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曼
摘 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生命科学都是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例如生物、化学。然而,现在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没有将“生命观念”融入平常的教学中,导致学生缺乏透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更不用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自然观了。因此,选择“生命观念”视域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思考与探索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找出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建议,从而促进生物化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命观念”;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教学反思;教学探索
“生命观念”是指对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经验主义的思想或观点,这对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在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概念,如结构观、功能观、进化观和适应观等。用生命的概念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可以指导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主要是研究生命的构成以及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人们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生命的奥秘,并将其命名为基本原理,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物化学知识,不仅要从应用价值方面,而且还应该通过实验解释生命的内涵。在进行生物化学授课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认识到从发现问题,到去实验中探究生命本质,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形成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也就是对生命观的新认识,进而了解生命的起源,不断反思生物化学课程的价值。例如生命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生命是这样的,生命存在于哪些地方,生命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好,学生实验课程 偏少,理解不到位,实践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研究“生命观念”视域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思考与探索显得非常有意义[1]。
1 我国高校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1 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现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教师的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生物化学教师也不例外。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师都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拥有高学历,创新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授课的时间比较短,缺乏教学经验。仅由这些年轻老师来进行理论方面的授课不够合理,师资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此外,学校使用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验证性方面的实验,其中很多都是基本概念,关于生命本质的内容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期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而已经不适应目前的高校教学。
1.2 教学模式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生物化学授课时,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其次,教师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会确定实验任务,让学生下载相关的实验步骤,教师会把实验操作的过程全部演示一遍;最后,第二节实验课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进行实验的验证,在快下课的时候,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然后进行打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来说,非常不利,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积累的知识,探究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进行模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探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要求大家做得一样,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自行去网上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当学生实在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点。如果生物化学的教学长期按照这样的模式,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2]。
1.3 教学目标现状
目前,生物化学教学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大致的了解,并且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由于要求比较低,学生只是简单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實验任务,而对于生物化学相关问题的本质缺乏全面、细致地认识。同时,受限于课时,学生并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和自然观。这种要求比较简单的教学目标,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3]。
2 将“生命观念”纳入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实现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生物化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必须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4]。因此,有必要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潜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使其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但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设计好的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设计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医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高等教育就是发现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积极促进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整合、确认和设计实验,以便学生能掌握经典的生物化学实验和常见的技术,还应积极进行实验设计,充分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创造空间,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3 “生命观念”视域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3.1 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5~6人,各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在每次上生物化学实验课之前,教师先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布置好实验要求;然后,教师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任务,由小组长进行组织;接着,到第二节课的时候,教师再把指导方法告诉大家,让每个组的同学去讨论教师的方法和小组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这种探究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此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小组长再组织大家完成实验报告,长此以往,可以很好地锻炼大家的实践能力,教学也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3.2 将“生命观念”纳入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生命观念”纳入生物化学的学习中,高级教师可以组织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或者从网上购买生物化学领域专家的著作。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要加深学生对基本问题本质的分析能力,通过基础概念的学习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取灵感,形成较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本质的习惯。此外,教师可以从国内外的网站上下载最新的关于“生命观念”的论文,整理后再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生命观念”的前沿知识。
3.3 多進行探究性实验
在医学院校本科“生物化学实验”和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科研理念组织教学,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中,突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和方法的训练。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4 模块化的实验探究
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前提条件,医学院校新型生物化学实验拟构建6个模块,包括三大物质代谢模块、蛋白质和核酸技术模块、酶学技术模块、基因表达模块、分子生物学技术模块和临床检测模块,各模块都由几个实验项目组成,涵盖相关技术和方法。通过将实验模块化,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模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模块进行整合,也就是先从局部了解问题的实质,再从整体上形成系统的认识。
3.5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保持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进行和探索实践,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努力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的探究工作,自身也要增加对探究性实验的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4 结语
当前,将“生命观念”融入生物化学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以“生命观念”视域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思考与探索为题,介绍了“生命观念”的核心内涵,分析了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现状与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生命观念”纳入教学内容、多进行探究性实验、模块化的实验探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将“生命观念”融入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我国生命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城.生物化学课程中糖酵解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视界,2020(18):111-113.
[2] 孟珺,王岸娜,段晓杰.食品相关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08-209.
[3] 范燕茹,卢敏,靳晓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76.
[4] 魏民.“生命观念”视域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思考与探索[C].太原: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