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勤 口述 王之石 整理
日子过得非常快,有句老话叫“光阴如箭,日月如梭”。眼睛一眨,来到苏州时,年纪已经到50岁左右,这个年龄属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了。我现在已是古来稀的年纪,回忆自己的一生,有这么几个阶段,可归纳为三个“发”:
第一个在常州时期,是“发现”的阶段。我从一个16岁的学生进常州,那个年代里在码头上摸爬滚打,本来是想有个一技之长混口饭吃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文艺方面还有点才华,在艺术上还有一些想法和要出息的念头。
第二个阶段是我到了上海,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也是政治、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在上海是我“发达”的阶段。从艺术上和舞台经验上走向成熟,全方位地学习和充电,与很多老师和朋友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第三个阶段是到了苏州,在苏州的这二十多年,是我“发祥”的阶段。通过在舞台上的摔打,认识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经历了这么多的戏,走过了不同的剧团,从常州、上海、无锡到苏州,一个滑稽界的圈子兜下来,得到很多老师和朋友的指教,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悟性。来到苏州之后,我是如鱼得水的,艺术上走向成熟了,社会关系也走向成熟。
在文艺的大环境上,常州和无锡有过一些亮点,但仍属于“小打小闹”。反观海纳百川的上海,是个大地方,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节奏也比较快,对于你的要求是最好天天有变化。人是不能走的,要跑步前进,慢慢感到,可能并不适合我。正好这时苏州文化局伸出了召唤的手、友谊的手,欢迎我来加盟。到了苏州之后,苏州的人文环境好,小桥流水,文化底蕴比较深,苏州的人也和善和睦又细腻,说话都是细声细气,脚步比较慢,节奏慢,生活慢。
☉《苏州两公差》中饰演江都县(右)
领导好,环境好,苏州滑稽剧团的基础也好。张幻尔、方笑笑等老前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州这个地方对滑稽戏也非常重视。除了“三朵花”——苏剧、昆剧和评弹,滑稽戏可算是一朵奇葩,非常奇特。苏州文广局对滑稽戏一直很重视,为什么?因为滑稽剧团很争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电影《满意不满意》,八十年代有《小小得月楼》,文艺的环境营造得非常好。
因为有了苏州的大环境,苏州的节奏,苏州的人文,再加上苏州滑稽剧团的基础,所以我张克勤到苏州扎根之后如鱼得水。大环境好了,台上的演员也好,特别是遇上了顾芗——很有才能的女演员,在舞台上不愠不火,蛮冷静;碰到我在台上比较夸张、漫画式的表演,我们搭档非常成功。我来了之后,参与实现了江苏省“文华大奖”零的突破,我和顾芗搭档的《一二三,起步走》,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地演出了七千多场。当然不都是我们出演的,这里面包括了学生们,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在演,影响巨大。《一二三,起步走》之后就是《青春跑道》,又得“文华大奖”。接着是《探亲公寓》《顾家姆妈》,《顾家姆妈》还拍成了电影。我们还挖掘了传统戏《钱笃笤求雨》《苏州两公差》,然后就慢慢形成了现在滑稽界公认的“苏式滑稽”。海派滑稽是专门搞笑的,以搞笑为主;码头滑稽以唱为主,而苏式滑稽是特别的,以刻画人物为主;讲故事,有情节,比较幽默,不张扬,不专门为搞笑而搞笑,这就是苏式滑稽的精华。刚开始人们不知苏式滑稽为何物,概念中滑稽只有海派滑稽,还有码头滑稽,冠名“苏式”的印象中只有苏式糖果、苏式点心和苏帮菜,但是自从《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探亲公寓》《顾家姆妈》《钱笃笤求雨》和《苏州两公差》,这一部一部戏推出来之后,引起了轰动,有了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央的一批专家和领导看过后,大家一致认为苏式滑稽已经自成一派,形成了苏州风格、苏州派头、苏州味道。在苏式滑稽的形成过程中,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苏式滑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认为自己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主要是老前辈们把路开好了,我们在他们的基础上,又连续得到了一系列的奖项——“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节大奖”等,这些奖一得,在专业队伍里,在文艺界得到了认可,影响也扩大了,良性循环下形成了苏式滑稽的名气,也造就了我张克勤。我到了苏州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曾经在不同圈子里的艺术积累,自己的勤奋,老师的点拨,再加上在舞台上的历练,形成了苏式滑稽张克勤独有的风格。
当然,刚来的时候也有很多地方是不习惯的。首先是台上的节奏不习惯,我在舞台上的节奏比较轻快比较奔放。但是苏州当初的滑稽戏是文明戏过来的,从评弹昆剧那里吸收不少东西,节奏比较婉转,是比较惬意的。但我也不能照搬海派滑稽,节奏过快也不行,所以我把海派和苏式的特色进行中和,对节奏进行了改革,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该触情的地方要触情,该出噱头的地方要出噱头。最主要是刻画人物,因为人物有喜怒哀乐,有高低快慢,根据人物来设置情节发展,由人物的节奏带动,使得故事的发展跟着翩翩起舞,逐渐改变了苏式滑稽以往偏慢的节奏。
其次,苏州的演员大多数只讲苏州话。上海是滑稽戏主要发源地,苏州也是发源地之一,但不被重视,滑稽戏一般以上海方言为主。但是苏滑不一样,要保护苏州的特色,既要保障用苏州话,也要使用其他方言令人物更加鲜活,如何解决与老一辈演员就语言问题在业务上的冲突,需要我随机应变,排练的时候要慢慢相互影响,陆续加入了普通话和上海话常熟话无锡话等等。
还有一个困难,是我与其他演员们的交流和搭戏。因为文明戏的底子,刚开始,舞台上给我的感觉像一杯摄氏八十度的水,热,但是没有沸腾。他们是磨合很久的老团体,不能要求他们为我一个人去改变。我只能等待机会,在我出演主角挑大梁的时候,适时地提出一些想法,根据效果做出改变,经过演员们之间的磨合,我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慢慢掌握了一些节奏。
苏滑其他的节奏不快,但是演出的节奏是快得吓人。上海一个礼拜演两场,甚至有一个月一场的,正常得不得了。无锡常州,一天演一场,难得一天两场。苏滑就不是了,苏滑的儿童戏,一天三场四场是家常便饭,多的要五场六场,可以说睁开眼睛天蒙蒙亮,进剧场化装,七点半八点就要开演。有时六点钟起来化装天还没亮,演到晚上最后一场结束天都黑了。经常太阳不见就见到月亮,一开始很不习惯。对比在上海的时候,基本都是三天演一场,五天演两场,苏滑的演出节奏对我来说从体力到思想上都很有压力。我认为这是一种磨炼,我经常鞭策自己,团员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当然我是主角,我的戏多,相对更吃力些,我一个人的戏可能和十几个配角的戏加起来一样多,这对我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常常演到最后一场楼梯都爬不动,真是精疲力尽。
人就是这样磨炼出来的,演员一定要常演常新的,一天几场戏我就有更多机会,每场戏都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让我做试验,加一些临场发挥。我们团有个老导演叫陈继尔,今年也有80多岁了,他很看重我,当年我还在常州滑稽剧团时,他就想要介绍我来苏州滑稽剧团。只要时间允许,他逢我的场必看,看我每天每场戏的变化。他知道,其实我在摸索如何把戏变得更好。表演结束之后他会找我探讨。同样关注我的还有其他演员们,下场后我们会讨论演出的细节,甚至会争论。和不同演员的想法去碰撞,把我一路从常州上海无锡学到的东西拿过来融合创造,有些地方可以迎合,有些地方要格格不入,大家慢慢磨合,相信观众喜欢的肯定是一条对的路,艺术道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我现在是滑稽戏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成了专家,身上的担子也愈发重了,所以我在思考苏滑今后如何发展成长,这是个非常严峻沉重的问题。现在形势变化了,人的心态变化了,你再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像我当年一样学法,是不太可能了,可以说目前来讲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孩子,这是非常沉重的话题。
☉ 传统戏《钱笃笤求雨》演员合影
《苏州两公差》是苏滑优秀的看家戏,最近领导要求恢复,原本三个多小时的剧,要缩短到一本普通电影的长度。一是本子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演员,两个公差的角色塑造了苏州人大智大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人物的唱念做打要求相当高,现在的中青年演员不可能全方位地达到要求。以前是演员有什么特长写什么戏,现在变成我们拿掉演员做不到的部分,抑或是做改编来适应演员,其实这样做对传承不是最负责任的,但是没有办法,为了人而改戏,就会遇到这些问题。本来我只参与编排这本戏,领导本想安排我唱公差,考虑到年纪大了,各方面精力和体力已经达不到了,再一个是不利于培养中青年演员,最后商量下来让我出演江都县,是个大配角,我可以在台上帮助把控剧情节奏、舞台的气氛和效果。演下来后,各方领导和专家反响很不错,老底子留下的本子好,苏州领导的决心也大,再借了江南文化艺术节的东风,青年演员们也渴望把老祖宗的东西在台上再呈现一次。最近文化部要保留一批全国优秀的节目,其中就有《钱笃笤求雨》,这也是苏滑的看家戏,十几年前演过,六年前也在戏剧节展演过,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领导觉得这部戏有价值,要保留下来,最近这阶段就在集中力量恢复和排练。讲述苏州一个热心的小人物,看见皇榜有点要掉下来了,手里有黄天源的糯米团子,想着拿一点帮着粘粘牢,结果一碰皇榜掉下来了,变成揭皇榜了,求雨求不来就要杀头。故事情节相当幽默生动,老百姓爱看。十几年前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轰动一时,一票难求。这一次要拿出来比较辛苦,抢救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抢救一点是一点,现在有领导重视,有资金扶持,有录像记录下来;以前没办法,连录音都没有。
两本戏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于是又说要来个“三部曲”,苏滑应该还有家底,再抢救看看。我最近也在考虑,既要是苏滑的看家戏,又要群众爱看,还要当代的年轻观众能接受,更要能培养我们的中青年演员,这很关键。
苏州滑稽剧团现在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尽快形成当前剧团的台柱子,剧团没有台柱子是不行的,要垮的。台柱子不是说当主角,在此之上还要有艺术才能,还要勤奋进步,起到引领的作用。再一个是行当要配齐,要和台柱子搭配好,还要和舞美、音乐、灯光、服装和化装协调好。当然我们可以请外援,但是最好还是要培养我们自己的,能体现出我们滑稽戏特点的专业人才,这很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各级领导们对文化还是非常重视,拨经费、提供软硬件,让我们创作、排练、演出各方面的环境更好,再加上现在的演员文化层次高,理解能力强,只要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吸收,我相信我们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演员,苏滑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苏式滑稽一定会更成熟并发扬光大,滑稽戏在曲艺百花园中将是一朵永远不凋谢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