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君
【内容摘要】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初中阶段不同学生在个体特征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学会因人而异、分类施学,采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为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体育 运动 探究
发挥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生理健康发展和增强意志力方面的作用,实现课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创造一个形式灵活多样、参与感强、充满乐趣的体育知识学习环境,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整体状况
1.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性,忽视运动能力的锻炼与兴趣融合
从当前初中学段教学实际情况看,简单的“单方向”知识讲授教学仍是主要方式,知识输出方式单一,整个教学过程缺少趣味性、互动性,使得体育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知识灌输,抽象的知识点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造成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排斥,甚至出现混时间、消极学习的情况,有时产生厌学的态度。与此同时,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够紧凑,忽视了学生在个性能力和差异化发展的方面的实际需求,在体育课上出现了集体活动锻炼后学生自由活动的情况,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计划还停留在纸面上,在具体教学案例中很少涉及,使得很多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很多学生产生上体育课浪费学习时间的想法,体育课程教学失去了系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和不断增强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教学设计初衷,长期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师资力量配备和体育教学设施配套上存在薄弱环节缺少硬件支持
首先,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软硬件设施配套存在很大关系,但从目前初中学段教学实际情况看,很多学校存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专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占总的体育教师的比例很低,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师由体育学院实习学生担任情况。体育教师教学还是习惯用书本上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知识走过场式的学习,让体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其次,部分学校将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放在课堂文化课教学设施配套上,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等配备在逐步完善,而在基础体育设施配套上重视程度不够,如很多学校存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如体育课上篮球、足球等数量少,存在十多个学生共用一个球的现象,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设施的不足,让很多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实施,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的锻炼。
3.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未突出运动能力的提升
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课程规划安排,没有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体现出来,在挖掘学生运动能力和潜能上做得不够,课程安排存在教条化的现象,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短板和优势,无法及时根据学生特点来调整教学方式和安排,最终无法改变体育运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兴趣教学实践。体育教师要重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创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步骤组织“足球技术比赛”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期,体育教师可以把足球有关的基础性动作和常识,通过短视频或者多媒体的形式发布到班级所在学习群内,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个初步印象。然后,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比赛目标,采取进阶式方法,从简单的带球跑到颠球再到长传、射门训练等逐步进阶,后期分组进行队内对抗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球场位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完成目标,学生在完成上一阶段目标要求后可以进阶到下一层次。对一次性完成所在阶段升级任务的学生给予加分激励,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胜利的欲望。最后,教师要录制表现优异学生的进阶过程中的视频,并发到所在班级群,树立标杆,引导不同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薄弱环节的训练,更好的激发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转换教学角色,推进教学理念的革新。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要适应教学的新发展、新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勇于革新创造。初中体育老师要尽快转变观念,及时转换教学角色,将“引导为主、教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全过程,突出能力的提升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探究体育知识的思维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进行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指导并讲解部分动作要领,随后让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研究如何运用所学动作。通过全程参与式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着把方向和组织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习到知识,并通过讨论学习和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实现了对体育技能的掌握。
3.重视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因人施教分类推进。学生由于年龄、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在处事方法、待人接物上存在明显的个性化差异。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较大影响,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实现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目标,就要重视和发挥个性化差異的影响,深入挖掘个体差异,建立详细的学生个体差异档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类。例如,对体育考试中“立定跳远”这一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别进行分类指导。“立定跳远”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对学生的瞬间爆发力、腿部力量、身体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前期每个人练习数据和情况,掌握每个的技术水平和身体机能,针对爆发力弱的进行短跑训练,增强身体反应速度和腿部肌肉力量,对技术动作不熟的,分布讲解摆臂、呼吸、起跳等动作的配合,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以考试满分为目标,分阶段为学生制定目标,并每个人根据首次表现划定基础标准,再将基础标准与考试满分要求相比较,再划分不同的分段目标作为训练任务。通过增加短跑训练次数,快速提升身体爆发力,同时要循序渐进,不能简单为了“跳远”而去训练,要结合“跑步”“引体向上”等内容进行综合训练。针对基层不牢、身体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在前期要突出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跑步训练中呼吸节奏的锻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掌握,科学合理的跑步呼吸节奏,逐渐增加跑的频次,在教师要从每个人个体出发,同学生们一起探究存在提升瓶颈的问题表现,如“爆发力训练姿势错误”“起跳节奏不统一”“身体不适”等。通过观察在了解到阻碍该阶段提升的问题后,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加强某个环节的训练频次,争取短时间内有较大进步,同时鼓励学生,放松心情,不断增强自我探究的能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初中体育教学开辟新的路径。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协作努力,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配套力度,教师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个性化教学、体验式教学新模式,把运动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将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引入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晓飞.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J]. 田径,2019(10).
[2] 吕佳才. 浅析快乐体育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 当代体育科技,2019(13).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