暴涨暴跌的阴影还未褪去,2012 年再度飞涨。 国际粮价的频繁波动已对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地、 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因放弃本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而遭受巨大损失, 即便粮食主要出口国巴西、阿根廷等也未从粮食价格上涨中获益。国际粮价的急速上涨及其影响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国际粮价的波动特征、背后机理及其影响等,“粮食金融化”、“粮食美元化”等概念应运而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几年粮食自给率出现下降态势。 2018 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 万吨,其中大豆进口8803 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2047 万吨。 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在升高,参与国际粮食贸易的程度在加深。 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快融合, 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因此,深刻揭示粮食金融化研究实质、现实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应该站在国际视角, 研究金融与粮食的关系以及金融对粮食市场的冲击。
1.1 粮食金融化实际是实体经济金融化的一个缩影 实体经济金融化日趋深化, 金融内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深度融合。 而金融本身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金融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资产流动性增强。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 使得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加快,资本可以在各类市场快进快出,为投机泛滥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二是杠杆和风险的积累使得金融不稳定性加剧。 金融衍生品市场普遍具有杠杆机制,小投资可以撬动大交易。三是科技发展。 各类交易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量化交易)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四是监管放松。一方面金融法律法规的改革滞后于金融的发展,金融自由化趋势明显; 另一方面政府屈服于经济增长的压力而向金融妥协、让步,减少资本控制,放宽有利于金融发展的政策。
金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 宏观上表现为对经济周期的冲击,即金融危机;中观上表现为对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冲击;微观上表现为对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的冲击;政策上表现为政府普遍采纳有益于金融发展的政策,包括推行金融自由化、发展资本市场等(戴险峰,2017)。 因此,粮食金融化实际是实体经济金融化在中观行业层面的表现。
1.2 粮食金融化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 研究粮食金融化要理清概念、找准定位和研究方向。单就金融与粮食的关系而言, 粮食金融化是一个中性词,金融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发展,例如粮食期货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 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时, 往往将关注点放在金融对粮食市场形成的冲击,强调的是粮食金融属性增强、商品属性弱化, 粮食市场与股票等传统资本市场相关性增强,粮价的定价机制发生扭曲,粮价不再取决于市场供求, 而是由粮食市场资金量的大小决定。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粮食金融化就是指金融对粮食市场的负面影响。
此外, 粮食金融化概念的产生背景是金融危机前后国际粮价的巨幅波动所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粮食金融化产生的根源在于国际粮食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因此,粮食金融化的研究目标应该是国际市场的粮价波动及其影响而非国内。
粮食金融化是一个国际化概念, 研究的是国际金融对粮食价格、生产、贸易等的影响。因此,不仅要从学术角度分析, 更要从现实角度分析粮食金融化的特征。
2.1 粮食具有投资、投机品性 粮食金融化是实体经济行业层面的金融化, 属于大宗商品金融化的一部分。 大宗商品与传统金融资产之间的弱相关性, 使大宗商品具有了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资产组合配置投资、分散风险的良好品性(戴险峰,2017)。 金融化背景下,商品期货具有了良好的风险分散功能, 粮食期货作为中等金融化程度的对冲品, 被指数投资者当作一个资产类别而进行资产配置(刘璐等,2019)。
2.2 金融发展为粮食投资、投机提供了体系机制保障和便利条件 市场上,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为投资者投资粮食等大宗商品提供了简单、低成本的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商品指数基金等。以期货为例,通过期货交易的双向交易(即买空卖空)和对冲机制免除了进行实物交割的麻烦, 降低了交易成本; 期货交易的杠杆机制,即以少量投机就可以进行大额交易,使得期货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期货交易的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即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当天调整交易者的保证金,当天结算盈亏状况,为期货交易提供了风险保障体系; 期货交易还具有合约标准化、交易集中化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保障。
2.3 美元的过剩流动性是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的主要根源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虽已解体,但现存的牙买加体系,仍是以美元担任世界货币角色的货币体系,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化的大宗商品都以美元定价, 美元主导粮食金融化和国际粮价的波动。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过剩流动性大举进入粮食市场。温铁军等(2014)认为,美元超发、过剩流动性冲击粮食市场,导致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粮食市场成为美元过剩流动性的“垃圾消纳场”。
2.4 粮食价格的决定机制发生扭曲 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价格的决定机制变得复杂。 粮价波动脱离传统供求关系的影响, 与投入市场资金量的大小关系越来越密切。 传统粮食期货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为规避现货市场风险而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的生产商、贸易商;一类是依靠对市场的判断为赚取差价而进行投机、 套利交易的投机商, 两类参与者在期货市场上各取所需。投机的存在使得市场得以活跃,套期保值者有了交易对手,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以实现。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粮食所表现出来的投资品性,使得大量的金融参与者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指数交易者等(祁华清等,2015)。 例如,商品指数基金可以把商品合约转化成可以由其他金融机构购买的资产, 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粮食市场提供了便利, 金融投资者可以借此对冲其在货币、 外汇等其他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 资料显示, 全球商品指数基金的规模从2002 年的不到5 亿美元, 迅速发展到2012 年2月约2400 亿美元的规模。随着各类资本融入粮食市场,粮食价格决定机制产生扭曲,除了受到供求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金融资产的影响。
2.5 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通过期货市场传导至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 套期保值等功能,对现货市场价格具有引导作用,粮食期现货市场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粮价波动通过期货市场传导至现货市场。 粮食现货价格波动会影响粮食生产、市场供求,导致价格引导作用减弱、资源错配。 现货粮价过高,穷人吃不上粮食,引发通货膨胀;过低,则影响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进而引发粮价新一轮波动。
2.6 粮食能源化加剧了粮食金融化趋势 生物燃料的发展将粮食市场和能源市场联系起来,国际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相关性增强。例如,在燃料乙醇的生产中, 玉米等原料占总成本的50% ~70%(樊琦,2012)。石油价格上涨使得使用玉米做燃料乙醇具有了比较收益, 玉米价格伴随燃油价格上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三大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将能源、粮食、美元三者结合形成“组合拳”,实施其国家战略,又各自独立运用、自成战略体系。 单就粮食而言,美国的粮食武器战略有三个阶段和形式,即粮食援助、种子战略、粮食能源化金融化美元化。
3.1 粮食援助 美国农业自二战后,在政府高额农业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 逐步完成了其自身的农业资源整合之路。 美国农产品、 农业生产力过剩,急需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因此开始实施其“粮食援助” 计划。 接受粮食援助的国家要附带接受各种附加条件,而且多是比较贫穷、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接受粮食援助之后,这些发展中国家逐渐放弃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粮食依赖进口,甚至土地也逐渐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国际上的粮食价格一旦发生偏转、高企上涨,这些国家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粮食生产,居民基本生存条件开始恶化、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倒台。 例如拉丁美洲的海地、墨西哥等。
3.2 种子战略 以种子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基本掌握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例如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和孟山都集团、 德国KWS 种业集团、法国格兰种业集团等。 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运用转基因等技术从种子源头上控制他国的粮食命脉。 既向他国推广其优质高产的种子,又防止技术外溢实施科技垄断。虽然接受推广的国家也能从中受益, 但是一旦本国粮食种子因竞争而退出市场, 则本国种子就完全失去了自主权、话语权,其粮食生产也会受制于他国。 中国玉米种子“先玉335”,由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研制,自2005 年开始推广,2013 年其播种面积已达233.3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姚勇,2014),需要引起国人高度关注。
3.3 粮食能源化金融化美元化 粮食金融化是新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粮食武器战略的新形势。粮食金融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粮食能源化、美元化一起,实现美国的国家战略。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暴涨,高点时达到140 美元/桶,有学者研究当石油价格达到70 ~80 美元/桶时, 使用玉米等粮食品种制造燃料乙醇就有了比较收益。石油价格暴涨的同时,粮食价格也暴涨,引发各国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政策,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买不起、也买不到粮食。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会因此出现粮食“过剩”,粮食卖掉不如烧掉,粮食能源化就成为美国过剩粮食的“消纳场”,美国生物乙醇工厂加大开工率,过剩粮食也就有了它的“归宿”。 再来看粮食美元化。 无论是哪种投机力量进入粮食市场,推高粮食价格,其背后核心原因还是超发的货币, 即美元的流动性过剩。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市场充斥大量美元, 美元流动性过剩, 其为了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又将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充当起过剩美元的“消纳场”,从而引发粮食、石油价格的暴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金融化就是粮食美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