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
好的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神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的游乐场?如何让同学们在数学课堂上展现他们各自的风采呢?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教,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 组织数学活动,走出教室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少采用独白式、讲解式、陈述式的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数学课堂上,当我在教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这一概念,我会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我会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别测量学习园地、花坛、操场等的周长。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做到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时我会趁着学生们的热情,提问同学们:“你们都是采用了哪些方法?分别得出了什么结果呢?”这时候同学们一下子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整个课堂立马变得充满生机。
二、 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教師面对的是一群天马行空、思维跳跃的孩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1.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固定思维跳脱出来,积极探索问题并找寻答案。
2. 走上讲台,做学习的主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的作为课堂的观众,而是要让学生亲自走进课堂,参与课堂中来。教师过多的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不仅压抑学生的天性,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最终导致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学生学习丧失童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要不得的,同时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性,教师可在新授课结束后,设计一个游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
三、数学融入生活,体验乐趣
1. 创设场景
构建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迫在眉睫。因此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应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常态。
2. 生活引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由此可见,教师应因势利导,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可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比如:妈妈买3个碗花18元,买9个碗花多少钱?通过这样一个例句,然后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时时观察,找出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进同学们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渴望,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会更早,因此,教师要紧跟学生的思想和步伐,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让孩子们更加自主、平等、公平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因此,要想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新颖且富有童趣的教学设计,还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数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既要具有创新性、有探究意义,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合作。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施展自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