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森
【摘 要】迁移理论古而有之,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理论的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借鉴迁移理论,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迁移理论是语文教学中优化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优化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迁移理论;阅读教学;多元切入;对准焦距
《老子》中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可以用来解决一时的饥饿,但吃过就没有了,但教会其钓鱼这一技能,却能让他长久有鱼吃,所以在一个人饥饿时给他一条鱼不如教给他钓鱼的方法。这句话放在教育领域很明显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們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迁移理论就是这个“渔”。所以,让学生学会运用迁移理论是语文教学中优化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对准焦距,类文延伸
当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已达不到这一要求,所以找准课文的聚焦点,然后进行相似文章的延伸,是运用迁移理论的第一步。
下面以文言文为例谈一下我的理解。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苦恼的事情,虽然学生也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但每次一提起文言文还是怨声载道。确实,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文言文年代久远,且语义有所不同,内涵相对丰富,加之语句简短,所以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在讲文言文时一般会先围绕文本进行一些背景介绍,比如在讲《寡人之于国也》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当时孟子和梁惠王所处的战国时期和孟子主张的“法先王,行仁政”理念,这样学生就对当时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时,同类文章的补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重要。在讲完《寡人之于国也》之后,我选择了同出自《孟子》第一章《梁惠王章句》的孟子和梁惠王关于仁义的对话,让学生分析,以加深对孟子所提倡理念的认知,从侧面加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因为加入了背景知识和类文延伸,同学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也让他们对战国时代有了了解,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其实,不仅可以对文言文进行类文延伸,对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都可以用类文延伸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也能开阔视野,对阅读有更深的了解。类文延伸的方法可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明察秋毫,规避逆负
迁移理论对语文阅读的教学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里的迁移理论指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而迁移理论其实还包括逆向迁移和负迁移,这两种迁移是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规避的。
“顺向迁移”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用到其他方面,是前对后的影响,而“逆向迁移”是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足以使其解决现在的新问题,所以还要对原有知识进行补充,属于后对前的影响,会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效率降低。放到阅读上来讲,一般就是学生一开始学习不到位,导致后来遇到问题还需要再翻阅之前的知识,比如文言文的“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如果学生一开始记得不清楚,而是在问题再次出现时再去记忆,这就是逆向迁移,很明显在做题时会做错,耽误时间,导致效率不高。相对应的,迁移的发生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其中,积极的影响就叫作“正迁移”,对应的,消极影响就被称为 “负迁移”。在语文阅读中的负迁移一般是指以前学的知识干扰了现在的问题分析。我们仍然拿“走”为例子,“走”在文言文中都是“跑”的意思,但现在的说法中,“走”就是行走,走路,所以如果学生产生了负迁移,很容易在对现代文的理解中把“走”理解成“跑”,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对题意理解错误。
要想做到规避逆向迁移和负迁移就要做到明察秋毫,在第一次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时应该将哪怕很小的一个知识点都掌握扎实,这样才会在后来分析时不产生逆向迁移和负迁移。
三、基于学情,有的放矢
学生现在接触的各种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喜好也各有不同,对不同类别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不太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课之前对学生的阅读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争取做到基于学情的讲解。
有的学生对记叙文和散文的理解度高,有的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强,在答题时能快速抓住重点,有的同学喜欢阅读小说,逻辑思考能力强,能快速从复杂的人物事件关系中抓住中心轴,完成问题。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类文章的理解力有所不同,所以相应的讲解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阅读教育之前,教师应先了解一下学生各自的喜好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有助于我们在教案的准备以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互动。在讲《老王》这篇文章前,我分别找了四个对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和小说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我让他们先阅读《老王》,然后分别说出对这篇课文的认知及理解起来有问题的地方。因为提前进行了了解,所以课堂上在几个同学都可以理解的地方就稍微放快讲解速度,而讲到几个同学认为困惑的地方,就放慢速度,进行详细讲解,随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做到了和学生的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讲解。就这样,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基于学情,有的放矢,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学生在自己困惑的地方得到了更好、更详细的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喜好,相应的,也会有薄弱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同学的阅读薄弱点,提前找到他们的疑惑点,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无论什么科目,只要做到基于学情、有的放矢的讲解,教学效果就能显著提高。
四、多元切入,升华情感
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化教学的应用,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开放。这就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
对一篇文章的分析角度有很多,如作者的情感、文章描绘的美丽场景、文章的语言特色,或文章内某个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在讲解沈从文《边城》节选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边城》寄托了沈从文对“爱”和“美”的看法,这个“爱”是广义的“爱”,它不仅包含了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更多的是亲情。虽然家中只有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但其感情上却一点都不缺乏,他们之间的祖孙情影响着翠翠成为“美”的象征;天保和傩送的兄弟情,虽然带给了我们一抹忧伤,但也因此可见其“爱”之深切。《边城》的“美”,美在其人,美在其景,更美在其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物欲横生,有的只是纯洁,纯洁的爱情,纯洁的亲情,纯洁的“爱”。从语言的角度,《边城》以散文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淳朴的边城,语言优美,且运用了情境结合、烘托等手法,从这个角度分析,也可以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得到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然后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再将学生的想法从其他角度代入,这样多角度的切入,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迁移理论法虽然是现代提出的,但其实我国很早之前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举一反三”,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迁移两个字,但孔子所提出的理论和迁移理论有同样的含义。合理的借鉴迁移理论,能使学生学会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可提高教学效率,对优化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 苏州 2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