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梅兰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课程思政”是近些年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新经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当前,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破解制约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各种障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与责任担当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好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校教师,在于教师们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既是教师们内在修养、自我提升的结果,也要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说,做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所有课程都有立德树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立德树人的职责,所有课堂都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它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即在思政课程这一专门性课程和主渠道之外,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高校所有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和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教育引导每个学生,使之成为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各门课程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为建设主体的教师,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好坏。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指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2]那么高校教师应该传什么道呢?应该传为人处世之道、教书育人之道和社会发展之道。广大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承担起传道的使命。为此,就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立德树人意识和高超教书育人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概言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主要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专业素养、强化育人能力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不与“课程思政”建设息息相关。
首先,做好教师思政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教师才能承担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使命。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中,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分析、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成就和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明国家社会发展之道,培养历史担当和家国情怀,自觉承担国家责任、社会义务,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教育学生,以坚定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明确“四个正确认识”,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做好教师思政工作,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高为师”,扎实的学识和精湛的业务,是高校教师的职业之基和立身之本。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十分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更加重视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育。因为,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基础也是根本。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既要求广大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成为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求广大教师成为传道的人师,鼓励广大教师做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自觉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职责。
再次,做好教师思政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发挥好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能。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中,师德师风建设处于首要位置。“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立德树人第一招就是师德建设,要把老师培养好,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师德不健康的人能够教育出好学生,能够教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教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3]
总之,只有做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打牢教师从教的思想基础,每位教师都自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积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教育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取决于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成效。然而,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变化的挑战,当前高校教师思政工作面临着主客观等方面的困境,存在着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和经济实惠是普遍、合理的现象。但是,片面强调人的经济属性,过分追求物质刺激和经济利益,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忽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造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一部分的高校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孜孜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现象正是社会大气候在高校的反映。当前,在高校存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访学进修、课题立项、科研攻关、职称晋升才是硬道理,才是真本事。他们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热情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应对、甚至反感排斥。据一项面向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不重视学习理论,天天搞事务,一定会迷失方向”的说法,表示“很同意”的只占20.4%;对于政治理论学习,有38%的受访教师表示“没兴趣,但可以按要求参加”;表示愿意主动参加的教师不足50%[4]。可见,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要解决教师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组成部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教师思政工作是学生思政工作的前提,学生思政工作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思政工作的成效。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高度重视学生思政工作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乃至忽视了教师思政工作。学生思政工作有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党委、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格局。相比之下,教师工作被分割到党委、人事、组织、宣传、工会等多个部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这些部门主要的工作职责,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职责模糊、配备不强等问题,以致难以形成整体推进、协同工作的网络。在制度保障方面,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开展的各种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明确的学分规定和任务要求。相比之下,教师思政工作缺乏思想政治学习日常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和硬性规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侧重于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师德师风只是底线要求而不是竞争性指标,落地效果不明显,更无法起引领作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在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思想政治本领,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职责等方面,考核评价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部分高校教师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参与度不高,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两张皮”,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法有效回答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也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业务发展,自然就难以有吸引力。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5],他们从学校获得的支持与保障将逐步减少,因而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归属感也随之下降,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是致命的冲击。此外,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学习,简单采用大会报告、宣读文件、专家讲座等传统手段,存在着走过场、形式化等问题,这也是其难以获得高度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一些比较受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如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观看影视作品等,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普遍、广泛采用,这也影响了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实效。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技术困境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多维性带来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化、数字化使信息由单向传播转为多向传播,由科学传播转为随意传播,由权威式传播转为平民式传播,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转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办报权和传声器,每个人都可以表达其特殊的利益和诉求、主张和意见。新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挥洒个性的广阔舞台,也为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杂芜生长、监督不力和立法滞后,新媒体也成了消解权威、滋生谣言、舆论暴力、学术造假的温床。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一毕业即到高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生活环境相对单纯,普遍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往往对国情、社情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理想化的倾向,容易受错误思潮和极端言论的影响。在互联网上,大量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言论得以迅速传播,并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潜移默化地浸润着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诱导部分高校教师产生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例如,近些年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就对我国高校教师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导致了部分高校教师拒绝权威、消解主流、颠覆传统、怀疑崇高、贬低信仰等现象。
总之,上述不利因素和现实困境,极大抵消了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和正向效果,妨碍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影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职责的有效履行。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抓手。
教师思政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显得更为突出。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师发展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搭建有效平台、创新基本内容、改进方式方法等举措,使教师思政工作生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是推动“课程思政”制度化,形成支撑教师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好教师思政工作是建设“课程思政”的前提,反之,“课程思政”又可成为教师思政工作的良好切入点,能够促进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从外在压力转为内生动力,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育人身份认同感,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水平和能力[6]。加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要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着力提高工作实效性。但是,当前在很多高校,“课程思政”是以设立教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来推进。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方式可以起到试点摸索、积累经验的作用,但是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对调动广大教师普遍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作用可能不大,而且具有随机性、暂时性的特点,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要着力推动“课程思政”从随意性向制度化发展,促进“课程思政”绩效考核从软指标向硬约束转变,使“课程思政”不仅成为教师思政工作的切入点,而且形成支撑教师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师思政工作领导机制。高校党委对教师思政工作负有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职责,要着力解决当前教师思政工作多头管理、职责模糊等问题。要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专职负责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通过加强与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把教师思政工作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发展有效衔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运行畅通高效的体制机制。
三是形成严格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中,要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要求,并使这些考核要求由“宽松软”变为“严实硬”,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及时将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清理出高校教师队伍。此外,要把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探索建立教师网络诚信和网络素养评价制度,将其纳入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规范教师在网络空间的言行,构建线上线下、网上网下一体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还可以尝试将网络正面发声、网上舆论引导,纳入教书育人成果、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范围,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是建立教师意识形态教育管理制度。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保障。正确的政治方向关系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任务[7]。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导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必然要求加强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强化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学术交流等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五是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政治理论学习是广大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和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广泛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理论学习情况(如“学习强国”的学习情况)、在“课程思政”中发挥育人作用的情况等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聘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还可以探索建立教师代表列席院校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习实效的提升。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教师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其与教师在思想和需求方面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外在于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实际,成为纯粹的任务和负担。因此,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集中座谈、征求意见、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活动,准确把握教师们共同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求,认真听取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准备充分的一手资料,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其次,强化育人职责,提升教师的育人育才水平。“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强调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因此要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取决于教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与中小学不同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当中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走上高校教师工作岗位之后才接受短期的培训,而且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他们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育人职责往往体会不多、理解不深,导致在教学、科研、育人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加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一方面要追根溯源,在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育人意识的培育,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的质量[8];另一方面,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使广大教师时时谨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处处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再次,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形势教育、举办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增强教师们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紧迫感、积极性,促进见贤思齐、比学赶超良好学风的形成。在学习主体上,对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党员教师,要求他们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着力发挥党员教师在学习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非党员教师主要进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在学习内容上,除了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还要积极回应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组织专题辅导、学习研讨等方式,进行解疑释惑和思想引领。此外,还要联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部署、教师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等开展学习,使教师政治学习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相促进。
最后,解决实际困难,保障教师“四心从教”(即让广大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9]。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近些年,我国高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学校内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在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以及科研、教学等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校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及时回应他们的合理诉求,让他们共享高校改革发展的红利,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幸福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建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进教师思政工作。当前,高校的基层党支部一般都是依托院系教研室进行建设,支部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相近,属于同一学术共同体,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着最大的通约性,这有利于支部活动的顺利开展[5]。基层党支部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开展教师思政工作,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共同提高,形成学科建设与教师思政工作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另外,要落实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政策,配齐配强支部书记。基层支部书记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教师思政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关键因素。落实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政策,努力把党务工作者培养成杰出的学科带头人,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出色的党务工作者,使支部书记成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典范,成为其他教师、支部成员的模范与榜样。
二要建设好教师实践研学基地。高校要在企事业单位、工厂车间、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红色景区等地设立一批教师研学基地。定期组织教师走出象牙塔和书斋,下沉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考察,进行实践研学。教师经常、深入的社会考察和实践研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服务于其教学科研工作,使其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接地气,使其科学研究更扎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另一方面,经常、深入的社会考察和实践研学,有助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国情、社情和民意,促进他们独立思考,破除对西方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迷信,形成立足中国做学问的扎实学风,培养他们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构建好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爆炸式的。互联网为各种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极其便捷有利的条件。在舆论阵地上,正确的观点不去占领,错误的言论就会横行。因此,高校要增强阵地意识,努力建设好主题教育网站,提供便捷、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同时,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正面发声,传播正能量,驳斥错误言论,并与同事、学生开展网络互动、问题讨论,用其深邃的理性思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同事、学生答疑释惑,帮助他们拨开思想迷雾、澄清思想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