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1-19 10:47程向阳
关键词:极化爱国主义群体

程向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曾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手段,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冲击、中美大国博弈加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等,这些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群体极化”理论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在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亦有广泛应用,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新挑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群体极化理论概述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起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6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在研究群体讨论及决策时,发现群体成员间相互讨论交流之后的决策要比之前的决策更具有冒险性,他使用了“冒险性偏移”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个现象。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群体决策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意识不仅仅可能发生“冒险性偏移”,也会出现“谨慎性偏移”。莫斯科维奇和扎瓦洛尼等人首次使用了“极化”和“极化效果”来描述这一现象。1971年,科林·弗雷瑟、瑟利亚·高基、迈克尔·比利格等在文章中首次使用“群体极化”这一术语。[1]从此,“群体极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得以创立。

群体极化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在相互交流之前具有某些倾向,经过相互讨论交流碰撞之后其观点会向着更加冒险或更加保守的两个极化方向发展,最终在群体决策时表现出极端的观点,同时群体中各成员的个人观点也倾向更为极端,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反映出群体决策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中立客观,群体中各成员的观点相比单个人观点更容易走向极端。

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高校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其爱国主义情感的生发、爱国主义心理的培育、爱国主义行为的养成,也会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极化现象。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既可以是正面影响,有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可以是负面的,使少数人走向极端化。

2.1 爱国主义教育群体极化效应的正面作用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一般都是以行政班级、教学班级、院系、社团等特定学生群体实体单位开展的,除了这些实体性群体之外,高校往往还会通过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虚拟群体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讨论交流中,群体成员会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成员的观点进行比较,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群体成员往往会选择顺从群体的主流意见,从而出现“沉默的螺旋效应”,产生从众心理,这样使得群体意见更加集中统一。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会不断灌输和倡导爱国主义这一主导观点,这一观点在受教学生群体中相互激荡,原先对爱国主义不坚定或不认可的学生受到主流观点的影响,会逐步选择接受居于主导地位的观点;原先已经接受爱国主义的学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从整体效果来看,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认识更加统一,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强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面向全国 16 万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8.1%的学生认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99.5%的学生认为“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更要有报国行”。[2]这个调查结果有力地说明近年来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这与群体极化效应的正面作用不无关系。

2.2 爱国主义教育群体极化效应的负面影响

群体极化效应也会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少数学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爱国主义的言行,情绪走上极端化。主要表现在:

2.2.1 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得以滋生

爱国主义情怀必须合理合法地表达,但是在群体中会更容易群情激愤,产生一些过激行为。特别当我国和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冲突时,更容易如此。比如中日关系紧张时,少数人在爱国的名义下破坏日本品牌车辆、打杂日资店铺等;也有些学生在未经任何合法手续批准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示威游行等。这些过激行为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不仅不是在爱国,相反会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2.2.2 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更加泛滥

极端民族主义者蔑视甚至仇视别的民族,特别是敌视历史上给中国带来屈辱的那些国家。极端民族主义者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中华民族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成就,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今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开放包容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也给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国策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在我国与外国产生矛盾时,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

2.2.3 极少数学生走向了爱国的反面

我国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002万人。[3]这四千多万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人生阅历等,其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深厚,对国家认同度还不高。他们喜欢使用“翻墙”软件,习惯于搜罗境外反华信息,有的甚至以诋毁国家发展成果和中华文化为乐,见不得中国的一点好,总是带有色眼镜看中国。在群体极化效应影响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的正面素材都可能会被他们反面解读,从而加剧滑向爱国主义的对立面。尽管这些人数量极少,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视。

3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群体极化效应的强弱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群体成员自身的身心特点、信息传播手段,以及外部环境中诱发因素的多少都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3.1 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对事物的理解容易片面,是非判断力还有待提高,做事好冲动。一些反华势力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些弱点,别有用心地将反华的肮脏企图用“爱国主义”外衣包裹起来,蛊惑和煽动学生。在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被“带节奏”,进而做出以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的事来。

3.2 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特点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人们可以主动发布信息,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任凭媒体摆布。新媒体一经产生即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并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上,大学生也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性接受信息,并容易结成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认同的各类网络群体。由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加之很多信息短时间内难辨真伪,所以在这种虚拟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3.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转折时期,今日世界的经济版图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国家间的竞争在某些领域日趋白热化,矛盾也容易激化,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变本加厉。当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冲突时,恰恰也是国内民众爱国主义情绪最为高涨乃至极化的时刻。

4 用群体极化理论指导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群体极化效应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还要善于运用群体极化理论,妥善应对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激流险滩”,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4.1 利用好群体极化效应的积极作用助力爱国主义教育

为更好发挥群体极化效应的积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一是要根据教育内容选择受教育群体的规模。适合较小规模的就安排小规模群体教学,较大规模人群的聚集更有效果的就安排较大规模人群同时参与。二是根据教学需要要选择群体形式。有的活动适合线下群体,人与人面对面能够营造气氛,比如升旗仪式、宣誓等。有的活动适合网络虚拟群体,比如一些自由讨论活动,学生分散在不同地方,更具有独立思考空间,通过网络讨论更容易激发思考的深度。三是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较大差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因材施教,并选择好教学场景,营造出教学氛围。

4.2 妥善化解群体极化效应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

群体极化效应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教师要提前预判,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突发性事件要有预案,以有效减少和化解群体极化效应的负面影响。

4.2.1 客观准确地解读爱国主义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4]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爱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等。当前,在我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好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不论课堂教学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要能够精准无误将其传授给学生,既不能肆意扩展,也不能任意压缩,否则都会给群体极化现象留下空间。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和反对极端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极端倾向。

4.2.2 脚踏实地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育爱国情、立爱国志,更要见爱国行。一是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国家需要,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报国本领;二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三是要做国家富强的建设者,做民族复兴的担当者,不做空喊口号的看客,不做只会在网上发泄情绪的“键盘侠”。

4.2.3 实事求是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发展成就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在宣传这些成就时,没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夸大其词,也有的贬低其他国家的相关成果。这些宣传不仅没能达到提升受众爱国主义情怀的正向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容易使人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因此,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国家各项发展成就,也要客观理性地介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还会面临各种困难和不足。宣传中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各种真实事例中学会分析问题、辨别是非,从而加深对国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在体悟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在选用公共媒体中的爱国主义案例时,要做好甄别工作,对于有争议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材料不要进入课堂。非用不可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

4.2.4 放眼全球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关起门来谋发展。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早已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资讯发达,信息透明,靠信息封锁已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把握好信息化带来的良好机遇,在国际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爱国情怀。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难得的机遇发展自己,为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国际交往,不媚外也不排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5 结语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群体极化理论,善于运用群体极化效应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切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要谨慎对待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准确认知、踏实践行、客观宣传、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做到客观准确地解读爱国主义内涵、脚踏实地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放眼全球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前谋划,堵塞漏洞,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更见实效。

猜你喜欢
极化爱国主义群体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