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珍 姜树华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课前谈话,师生交流。)
一、看图片,识草原
师:刚刚有一个同学说他去过大草原,那地方的景色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美吗?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辽阔的大草原。
生:阴山。
师:对,这就是阴山,连绵起伏的阴山。“阴”,前鼻音。
生:蒙古包,蒙古包又叫穹庐。
师:读一读这个词——“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
生:我知道,蒙古包是牧民们住的地方。
生:牛和羊在大草原上吃草,自由自在的,好幸福啊!
【评析:对于草原,大部分学生是陌生的。由谈话引入,观察图片识草原,学生通过最直接的方法初步接触并认识草原。选取的图片,从草原的天到牛羊在草原上吃草,让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草原。细节的处理,如标识阴山、蒙古包等,这些都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这一环节,看似随意,实则直指教学目标。】
二、赏名篇,说印象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草原的风光,草原的风光怎么样啊?
生:美!
师:有一个人,他也去了大草原,他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儿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认真看,看完了,你要告诉小伙伴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播放老舍的散文《草原》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视频看完了。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原上到处都是碧绿碧绿的。
生:我还看到草原上有许多羊群。羊儿们在山上吃草,做游戏呢!
师:同学们,静态的风光图让我们感觉到草原很美,动态的视频让我们看到草原真的美,描写草原的文字也很美。
【评析:古诗《敕勒歌》是经典,老舍的散文《草原》也是经典。两个经典所描写的景物高度一致。让学生看视频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看得仔细,聽得认真,说得具体。以经典带经典,以经典促经典,经典的文字叙述加上动态的视频,学生对草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听歌曲,揭诗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是怎样用歌声来赞美草原的。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你对歌中唱的什么印象最深刻?
生:歌里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生:草原上开满了鲜花。
生:歌里面还有骏马和牛羊。
师:是啊,人们用美妙的歌声唱出了草原就是我们的家。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敕勒族人民用27个字唱出了对草原的赞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敕勒歌)
【评析:歌是什么?歌是歌唱,是人们内心的情感外在的流露。美丽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歌声,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眼中有了草原,口中能说出草原的样子,心中认可了草原,再学习描写草原的古诗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古诗,明诗意
师:诗中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一读。要特别留意听,老师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哪里停顿了。
(师朗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要注意读的快慢和停顿哦!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跟你们合作读一读吧。我停下来,你们就一起接上。看一看,谁跟老师的配合最默契。
(师生合作读古诗)
师:你读懂了诗中的哪句话?
生:我知道“敕勒川,阴山下”的意思是草原在阴山的脚下。
生:我还知道“天苍苍,野茫茫”是说天好蓝好蓝,草原好绿好绿。
生:天不仅蓝,而且大,草原也很大。天和草原都是无边无际的。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天苍苍。
师: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这儿的天好蓝啊。谁来读读“苍”字?
生:“苍”是后鼻音。
师:这是个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苍”上下结构,中间的“人”字写的时候要注意舒展。
师:说得不错!大家跟着老师来写一写“苍”。(范写)
师:“野茫茫”是说草原碧绿碧绿的,无边无际。谁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野茫茫。
师:你再来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野茫茫。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望无
边的大草原,长满了碧绿碧绿的小草。“野”“茫”这两个字也是生字,谁来说说,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野”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左边的“里”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的“予”最后的竖钩比左边低。
生:“茫”是上下结构。写的时候,上面的草字头要宽一些,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下面。
师:注意点都说出来了,真好!下面,跟着老师写一写这两个字。(范写)
师:除了这些,你还读懂了这首诗中的哪些句子呢?
生:我知道“天似穹庐”的意思就是天像蒙古包。
师:这个字读什么?(板书:似)
生:si,平舌音。
师: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好像。
师:“穹庐”是指蒙古包。这句诗是说,天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我们来做一做“笼盖四野”的动作。
师:蒙古包是牧民们住的地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诗告诉我们,草原就是牧民们的家啊!谁再来读一读?
生:(绘声绘色)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读得真好,老师给你鼓掌。谁读懂了“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说风一吹,草就低下了头,原本在草丛中吃草的牛羊都露出来了。
师:课文中的注释告诉我们,“见”同“现”,是显现的意思。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摇头晃脑)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上。风一吹,你看到了——
生:羊群。
师:你看到了——
生:羊儿在吃草。
师:一阵风,这边出现了一群羊;又一阵风,那边又出现了一群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草原上像飘着朵朵白云。不仅有羊群,还有牛群,瞧,这儿一群,那儿一群。
师:草原上,草儿肥,牛羊壮,牧民们看着心里喜洋洋。
师:读懂了意思,再读古诗,感觉肯定不一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全班同学情不自禁鼓掌。)
师:同学们,一首美美的诗就是一幅美美的画。接下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读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配乐读诗,生闭目倾听。)
师:睁开小眼睛。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蓝蓝的天,无边无际的草原,草原上牛儿羊儿在吃草。
生:我还看到了草原上有蒙古包,蒙古包是白色的。
生:我看到有人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那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呢?
生:我听到了牛儿羊儿的叫声。
生:我还听到了有人在唱歌。
师:是啊!看到这么美的草原,这么美的家,牧民们情不自禁唱起了歌。敕勒大草原这么美,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师:这么美的古诗,让我们背出来吧!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哦!同桌可以你背给我听一听,我背给你听一听。
【评析:揭示课题后,从读准古诗节奏,到读懂古诗意思,再到读出古诗情感,最后背诵古诗,其间穿插随文识字、练习书写,想象意境、说出感悟,学生兴趣盎然,古诗的学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五、唱古诗,悟诗情
师:草原美如画,草原就是牧民们的家。听,热爱草原的人们把这首诗唱出来了。
(师播放视频,生听着听着不由自主跟着唱起来。)
师:好听吗?课后我们可以学唱。下课!
【评析:课堂的最后,推出《经典咏流传》中的“我把经典唱给你听”,经典的古诗,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感染了课堂上的学生。从学生的反应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喜欢上了《敕勒歌》,爱上了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华经典。】
【總评】
本节课教者始终跟儿童站在一起,以儿童的角度考虑,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尊重原有认知水平,为儿童搭建平台
低年级儿童年纪小,生活实践经验不够,语言理解能力也相对偏低,在阅读古诗时,显得尤其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儿童搭建通往文本阅读的平台。
草原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没有去过草原,没有见过草原,更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怎样让学生体会“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高远,如何让学生懂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幸福和谐,这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认知缺失的问题。于是,教者从图片到散文再到歌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个认知的平台,让他们看、听、说、想。学生拾阶而上,自然而然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尊重特殊思维习惯,让儿童主动学习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观思维状态,对自己身临其境的景象感兴趣,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中断。因此,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主,让儿童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一是读古诗:“听老师读,听清楚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哪里停顿了。”听听读读,古诗的朗读节奏就掌握了。二是理解古诗:“读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话。”学生们主动探究,搜索脑海中积累的固有认知,你说说,我听听,他补充补充,就这样,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在学生心中扎根下来。三是学习生字:“读读这个字,说说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跟着老师写一写。”简单明了,绝不拖泥带水,学生学得轻松。四是想象体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管是从认知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升华的阶段。
三、尊重特定情感需求,给儿童美的体验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优秀文化营养,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既是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内心的本质需求。
课堂中的呈现,从极具草原特色的精美图片的选择,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的经典推送,再到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曲欣赏,无一不体现出教者的用心。特别是最后《敕勒歌》古诗新唱的文化传承,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内心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