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日本政府在文明开化的政策深刻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到了大正时期,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民主思想达到空前繁荣,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女子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甚至开始接收女子进行良好的高等教育。“良妻贤母”教育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其内容随着社会环境与社会对女子的角色需求的改变不断发生着改变。并在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改变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大正时期;良妻贤母;教育思想;女子高等教育
日本古代的女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遵从着三从四德,学校教育一直是男子专属。直到江户时代女子“寺子屋”的出现,女性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且明治时代在“寺子屋”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重视女子学校教育,“良妻贤母”作为教育思想。到了大正时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国内的自由民主之风盛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女子学校教育普及。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的女性也不再拘泥于家庭主妇,可以参政、上班等。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而作为女子教育的主流思想“良妻贤母”的教育内容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着一定的改变。
一、日本古代女子教育
在古代,受教育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男女不平等社会现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使女子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日本的古代女子教育也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所以本部分将日本历史分为上代、中古、中世、近世四个部分,并对四个部分的女子教育特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上代是从日本的绳文时代到奈良时代,在该阶段前期,日本女性是被日本人当做太阳般的存在,如天照大神、卑弥呼都为女性角色。但随着儒家思想传入日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渐渐的影响着日本女性;中古的平安时代是贵族的时代,教育学习也更加偏向贵族,女子教育更甚。虽然在该时代设立了官学、民间私学等教育机构,但并不接受民间女性,贵族女性也只可在宫廷学习。虽出现了有名的清少纳言、紫式部等女性才人。但这个时候的女性教育还是不普遍的,只是局限于贵族女性,教育内容也都是贵族女才教育,女德教育。学习也只学习书法、和歌、乐器、以及妇德,是为迎合上流社会而进行的一种学习;中世是从镰仓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这个时代是武家的时代,“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于武士来说,忠诚、贞洁等品行是女子必不可少的,所以妇德的教育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女子也只可在家庭里面接受教育;近世是由德川家统治的江户时代,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教育发展,近世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寺子屋”的出现。寺子屋不仅接受庶民,还出现了专门以女子为教育对象的“寺子屋”。这一措施为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女子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虽与中世同为武家的时代,但近世的教育内容在培养妇德的同时也兼顾才能的培养,女子再次开始学习贵族女子的学习内容。培养有德有才的女性。
二、“良妻贤母”教育思想下的女子高等教育
2.1 “良妻贤母”教育思想的转变
“良妻贤母”是从明治初期开始被使用的。从明治到大正,“良妻贤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着改变。明治之前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谓的“良妻贤母”,就是遵从三从四德、打理家庭、繁衍后代,孝顺公公婆婆。在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下,限制着女子的活动。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只是对孩子传授礼法、德育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代替父亲或是私塾的教室直接给孩子传授知识1。明治维新以后,在欧美思想的影响下,母亲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培养孩子礼法,而开始给孩子传授知识。中村正直在《明六杂志》上主张创造文明社会“贤母”、“良妻”是必不可少的。随后森有礼又从国家层面出发承认了培养未来国民的母亲的重要性,强调了贤母对子女的培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战争使在家做家务的“良妻贤母”上升为国家主义强烈的“良妻贤母”。到了大正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國家主义、军国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妻贤母”的形象开始服务于军事战争,女子教育也开始强调对国家忠诚,母亲在该思想下才可以并培养出无条件为国家而战,为国家而死的男性。
2.2 女子高等教育
从第一部分可知,日本由于受“男尊女卑”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古代女子很难接受学校教育,而女子高等教育更是无稽之谈。然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借鉴欧美的教育制度基础上,确立了本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女子也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明治时期居上流阶层的女子是少数,中流也不多,大多数处于下层。虽然明治初期教育渐渐普及,但是早婚女子还是很多,由于兵役、霍乱、结核等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明治的妇女多子,在家看小孩是女子从小就要开始的工作。除了女佣、产婆、艺者等在社会上可以自立的职业外,明治时期下层女子没有其它可工作之处,据调查明治初期人口的60%--80%是农家,下层妇女从早到晚忙农活、做饭、洗衣、裁缝、生养孩子,可以说境遇无太大改观。1887年,日本初代文相森有礼说:“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根本在于女子教育。所以不要忘了女子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国家安危”。于是随着政府的重视与社会的发展明治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2
到了大正时期,大正民主主义运动使日本达到第二次民主主义高潮3。于是在自由民主之风盛行的大正时期,由于战争的胜利、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政府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女子教育、女性人才对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性,所以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女子教育。到了大正时期女子初等教育已普及、女子中等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更是开始接受女子,在“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下,培养有德有才的女子。
女子高等教育是源于1872年东京女学校的设立,设立之后一步步的变成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大学。在这期间,189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高等女学校规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除此之外,大正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从1915(大正4)年的223所女子高校,到了1925(大正14)女子高校增加到618所4。而且,以1913年官立的东北帝国大学允许女子入学为开端,多所高校相继接收女子,开始了男女混校的教育模式。大正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内容依然是在“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下制定的。女子在学期间,学习裁缝、家政、体操、女礼等科目。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女子高等教育的内容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重修养、忠家庭、有才识的女性。
2.3 职业女性的出现
在女子高等教育中,女子学校增多,女学生也在渐渐增多,且前期的教育内容都是以培养“良妻贤母”而制定的。很多女性接受了女子高等教育后认为结婚是最终的目的而选择放弃工作,投身于家庭。由此可知在大正前期的“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是主流思想,指导着女子高等教育。可随着教育内容的改变,女子职业学校的设立,“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渐渐的不再适用于女子高等教育,学校开始培养走向社会能够从事的职业。如:护士、裁缝、打字员、老师等。到了大正末期,由于近代社会对办公室女性的需求,办公室女性职员开始增加。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出现了津田梅子5之类的女性教育家,女性文学家。很多女性的选择开始增加,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的“良妻贤母”,女子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平等。
三、结语
本文围绕着“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讲述了古代到大正的女子教育,并立足于大正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讲述了大正时期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的时期,“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虽是女子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高等学校在对“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的接受程度也发生着改变。最终,女子高等教育作为日本近代的一大教育特色,从侧面体现了日本近代女性在当时日本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而其包含的民主思想更是促进大正民主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麟麟.關于日本“良妻贤母”思想的研究[C].天津理工大学,2008.
[2]王慧荣,近代日本良妻贤母主义辨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No.96,70—72.
[3]李丹.日本女子高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日本女子高校基本现状[J].中国外资,2011.No.251,251—253.
[4]王瑶.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v.25;No.113,37-41.
[5]李卓,近代以来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征[J].日本学刊,2013,No.133.115—129+161.
[6]姜宛彤.日本女子大学课程设置演变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2014.
[7]玉连芳.中日女子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科教文旬(中旬刊),2015,No.335.120—122.
[8]权彤;王芳.“良妻贤母”观与近代日本女性的社会角色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v.31;No.271,39-45.
①孟晓,论日本大正时期女子教育[C].
②http://realgossip.blog.sohu.com/55236755.html
③第一次民主主义高潮为明治时期的自由民主运动
?三和義武.大正期から昭和初期にかけて高等女学校の発展と学科課程の比較·検討[C]
⑤明治、大正时期的女教育家,她的中心教育方针是基督教精神的人格教育,实行美式自由学艺的高等普通教育。具体有几个特点:启发个性;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女性;锻炼意志判断力;实现男女平等教育;开拓女性社会活动范围
作者简介:康会丹,出生日期:1994 —09,性别:女,籍贯:河南濮阳,民族:汉,
学历:在读研究生,专业: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