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君
摘 要:素质教育更看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小学体育在强化学生身心素质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教学不能比的。随着教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师需加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技能,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培养;教学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意义
(一)增强身体素质
小学体育教学不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只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强化学生的平衡能力与耐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体育价值与魅力,潜移默化地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
全面健身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越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更利于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与自主锻炼意识的强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体育基础等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项目,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较多,其中兴趣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关键要素,而营造轻松和谐与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更利于学生产生身心愉悦的情绪体验,学生学习兴趣随之得到激发,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提升运动知识技能水平。
(三)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导致学生思维与心智发展受限,教学质量停滞不前。采取现代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我学习与表现的机会,更利于学生积极探索,加强学习印象的同时,利于知识结构体系完善。随着学生体育锻炼成就感的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度也会逐步得到增强,更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与终身意识的养成,这与教师有效的兴趣培养与引导是分不开的[1]。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
为了促使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情绪,还需积极引入新颖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教学法不仅迎合了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同时兼具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等性质,拉近了学生与体育学科的关系。只有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实现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展开体育锻炼。
(二)小学合作学习
首先应当灵活分组,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分组的方式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兴趣特长分组。为激发学生兴趣与运动潜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编花篮与捕鱼等教学游戏,兴趣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更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根据技能水平高低分组。在练习倒立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动作水平高的学生主动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发挥学生互相帮助与点评指导等作用,更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强化。三是自由分组,如在拓展训练的搭桥等游戏中,让玩得好的学生自由组队,确保了小组的默契值,更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有序展开[2]。
其次加强指导与示范,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发挥为人师表与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迎合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更利于动作示范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障碍赛体育活动中,教师边指导边示范,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练习中,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巧,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能够快速总结出安全要点与注意事项等完整结论,实现了教学内容拓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二是小组合作分工。小组成员应当明确分工与落实职责,小组推选有威信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合作顺利地展开。在传统列队形训练中,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组长应当注意听取成员意见,积极采取比擂台赛的形式展开训练,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利于小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提升,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三是传授合作方法。学生应当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规则方法、合作任务、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确保小组合作活动顺利地开展,这也是教师应当加强指导与监督管理的。四是正向鼓励引导。教师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支持,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与正确引导中快速成长。
(三)竞赛教学法
首先应当明确比赛时机。尤其是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展开颠球或运球等单个动作技能的比赛,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技巧。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综合运动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与成功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组内或班级之间的比赛活动,但前提是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技巧的运用方法,对当前的训练方法能全身心地投入。采取比赛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达到巩固与熟能生巧的学习效果,更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其次是制定比赛规则。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放低比赛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的约束,同时丰富比赛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在比赛实践中主动提出与总结比赛规则,让比赛规则深入学生内心,使其能够自觉遵守与监督他人。如在足球运动中,学生情急之下会出现用手触碰足球的行为,在其他学生纠错中,学生能够及时规避不良行为,进一步掌握比赛注意事项。
最后是理论实践结合。赛前教师应当明确讲解比赛规则与训练等方面的知識,鼓励学生担任裁判,监督与维持赛场秩序,这在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利于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化[3]。
(四)情境教学法
体育教师灵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好奇心,更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对此,教师应当精心设置与巧妙布置教学场地,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如在跨步跳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入问题情境,提出“哪种动作最规范”与“跨步跳不良动作的危害”等问题,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促使其快速掌握正确动作姿势,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教授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慢动作回放,展开分步骤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效率。针对后进生,应当施以延迟性鼓励措施,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体育明星与比赛场景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比赛场景中,与运动员共同感受努力后的荣誉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育动力。教师应当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主制作体育设施,如将废旧球类当作活动标点,用撑杆做跳远测量工具等,这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生体育专业素养培养要求相对较低,但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因素较多,兴趣是学生学习与坚持自主锻炼的关键要素,更是强化学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夯实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基础。教师应当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并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与方法整改依据,确保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克勇.探究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221.
[2]孙海明.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254.
[3]孙春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