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价值、逻辑与路径

2020-02-04 07:38张艳芳黄登红
职教通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价值取向实施路径

张艳芳 黄登红

摘 要:“专业思政”作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焦点,其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学生“求真”思想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崇善”的精神,促成学生“达美”境界的提升。运用中国传统技术思想来审视高職理工类“专业思政”改革,可遵循“以技悟道”的形而上实践逻辑、“道技合一”的“形而中”实践逻辑和“以道统技”的“形而下”实践逻辑。“专业思政”的实施可以遵循“圈层四项波动”的路径,即专业课程侧重嵌入灌输、项目平台注重参与体验、资源库积体现联合支撑,技术环境凸显系统互馈。

关键词: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价值取向;实践逻辑;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载体和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50101);2018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89)

作者简介:张艳芳,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黄登红,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职业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2-0070-07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为理论呼声甚高却面临实践瓶颈的高职“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专业思政”。笔者认为,“专业思政”是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按照专业育人目标,凝练专业内蕴的特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专业层面宏观考量各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使之成为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系统,从而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全新思路。“专业思政”并非对“课程思政”的片面否定或简单化用,而是“课程思政”理念在不同专业中的分类架构和落实升级;不仅关注在课程层面实施思政教育,更关注从专业层面统筹“课程思政”。在《纲要》明确的七类专业中,理工类专业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的特色,实施“专业思政”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那么,理工类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进行“专业思政”?如何在传授专业“技”的同时兼顾专业“道”的传播?如何让“专业思政”真正落地落实?这些问题都成为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就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的价值、逻辑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高职“专业思政”的价值取向

《纲要》明确了“专业思政”的大方向,但如何结合理工类专业特性推行“专业思政”却是个全新的命题。对此,笔者认为,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理工类“专业思政”追求的教育目标,亦即“专业思政”价值取向的问题。理工类“专业思政”作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焦点,其价值取向应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持一致,即培养学生求真、崇善、达美,具备“真善美”的人格。

(一)“专业思政”工具价值上的“求真”

“专业思政”的工具价值其实是研究专业思政教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理工类“专业思政”无论是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抑或是思维训练、德性修为,归根结底是“求真”,它具有以下表征:(1)探求真知。传统理工类专业教授的“真知”更多地侧重于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它强调精准客观,表现为逻辑真理。事实上,完整意义的“真知”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全面认识(自然科学之真),还涵盖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准确揭示(人文科学之真),它依靠人的主观经验,表现为事实真理。由此可见,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真知,探求真知,正是理工类“专业思政”求真的逻辑起点。(2)坚持真理。理工类“专业思政”的“坚持真理”体现为:首先,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以理性的精神质疑真理。其次,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包括为探寻真理执着追求、为保有真理信念坚定、为捍卫真理勇敢无畏。坚持真理,对真理保有探究之心、敬畏之心,维护之心,是理工类“专业思政”求真的价值遵循。(3)恪守真心。理工类“专业思政”的恪守真心内含两层意蕴:首先,务实真做。理工类专业以定性论证和实验分析为支撑,体现为实践理性,专业本身就内蕴了实事求是、务实践行的要求。其次,无伪真诚,理工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务实、踏实精神,也要呵护学生待人以诚、表里如一的真诚。对事务实真做,待人无伪真诚,这是恪守真心的应有之义,也是理工类“专业思政”求真的情感支撑。

(二)“专业思政”理性价值上的“崇善”

“专业思政”的理性价值其实是回答专业思政教育的实质是为什么的问题。教育是教人向善的社会活动,“专业思政”也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崇善”的品格。正如有学者所言:大学中的专业教育只有在使学生具有向善的人性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1]。理工类“专业思政”的“崇善”具有以下表征:(1)以完善利“自我”。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如果具有合理性、合目的性,就是“善”[2]。理工类专业教人习得科技发明创造,能满足人对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目的,契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专业本身就具有“善”的本性。就受教育者而言,对理工类“专业思政”关注的技术掌握程度越高,个人生活质量越好,自我发展越完善,也越有利于个体“善”的实现。(2)以大善利“社会”。从广义来理解,“善”即合理的利益,凡是利他性的言行,都是善[3]。理工类“专业思政”教导学生超越个体技术的局限,让不同的个体技术更紧密连成一体而成为系统性技术,通过技术合作促成社会整体效能的提升。这种合作共赢的技术实践契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合乎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由此也就能够产生更大的“善”。(3)以至善利“自然”。现代科技的运用,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成果,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因科技异化衍生的各种全球性问题,阻碍了人类的发展。理工类“专业思政”不仅关注科技的发展,更在意科技运用要符合整个世界的价值效应。它通过弘扬科技道德,倡导新型生态道德观;通过建立起更平等公正、和谐包容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善境界。

(三)“专业思政”终极价值上的“达美”

“专业思政”的终极价值是关于专业思政教育终极意义或最终目标的思考。“追求美、向往美、创造美和欣赏美,是每个健全的个体都具有的基本需求和能力之一,也是教育的最终旨趣和理想追求。”[4]正因为如此,理工类“专业思政”亦以“达美”为终极价值追求。它具有以下表征:(1)主体之美。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铸造的主体之美即科学工作者本身所体现的美,是一种蕴于内而现于外的美。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以求真、向善的态度向危难中的民众展示了个人的“最美逆行”。人们将医务工作者称为“白衣天使”正是对他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赞誉。(2)环境之美。理工类专业所授的科学理论往往具有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在科学理论发现及真理性判断中,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工类专业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理亦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这些美充盈在学生每天学习的定理公式中、仪器设备中、技艺技巧中,共同构成了理工类专业的环境之美。(3)功能之美。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就“大国工匠”为己任。培养“匠人”的过程就是间接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在接受教育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技术、技艺,使个人潜能和个人价值得以完美实现;学生也在成为匠人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的实施内蕴功能之美。

二、高职“专业思政”的实践逻辑

“专业思政”作为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引领,不能止于对价值取向的探讨,必须找到其实践的逻辑进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正如伍醒等人所言,“课程思政”不能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必须走向实践,并在实践中努力找准改革的发力点[5]。那么,如何推进高职“专业思政”的有效实施呢?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技术思想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考,为理工类“专业思政”改革提供了可能的实践逻辑。

(一)“以技悟道”的“形而上”实践逻辑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是超越了各种具体的“技”和“术”的,技术只是展示“道”的方式,而“道”是“技”“术”的本真。技术会因实施主体、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方式的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成效,但与技术相关要素的自然本性共同决定了应该存在一种最优化、最合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这就是“技”之上的“道”。“以技悟道”就是要使实践中的途径和方法逐渐上升为符合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或方法。遵循“以技悟道”的“形而上”逻辑进路,理工类“专业思政”要让学生在习得技术的过程中,逐渐体悟技术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联系,在相互和谐的联系中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向。它需要关照以下要点:一是由“有为”向“无为”的状态渐变。“道”只能通过实践操作感悟而无法通过逻辑文字相授,在“以技悟道”过程中,学生最初的操作是需要刻意而为地遵循一些人为规定的技术规范,这些操作规则和程序是“有为”阶段实践活动的训练准则,是“悟道”的入门法则。但当“技”达到一定阶段,人们就能忘掉“有为”的规约,达到不刻意而为却能顺应自然本性的状态,在这种“无为”的状态才能通往“道”的境界。二是从“分立”到“统一”的要素和谐。科技活动中以“以技悟道”的过程实际是通过“技”的桥梁作用,使技术的相关要素实现由分立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实现技术相关要素的和谐,即可达到“道”的境界。它既包括技术主体的身心和谐、技术主体与工具的和谐,也蕴含技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技术生产活动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和谐,还要求技术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正是在追求技术相关要素和谐的过程中,“技”突破了技术标准的“小道”局限,从而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大道”之境。

(二)“道技合一”的“形而中”实践逻辑

“道技合一”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道”在“技”中。技术涉及的主体、工具、对象、手段,都是“物”,“技”是物之“技”。而“道”统摄“物”,与物不即不离,相伴相生;既超越于物,又在物中。其次,“技”依“道”行。在技术活动领域,“道”是在技术整体性思维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的“中道”智慧。“技”作为“道”的外在载体,必然遵从于“道”的指引,是尊重主体与对象、人与环境整体和谐的自然展示。最后,“道”“技”合一。技术不仅是关乎如何制作,体现高效省力,更在于“指与物化”带给人类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愉悦。遵循“道技合一”的“形而中”逻辑进路,理工类“专业思政”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操作层面的“技”,更要让学生明白伦理层面的“道”,体验技术操作与精神体验融合的自由境界,即追求“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的统一”[6]。它需要关注以下问题:(1)培养“利义统一”的价值理念。“利义统一”是墨子的科技思想,墨子認为:“义”是匡正时弊,济世救民之举;“利”是立德、利民之利。利与义是统一的,统一于利天下、利民的实践中。理工类“专业思政”应培养学生“利义统一”的价值理念,鼓励学生在行“义”重“利”的人道关怀下,践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坚持“重利贵用”的科技追求。理工类专业具有“贵用”的特质,其“专业思政”则将“贵用”的专业特质与“重利”思政教育结合,鼓励学生坚持“重利贵用”的科技追求,以利民为宗旨,以实用关怀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必然要回归“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本旨,从而自觉为践行“科技让人生活更美好”而努力。

(三)“以道统技”的“形而下”实践逻辑

“道”是只可在实践中才真正获得的经验或精神,相应地,“得道”并非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活动,带有鲜明的操作性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与“技”虽然有密切联系,但“道”又超越单纯“技”的层面,正所谓“以道统技”。理工类“专业思政”遵循“以道统技”的“形而下”逻辑进路,需关注以下要点:(1)“法自然”的思维方法。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是技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理工类“专业思政”要让学生养成尊重自然之法的思维方法,协调好技术活动中各种相关要素的关系。具体而言是,在技术设计时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照操作者的身心特点;在技术实施中应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善于利用自然界的动力和趋势,因势利导地用较少的干预控制事物循道而行;在解决技术问题时,应跳出在“技”的层面解决问题的窠臼,多从“道”的层次审视具体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道”对“技”的引领寻找解决技术问题的根本途径。(2)“工有巧”的文化特色。“道”对“技”的引领会通过技术产品(成果)的形式或风格呈现出来。理工类“专业思政”应该让学生关注的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引领我们的技术产品,呈现中华文化“和谐自然、灵活适中”的追求;用“工有巧”的文化特色增添我们技术产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比如:技术设计要体现“工有巧”的特点,不仅构思精巧,体现顺应自然的匠心,而且具有人文底蕴,彰显对使用者细致周到的关怀;技术工艺要体现“工有巧”的追求,不仅匠技独运,彰显鬼斧神工的绝技,而且具有“中道”智慧,体现“中和之为用”的心态。

三、高职“专业思政”的实施路径

“专业思政”不仅涉及实践逻辑,还牵涉到课程、平台、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要素按照圈层结构理论,形成了以课程为中心的四个圈层,四个圈层相互影响,逐步扩展。“专业思政”的推进应该关照此圈层结构,遵循“圈层四项波动”的实施路径。所谓“圈层四项波动”,即将落实“专业思政”的各要素按照对其影响的大小分为四个圈层,依次为专业课程—项目平台—资源库积—技术环境,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课程、平台、资源、环境的要求逐步扩展,相应的每一圈层“专业思政”也依次推进、次第展开,如同水波荡漾,不断提升“专业思政”的效果,扩展其影响边界。理工类“专业思政”在遵循“圈层四项波动”路径推进的过程中,不同的圈层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

(一)专业课程:嵌入渐进式

理工类“专业思政”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但其专业内蕴的专业伦理、学科精神、专业文化等专业思政元素却可以通过顶层设计,运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纵向嵌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环节),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以专业标准的修订为牵引。理工类“专业思政”涉及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因而需要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实现对“专业思政”内容的统筹把控。其间既要充分考虑同课程章节中不同“专业思政”内容的衔接,又要兼顾不同课程各章节“专业思政”内容的配合,进而形成系统优势。修订的专业教学标准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专业思政”的白皮书。(2)以思政元素的提炼为重点。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或教学体系都有其独特性,其承载的思政元素也有不同的价值,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或教学体系既是教学的主线,也是承载思政元素的主线。因此,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或教学体系为基本线索,增强其与专业的契合度,争取提炼真正体现本课程特性的思政元素,避免思政元素提炼的牵强附会,减少与同专业其它课程思政元素的同质化。(3)以课程环节的嵌入为核心。实施“专业思政”的专业课程需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以课程标准为蓝图,落实“专业思政”,其间运用的方法不同,结合的思政元素也各有侧重。例如:理论教学环节较多地通过案例分析,侧重嵌入技术价值和行业理想等;实训教学环节往往结合任务驱动,侧重嵌入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评价考核环节较多地引入行业评价标准,侧重嵌入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等。

(二)项目平台:参与体验式

理工类专业教育多以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包括先进的实训平台项目、重大的科研项目或常规的竞赛项目)为载体,这也决定了理工类“专业思政”可以项目为平台,在项目设计、研究、实施过程中落实“专业思政”。项目体验式“专业思政”注重在不同的项目开发中动态生成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体验感受思政教育,其构建须具备以下条件:(1)项目资源是平台前提。项目式“专业思政”的知识传递和思政教育都是内蕴于项目之中的,因而虚拟项目的设计和真实项目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设计和优化首先要遵循真实化原则,即要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增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获得感;其次要遵循整合化原则,即不仅仅要凸显知识的整合运用,也要考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整合运用。(2)小组合作是组织前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落实项目式“专业思政”的关键。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通过小组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项目内蕴的思政元素,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探究钻研的创新精神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合作探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会导致课程知识的整合运用不同,其体验和收获的思政元素也会有差异,需要教师及时勘误纠偏,以达成更好的“专业思政”效果。(3)教师主导是实施前提。项目式“专业思政”虽然在项目设计和选择环节对于思政教育有初步的预设,但“专业思政”的效果更多地有赖于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动态达成,这对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不仅应该主导项目的实施,保证其不偏离“专业思政”的轨道,更应该以其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专业能力为“专业思政”添彩。

(三)资源库积:联合支撑式

“库积”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所著《次柳氏旧闻》:“请焚库积,无为盗守”,“库积”即库存物资。高职理工类专业教育在长期校企合作、院所合作的过程中大多积累了一定的行业专家资源、企业实践资源和研究基地研习资源,这些校外的软件、硬件资源往往蕴含了诸多的社会思政教育元素(如行业认同、行业情怀培养等),是支撑理工类“专业思政”的资源库积。理工类“专业思政”应充分运用资源库积的优势,为“专业思政”提供联合支撑。联合支撑式“专业思政”注重三方面联动:其一,注重与业界专家人力资源库积的联动。要联动业界大咖参与专业教育和研讨,解读中国相关产业战略以及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邀约的行业大咖最好在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人格品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能对学生具有示范性,能够结合其科研感受、人生经历现身说法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其二,注重与行业企业实践资源库积的联动。可以联动行业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让学生在实战化的工作场景中感受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专注务实的优秀品质;联动的行业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最好能选择注重企业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文化氛围及社会责任担当也能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感情。其三,注重与科研基地研习资源库积的联动。要联动科研院所,结合前沿的科技成果和行业研究热点,为学生设计有关课程知识运用的项目研习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需求调研、项目规划、产品设计、样品开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完成研习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懈探索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

(四)技术环境:系统互馈式

理工类“专业思政”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育技术活动,其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工类“专业思政”与周围的教学环境会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互馈系统。因此,构建高职教育生态技术环境,即关注高职院校技能学习活动周围的技术条件和氛围[7],是理工类“专业思政”的必然要求。理工类“专业思政”要注重教育技术与教育环境的协同,通过营造科技化、生态化、技术化的教育环境,促进“专业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其间,应关注以下重点:(1)技術设备科技化。理工类专业涉及较多的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运用,课程教学也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运用为基础,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仪器、实训设备,都具有较强的科技感。理工类“专业思政”应充分运用技术设备科技化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对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如VR技术、区块链技术、智慧共享技术等)的体验,增强以科技助力民族复兴的责任感。(2)教学系统生态化。教学系统生态化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教师、学生)及教学中介的和谐共生。理工类“专业思政”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介,打造生态化的教学系统。它要求为人师者应德艺兼修、倾己传授;为人徒者应尊师重道,守正创新;两者通过对专业精神的信仰、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对师徒情义的珍视,共同演绎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承。(3)专业文化技术化。专业文化是指专业思想文化表达体系,即专业特有的精神属性、思维范式和特定规则,以及专业所依托行业(职业)的核心价值、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等[8]。理工类“专业思政”可以通过弘扬技术核心价值观、宣传展示行业技术规范、组织技术博弈、成立技术学习社团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专业文化的技术特色,感受专业技术的魅力,从而增强对行业发展的认可,对技术伦理的认同。

參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与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1.

[2]陈惠珍.真、善、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性问题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157-158.

[3]张正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真善美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47-51.

[4]霍巍.教育的四个基本尺度:利、真、善、美[J].教育科学研究,2009(2):18-21.

[5]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6]郭震旦.道技合一:墨子科技思想论略[J].东岳论丛,2010(2):116-120.

[7]谭怀芝,高涵.论职业教育生态技术环境[J].职教通讯,2013(25):1-4.

[8]王波.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建设:实践者的视角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58-61.

[责任编辑    曹   稳]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Logic and Path

ZHANG Yanfang, HUANG Denghong

Abstract: As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ursuit of truth",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spirit of "advocating goodnes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realm of "beauty". To examine the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ought, we can follow the metaphysical practical logic of "understanding the Tao with technology",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ombining Tao with technology"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unifying technology with Taoi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n follow the path of "four waves of the circle", that is, professional courses focus on embedding, project platform pays attention to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resource pool reflects joint support, technical environment highlights system mutual feedback.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practical 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价值取向实施路径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