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摘 要]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这两者都十分重要,相辅相成。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重考核、轻评价,导致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及目标不配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同时激发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贯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将学习态度纳入考查,将学习习惯与评价体系相结合,结合课程特征制订多维度的评价项目,将思政内容纳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样化等方式,努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和方式,从而推动案例教学法的落实,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案例教学;成绩评价;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多维度评价项目;评价主体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230-02
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对学生成绩评价进行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同时也对案例教学法的落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中对学生成绩评价进行探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对学生而言,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正确评价学生成绩的制度基础,可加深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了解,改进学习方法;可促进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正面行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对教师来说,评价体系本身反映出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诸多要求和期望,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作。
因此,構建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成绩评价方法弊端日益显露,对学生成绩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个性发展日益突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随之快速变化发展,旧的成绩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一方面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中职学校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下,采用这种单一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显然过于片面,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日常表现。
另一方面传统体系下的考核与评价只重视结果,还是“一锅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人格的建立与成熟也越来越早。这就要求传统成绩评价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线,力求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成绩评价标准的弊端就更加明显。
因此,亟须制订一种新型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来对学生参与的各个过程进行完备的评价。
二、案例教学中对学生成绩评价探索
(一)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滋养了学生“重期末,轻平时”严重扭曲的学习态度:期末挑灯夜战,临阵磨枪,以求得试卷上的高分;而平时却懒散被动,得过且过。如此求学,虽然少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尝到了甜头,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也必然会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暴露问题,自食恶果。而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困难重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亦会在实践中受到打击。长此以往,终将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及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其次,多数中职学生并非没有努力学习的想法,实则是缺乏持续性的坚持。整体而言,中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尤其在初中已经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阶段,普遍有重新开始的想法,但自控能力差,往往难以抵制诱惑,慢慢便违背了初心,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加之传统成绩评价模式对学生平时考查的忽视,无形中对学生形成一种纵容,失去监督的学生便在颓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过程呈现动态性和连续性,教师、学校扮演监督、警示、激励的角色,不断结合学生日常表现给予阶段性的评价,能反映学生在每一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状态、进步情况,使学生对自身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评价常态化,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各个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每一次的评价结果中挖掘出有利于改善日后教学工作的有效信息,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将学习态度纳入考查范围
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则需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着手。
“内在”因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获得较好成绩、学到扎实知识技能的开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习困难,坚持良好习惯,而这些正是好的学习态度所包括的内容。充分发挥内在作用,需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内在因素,对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应当将学习态度纳入考查评价体系。
(三)将学習习惯与评价体系相结合
如果说学习态度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在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下形成的学习习惯,则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外在因素。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规范学习行为的训练和督促且要长期坚持,从开始的强制性培养到后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习惯,并上升为个人风格。将学习习惯作为评级体系的重要内容,使评价体系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将思政内容纳入评价体系
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我们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立德树人”,学校育人的方向是“道”字当头,怎样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及基础课中,打通全员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将思政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从每一个案例、在每一节课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巧妙地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课程特征制订多维度的评价项目
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及评价项目体现了教师及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不同要求。传统评价模式过于单一,评价项目也偏向同质化,而每门课程有其专业上的特殊性,因此对每门课以同样的项目和标准进行考查则显得不够科学。
首先,中职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公共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素质。而专业课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而有所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两类课程的目的不同,课程要求自然也不同,考核与评价体系也因此不同。
其次,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下的不同课程也各有区别,考核与评价的侧重不同。如公共课中的英语课程相比数学和语文,不仅要重视记忆与运用的考核评价,还需要将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敢于表达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专业课我们以航空专业的民航法学习为例:民航法的学习不仅要求对法律条例的准确记忆,还需要考查与评价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对法律条例的运用能力,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探索新型评价方式和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多元的、多维的评价体系。
(六)评价主体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一人独揽,这样的评价体系很容易受到教师个人色彩的影响。因此,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出更完整、更深入的评价。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小组互评三种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方法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可以表现出其对自己的认知。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评价中可能会遗漏的重要信息。
2.组内互评——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这一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而且由于小组成员经常性的合作,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作出较为精确的评价。
3.小组互评——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
小组互评可以加深学生对同学的了解,认识到别人的优势,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不对等交流。这种不对等交流下,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很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容易了解学生需求,不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师评价学生之外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师生双方对等沟通、信息畅通、师生之间互相了解需求,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此制订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制订合理的成绩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对推广案例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落实案例教学方法奠定了制度基础,从而也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好贯彻及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罗子涵.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巩远航.基于过程管理的大学生平时成绩量化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实施[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刘丽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