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020-02-04 16:05安志浩刘养卉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山东省

安志浩 刘养卉

摘要:教育是对人格方面进行教化培育,使其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而农村教育,方向直指农村地区,对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基于农村教育视角,研究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在于知识水平制约,转移就业困难;转移盲目性较大,组织化程度低;权利意识较弱,自身权益难以维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素质提升改进农村教育目标;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重视综合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加快解决转移劳动力子女入学问题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山东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前,乡村振兴战略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乡村振兴需要素质较高并且数量充足的农村劳动力。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截至2017年,山东全省人口为100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44.30万人,一直呈减少趋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其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個过程中农村教育作为一种动力机制,其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有着极大的催化影响。因此,从农村教育视角出发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发山东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发现并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教育原因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而选择离开农业部门去往非农业部门。但是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低,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了他们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

(一)知识水平制约,转移就业困难

学历低,缺乏劳动技能,学习创新能力较差,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表1所示,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方面,文盲数量是6.2%,而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总人数占比超过90%,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不超过10%。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对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非农产业严格的学历门槛、技能门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是从事体力劳动,而无法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

(二)转移盲目性较大,组织化程度低

山东农村地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老一辈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中,血缘、地缘观念浓厚,这也就给他们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行为决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多是跟随有过外出就业经验的亲朋、老乡,也从事和他们相同的职业,并非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或是政府引导。这种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并不稳定,而且在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依靠亲友老乡,而不是第一时间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同时,这种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转移也会引起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

(三)权利意识较弱,自身权益难以维护

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农村劳动力的法律观念淡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朴素的思想,口说为凭,对人保持着极大的信任,在转移到城市工作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要努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争取正当平等的社会保障等。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教育的不足与法律意识的缺乏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找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或忍气吞声眼睁睁看着自身的利益受损,或走向极端,采取非理性的措施而产生严重后果,农民工讨薪难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同时,我国当前市场法制建设仍未健全,监督不力,惩治不严,这就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进而不愿转移。

二、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拥有的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会影响其转移信息获取以及做出合理转移的决策,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转移就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业部门转移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些产业通常都是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这是与农业生产截然相反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停滞性更高,生产方法也更加单一化和简单化,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中,要求农村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可以使劳动者具备从事一项生产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可以尽快上岗,提高生产效率,文化水平则会使劳动者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创新中更具优势。农村教育中的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都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乡村振兴,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巩固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还要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山东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和其他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的省份,在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且转移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来开发,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通过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来消化农村劳动力增长的态势,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压力。

三、山东省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是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山东更是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在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以及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之后,山東省不断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根据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到2016年年末,99.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7%的乡镇有小学,25.8%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同时农业从业人员的文盲率从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9.2%下降到6.2%。另外一个方面,山东省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教育费附加)为1888.83亿元,比2016年增长3.60%,比2015年增长11.9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40%,2016年比例为20.82%,2015年为20.45%。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例稳定保持在20%以上,并且每年保持较大增长幅度。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山东的农村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有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亟待改善。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一般

缺乏专业技能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绊脚石,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前最有效率也是最基础的方式理应效果显著,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转移劳动力参与度较低,他们往往持“培训无用论”的想法,或因自己文化水平低不会学习,或认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并不需要培训,考虑到机会成本过高因此他们选择直接就业;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地区差别较大,省内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较好,而德州、菏泽等地转移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这造成了资源的无谓浪费。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滞后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农村劳动力更加顺畅地转移和更灵活地就业。但是山东省职业教育仍存在问题。

如表2所示,在2010~2017年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增加,在校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都大幅增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院规模不断缩减,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减少37%,在校学生数减少达32%。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技能需求专一,更多的是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是技术培训,显然山东省在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创新发展农村教育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素质提升,改进农村教育目标

农村劳动力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进入到城镇非农业部门;二是继续留在农业部门,在具有现代化的农业领域从事生产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哪一种流向都需要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以满足其在转移就业当中进行信息获取和维护权益的需求,因此农村教育应当改进教育目标,对农村劳动力不仅要提供先进的种养殖技术、专业性的技能培训,还要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地区的扫盲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村文盲劳动力实行系统教学,增强其文化水平,这样既能使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扶持补贴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增强其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非农产业生产技能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宣传队、组织播映科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地区进行普法教育,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同时培训指导农村劳动力的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拓宽其对转移就业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助于做出更好的转移、就业的决定。

(二)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一直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是低于普教的教育形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在山东的广大农村中十分普遍。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且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可以看出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刻不容缓。加强专业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继续加深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按照“订单式模式”进行培养,培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加大财政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资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具备高水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稳定发展。

(三)重视综合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

山东一直以来是一个教育大省,高升学率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山东学生被广泛认作考试机器,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农村教育需要脱离出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不为了升学而升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当大力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教育人事制度革新,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流动,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对学生的“减负”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而是应当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平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方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教育不仅要专业化,还要着眼于实用性与职业性,满足其切实的就业需求。

(四)加快解决转移劳动力子女入学问题

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深刻影响的还有户籍制度,原因在于户籍性质与国民待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方面,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农村转移劳动力尤为看重,直接关乎其转移的稳定性。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是当务之急。而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生力军,其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还必须加大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充分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结语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转移的“门槛”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教育责无旁贷,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对农村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仍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发展农村教育,应对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王克军,杨东群.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农村劳动力断代危机与解决的出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2]张安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朱雄才.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职教论坛,2006(09).

[4]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5(07).

[5]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6]于莹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研究[J].商,2015(10).

[7]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8]张统华.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09).

[9]吴小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关联性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09).

[10]徐佑国.乡村振兴应从农村教育开始[J].中国农村教育,2018(09).

(作者单位:安志浩,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刘养卉,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养卉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