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皎皎
摘 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诸多文化遗产,其中一些文物遗址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建筑、宗教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我国的文物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其中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居住遗址万寿岩遗址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旅游功能得到了大力开发,这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文章以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背景入手,根据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与效果,阐述万寿岩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对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研究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万寿岩;遗址保护;思考
在遗址保护的实践中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经验。“大遗址保护”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国内相关机构也逐渐将探索的目光投入到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上。不过如何处理好运营管理、保护展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问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情况介绍
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三明市区约30千米。由船帆洞、灵峰洞、龙井洞等洞穴组成,年代距今18.5万年至3万年,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居住遗址。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省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填补了福建考古学年代的一段空白,对于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6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新发现”之一。2017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三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万寿岩遗址所在的万寿岩山,处在三元区的岩前盆地中,孤峰耸立,为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质优富集,20世纪70年代开始,万寿岩山成为三钢的重要采矿基地。因矿山开采活动严重影响了万寿岩山体景观,1998年起,万寿岩遗址所在地村民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万寿岩山体及洞穴历史古迹的建议。在三明市有关部门进行考古调查、考古试掘的基础上,1999年9月考古队对万寿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对历史研究具有巨大帮助作用。其中船帆洞挖掘出距今4万年、面积大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为国内首次发现、举世罕见,为原始人适应、改造环境提供了实物参考,对人类生存、地域和文化演进研究都有着重大意义。长期以来,随着对石灰矿开采活动的进行,对万寿岩形态构成严重威胁,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遗址保护做出批示,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和四期保护工程,使万寿岩的保护工作得以深入开展。
2 近年来对遗址进行的保护举措
二十年来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①立法保障。2001年,三明市政府公布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出台了《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劃定了保护范围,并于2002年成立“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2017年,在万寿岩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统筹抓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使万寿岩遗址保护有法可依。
②完善机制。一是成立专门项目机构。为加快推进遗址公园建设,2013年7月成立了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工作组,负责项目建设和实施工作。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作为遗址公园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万寿岩遗址及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健全依法行政机制。制定《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并开展专题执法检查。2018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情况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开展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专题调研;对遗址安全、文物保护管理和经费投入、文物利用和监管以及文物管理体制等方面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推动万寿岩遗址保护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③科学规划。2002年5月,我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2005年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为建好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文化遗产中心编制《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规划形成遗址展示区、生态恢复区、管理服务区、相关资源展示区等“一轴一环四区”的空间格局,规划建设遗址保护、遗址展示、环境整治、公园基础配套、公园公共服务和征地拆迁等项目。遗址公园规划面积0.815平方千米,总投资3.79亿元,项目分两期实施。
④实施项目。近年来根据《保护规划》《公园规划》的要求和目标任务,完成了万寿岩遗址一至四期文物本体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06年建成我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三明宣言》。2014年完成遗址博物馆改版提升工程,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分期得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⑤提升完善。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大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截至2019年12月,累计投资1.2亿元。在遗址展示和阐释方面,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改造提升于2015年完成,并顺利运行四年,完成船帆洞内遗址本体展示工程;在遗址环境整治方面,宋代五级涌泉生态恢复、万寿岩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逐项完成;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园内道路提升改造、公园标识系统及公园停车场和公厕等配套工程逐步完善。
⑥加强交流。2019年12月5日至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省文物局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三明召开,来自俄罗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考察。会议期间,我市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的“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挂牌成立,对于万寿岩遗址保护、提高遗址学术研究水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大社会知名度等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3 万寿岩遗址保护困境
尽管当前的万寿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首先,《条例》实施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贯彻实施《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万寿岩遗址公园发展和保护,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①管理体制有待创新。万寿岩遗址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博物馆和文物本体归文物部门管理,缺乏统筹管理机构,影响了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②宣传推广有待加强。当前,万寿岩遗址已成為集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闽台文化渊源研究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但《条例》宣传推广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大。在如何运用《条例》更好地保护万寿岩遗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方面还有差距,遗址公园资源在文化传承、以文化人方面的作用和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其次,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遗址区内部分居民房等构筑物影响遗址整体风貌,遗址区视线范围内大片薄膜覆盖的提子园影响景观视觉通廊。
最后,本体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①船帆洞石铺地面顶部渗漏水问题曾于2005年实施了治理工程,时隔15年,大部分渗漏水点原有防水材料老化脱落,又形成新的漏水点,给石铺地面重要遗迹带来安全隐患。②船帆洞石铺地面发生霉变、个别铺石松动,排水沟槽边沿坍塌,文化层剖面干裂等。③由于早期矿石开采以及自然风化作用,造成山体不确定性的落石。
4 如何加强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
进一步打造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4.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万寿岩遗址公园建设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文物抢救、维修、保护、管理所需经费,逐步解决遗址公园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重点配强基层保护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文物工作新格局。
4.2 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万寿岩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恢复遗址生态景观;完善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带动辐射效应。整合布局岩前村内古建筑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沿线“古民居民俗建筑文化”“翠云书院闽学四贤文化”,重点打造实施“寿”文化展示工程等重要文化景观,促进万寿岩遗址周围建筑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一条“净化、绿化、香化、美化”的重要景观廊道和乡村旅游的观光带。
4.3 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
在国家、省市及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等我市重点新闻媒体开辟专题栏目开展宣传,积极组织书画、摄影爱好者深入遗址现场,持续宣传打造遗址公园的考古、历史、文化、教育、科研、旅游价值和建设意义。从完善万寿岩考古文化知识体系,以讲好三明故事为切入点,以挖掘旧石器洞穴文化文物价值为出发点,精细诠释遗址保护与展示,进一步扩大万寿岩主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影响,利用AR、VR等新科技,引入互动式、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遗址公园可览性、影响力和知名度。
4.4 进一步加强研究交流
建议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为依托,与国内外高校等教育、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加强学术研究交流,开展万寿岩遗址文化内涵的科学研究,学术探讨,进一步提升万寿岩遗址保护的科研水平,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探讨。目前,万寿岩只有船帆洞和灵峰洞有进行考古发掘,龙井洞还未进行发掘。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博物院进行合作,成立联合考古队对龙井洞进行考古发掘,寻找是否存在古人类化石,进一步厘清洞穴文化遗存埋藏状况及其年代和性质。
4.5 修编保护规划,强化文物保护
《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规划》已实施近20年,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要求,准备对原《保护规划》进行修编,对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重新进行梳理,明确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后续项目申报提供重要依据。
4.6 加大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
可以对周边地区与遗址整体风貌不协调的环境开展整治。对船帆洞、灵峰洞等洞穴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建立监测系统,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更好地为遗址本体保护服务。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全面统筹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4.7 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以闽学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古人类文化、小吃文化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线路。编制《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和旅游融合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当地文化和考古文化资源,提升万寿岩遗址公园旅游观光产业附加值,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把万寿岩遗址打造成:①史前考古遗址的展示园和古人类文化研学基地;②海峡两岸远古家园的寻根地和闽台文化的交流地;③文化旅游融合的新亮点和生态文明的示范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的万寿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任重道远,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加强研究交流,修编保护规划,强化文物保护,加大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融合发展,这样才能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倩:三明:万寿岩的“新生之路”[J].人民政坛,2020(6):9-11.
[2]张凤礼.促进大庆文化旅游事业融合发展—大庆文物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9(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