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双英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和孟连等县,在缅甸、老挝、泰国北部也有傣族分布。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分傣那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新平傣文5种。较为通用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设立了包括傣语在内的12个民族语言专业,其中傣语专业分为2个方向,即德宏傣语(德傣)和西双版纳傣语(西傣)。本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的傣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关于傣族大学生对母语的态度以及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紧密相连,语言态度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主观建构的社会心理,影响着语言人的语言使用情况。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态度、民族认同感、语言使用代际差异等问题。王远新[1]调查了云南省瑞丽市云井村傣汉双语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发现该边境村内傣语为主要交际用语,并且多数傣族村民希望小学增加傣语文课,以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杨玉[2]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情况以及民族认同感,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很高的本民族语认同感;对普通话、本民族语、英语的地位、功能、发展前途都持较为肯定的看法。刀丽琴[3]调查了云南省元江县澧江镇荫脚村傣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傣语是该村傣族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并且,该村傣族人普遍兼用汉语,是傣汉双语者;还发现青少年的傣语能力有稍微下降的趋势。范丽君[4]以德宏州的景颇族和德昂族为例,对城镇和农村小规模民族群体的语言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农村,母语使用仍具有很强的活力;在城镇,母语使用出现代际差异,年轻一代普遍兼用汉语,并存在兼用别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韩建港[5]从巴州蒙古族的语言使用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语言接触等方面阐释了巴州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发现巴州蒙古族语言使用代际差异明显、城乡差异明显等问题,并建议重视年轻一代母语教育和母语意识的培养。王娟[6]调查了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整体的母语偏向正面积极;语言使用代际差异明显,年轻一代具有双语化甚至多语化倾向。赵凤珠等[7]对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儿童、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该镇傣族儿童、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傣族儿童、青少年转用了汉语,傣文水平偏低。
从以上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普遍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感,但是母语能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双语者甚至多语者,语言使用代际差异明显。傣族年轻一代的傣语能力也有下降趋势,许多儿童、青少年转用汉语,但傣语依然为主要交际用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一出生便接触汉语甚至更多的语言,引发他们的语言态度发生变化,语言使用情况也与上一辈产生了代际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傣族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本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的德宏傣语和西双版纳傣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他们的语言态度以及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希望能提供一个了解傣族语言使用状况的窗口,加深对傣族文化的了解,丰富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研究,并为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傣语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傣语专业学生均为傣族人,并且入学之前会进行傣语能力测试,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是具有一定傣语能力的傣族人。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被试者中有63人来自德宏傣语(德傣)班,18人来自西双版纳傣语(西傣)班,被试者包括18名男性和63名女性。被试者多来自于傣族聚居区,占66.67%,少数来自民族杂居区或城镇,分别占18.52%、14.81%。并且,大部分被试者的母语为傣语(占91.36%),少数被试者母语为普通话或当地汉语方言或其他民族语言。
表1 被试者基本情况
研究问题包括:1) 傣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如何;2) 傣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何;3) 傣语专业大学生对母语的态度如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收集;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的语言能力调查;第三部分是研究对象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第四部分是研究对象的语言态度调查。语言能力调查主要考察被试者普通话和傣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中,笔者将傣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语域分为内部语域和外部语域,内部语域为家庭等私有场合;外部语域为学校、宿舍、商场、街道等公共场所。语言态度调查采用翟继勇[8]博士论文中的语言态度调查问卷。该问卷设计基于语言态度的3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针对每个要素设置了6个问题,总共18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语义区分量表进行语言态度的测量,每题最低得1分,最高得5分,整体量表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18分;得分越高,表示语言态度越积极。访谈内容包含9个问题。问卷调查采取问卷星网络发放的方式发给被试者,最终收回81份有效问卷。
本研究将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上大学后语言能力的变化几个方面,以调查傣族大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和傣语能力,详见表2~4。
表2 被试者普通话能力
表3 被试者傣语能力
表4 被试者语言能力变化
从表2可知,绝大部分被试者普通话能力良好,完全听得懂普通话、能流利使用普通话交流、能熟练运用汉语书写的被试者达到90%以上。而从表3可以看出,被试者傣语能力不如普通话能力,仅有59.26%的被试者能做到通顺阅读傣文,44.44%的被试者能熟练书写傣文,但是,能流利使用傣语进行交流的被试者以及完全听得懂傣语的人均在70%以上。从表4可知,被试者普通话能力和傣语能力在上大学后发生了变化:59.26%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能力有所提高或提高了很多;13.58%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所下降或下降了很多;27.16%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没有变化。79.01%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傣语能力有所提高或提高了很多;7.41%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傣语能力有所下降或下降了很多;13.58%的被试者认为自己的傣语水平没有变化。
笔者采访了2位云南民族大学傣语专业大学生。受访者1表示自己会说傣语,但是不会写傣语文字,上大学前没有接触过傣语文字。受访者2表示自己上大学前会说傣语,而且会写一点傣文,因为家里父母会写一点傣绷文,而且小时候寒暑假期间,村里会请人来教授简单的傣文。
综上所述,被试者的普通话能力普遍良好,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书写、阅读。这首先与国家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紧密相关;其次,因为傣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都是普通话教育,只有在家里才会跟着父母、亲戚学习一些傣语口语,所以,傣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好于傣语能力,尤其是在阅读和书写方面。许多被试者认为,自己的傣语能力在上大学后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显然与他们的专业特性相关:傣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后系统学习傣语的经历提高了他们的傣语能力。
笔者将被试者的语言使用语域分为内部语域和外部语域。内部语域的言语对象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本族朋友;外部语域的言语对象包括:教师、同学、送水师傅、食堂阿姨。据此统计出傣族大学生在不同语域语言使用的情况,详见表5。
表5 被试者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由表5可知,在内部语域中,被试者与父母、祖父母、亲戚交流使用傣语的比率最高,均在90%以上。其中,与祖父母交流几乎都用傣语的占96.3%;与父母、亲戚交流使用傣语方言的人数有所下降,其中一部分人倾向于使用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交流。而当交流对象转为兄弟姐妹和本族朋友时,被试者使用傣语的比率下降至85.19%,使用汉语方言的比率达50%左右。可见,语言的使用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在外部语域中,被试者在与教师、送水师傅、食堂阿姨等交流时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最高,均在90%以上。而与同学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比率为75.31%,使用傣语和汉语方言均占61.73,可见同学之间交流,普通话、傣语、汉语方言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
笔者询问了受访者关于何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问题,受访者1表示,在家基本都是使用傣语,在大学里,课间会说傣语,有时课堂上也会使用傣语,与老师交流偶尔也使用傣语;宿舍里因为有傣族室友,所以也会使用傣语交流;遇见傣族朋友也是使用傣语交流。受访者2表示,小学初中高中使用普通话比较多,因为学校规定讲普通话。在大学里汉语方言、普通话、傣语都使用,因为是傣语专业,所以在大学里使用傣语的情况也很多。
综合傣语专业大学生在内外部语域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家庭等内部语域中,傣语的使用频率最高,但语言的使用存在代际差异,年轻一代中不少人偏向当地汉语方言的使用。而在学校等外部语域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是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但在同学之间,语言交流呈现多样化,傣语、汉语方言、普通话得到广泛使用。
对于傣语专业大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笔者采用李克特五级语义区分量表,基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设置了18个题目,其中得分最高为90分,最低得分为18分。将问卷中6道反向问题的计分转化后,被试者的语言态度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被试者母语语言态度整体测量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云南民族大学傣语专业81个统计对象中,语言态度的整体测量值最高得分为86分,最低得分为54分,平均分为79.83分,显示出傣语专业大学生整体的母语态度偏向正面积极,对母语的喜爱和忠诚程度较高。
表7为被试者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上对母语的语言态度得分均值,每个维度总分为30分。
表7 被试者母语语言态度各维度的均值分析
由表7可知,被试者在认知维度上的平均分数为 24.506 2,在情感维度上的平均分数为 28.086 4,在行为维度上的平均分数为 27.234 6。可见傣语专业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上都肯定了母语的地位。
笔者就语言态度问题采访了2位受访者。在被问到“您希望子女将来掌握哪几种语言”时,受访者1表示首先会教孩子傣语,然后是普通话,因为之后上学都会用到普通话;考虑到实际价值,还会教小孩英语。受访者2表示,首先肯定是教孩子傣语,然后从社会实际考虑的话,普通话、英语也是要学的。在问题“您家乡的语言教学情况如何,有什么建议或者期待吗”中,受访者1表示,希望开展双语教学,这样在学校既可以学到普通话又可以学习傣语,有利于保护傣语;而且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些保护傣语的工作,比如给村子里的大人、小孩教傣语,希望他们能看得懂傣语文字。受访者1还透露,其实村里很多人是想学习傣语的,只是没有机会。受访者2表示,现在小孩接触的都是普通话教育,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掌握情况不理想,而且语言使用代际差异明显,特别是现在的“00后”普通话能力普遍好于傣语能力。该受访者还表示,现在政府也在为保护本民族语方面做出行动,开设傣语教育班,主要教授傣语基础文字。
总体来看,傣语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母语保持着正面积极的态度,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上都肯定母语的地位。而且年轻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母语保护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对几种语言的态度上,他们首先肯定了傣语的地位;其次,出于实际需要,肯定了普通话的地位,然后考虑到就业等现实因素,认为英语也很重要。
从对云南民族大学傣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调查结果来看,傣族大学生整体普通话良好,傣语能力不如普通话能力。这与他们从小在学校接受普通话单语教育的现实情况相关。傣族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奠定了他们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而对傣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他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会用到傣语,加上傣语文字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傣族学生只会傣语口语,而不会写傣语文字。但是,许多被试者表示自己的傣语能力在上大学后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主要是由傣语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上大学后对傣语的系统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傣语能力。
从傣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他们在家庭等内部语域中傣语的使用率最高,与祖父母、父母、亲戚等交流时通常说傣语,但语言的使用存在代际差异,年轻一代中不少人偏向当地汉语方言的使用。该发现也印证了王娟[6]、赵凤珠等[7]、范丽君[4]等人的研究结论。而他们在学校等外部语域中普通话的使用率最高,与室友、老师、同学等交流最常使用普通话,但由于傣语专业本身教授的是傣语,而且班上同学都是傣族,所以傣语也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
从语言态度来看,傣族大学生对母语普遍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对母语的喜爱和忠诚度较高。大部分人认同母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母语有保存价值,并且喜爱母语,认为会说母语非常重要;同时,愿意学习、维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愿意参加本民族的民俗活动等。此外,许多傣族大学生希望傣族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能增加傣语课,以加强傣族学生的傣语能力。该发现与王远新[1]的调查结果吻合。
通过这次云南民族大学傣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民族语言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应加快推进民汉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既能学习汉语普通话,又能系统地学习本民族语言,以此更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