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
(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既明确了大学生群体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地位,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大学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由于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不便管理等特点,也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2]。当前国际关系局势日趋复杂,很多敌对的境外势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意识形态主要阵地展开攻击和渗透[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元价值观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受到了一些腐朽的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开始崇尚享乐、拜金主义,理想信念逐渐缺失;更有甚者,极少数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偏离和虚无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政党认同上。政党认同问题,说到底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问题,认同共产党的领导,既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也是保证大学生群体立场坚定、信仰坚定的根本基石[4]。
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其政党认同问题解决好,既是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接班人的保障。本文尝试运用SWOT理论模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现状、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对策,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5]。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目前信息交流主要以电脑、手机作为媒介,而电脑、手机中的各类通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媒体”全面渗透的新数据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已经沦为了“传统媒体”。
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罗琳·马文所指出的:“旧媒体”曾经一度也是“新媒体”,而“新媒体”又是在不断地变化与演进,新旧媒体的区别仅仅是传播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6]。无论是哪一种“新媒体”,它们的内涵实际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西方学者帕夫利克也曾提出:“新世纪所有聊天工具、手机、电脑等都是传播媒介。”[7]这一论断说明了只要是传播媒介,都是信息传播工具。所以“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普及和数字技术共同作用的新传播手段,是以通讯社交软件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交流互通”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工具。
“政党认同”是一个汉语范畴内的复合词,由政党和认同共同构成。现代政党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640年的英国议会因讨论“共和制”问题而产生了“保皇”和“民权”两大政党,此后,美国、法国也先后产生政党。如英国政治学家柏克就将“政党”界定为“为增进国家利益而组织的团体”[8]。而认同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在价值取向和模式等方面学习他人的一个过程。“政党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政党价值观、政党执政理念、政党执政能力等政党核心问题的一种综合认知及综合认同的心理状态。
由于价值立场不同,导致学界对于政党和认同、政党认同的概念的见解不一。例如:美国学者大多认为政党与总统选举密切相关,所以把政党认同和总统选举相关联。坎贝尔就将“政党认同”界定为:“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强调选民“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9],其对于“政党认同”的概念归结于行为上的认同,表现在为认同的党派投票。而欧洲学者,还有我国学者,则认为政党认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认同(投票行为),更多是心理上的认同。比如柴宝勇认为,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所产生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对政党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10]。也有学者单纯从心理倾向角度来强调政党认同。倪春纳就认为,政党认同是个体对政党在政治态度、政治心理和世界观上的归属和忠诚[11];王庆兵也认为,政党认同是“选民个体对执政党体系的总体评价”,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心理依恋现象[12]。
由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而言,上述政党认同的概念还比较偏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因此,石庆新认为,政党认同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情境中,民众通过政治社会化,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和感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意识形态、执政绩效和政党组织等方面形成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对于执政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13]。这个概念界定对当前政党认同范畴做了较好诠释。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政党认同,特别是传统的政党认同教育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使传统政党认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更为多元。“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其传播速度慢、受众面小;而“新媒体”信息传播更迅速、获取资讯更便捷,获取方式更为多元。“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接收政党认同相关的资讯也变得更为方便。二是,使传统政党认同的教育方式变得更为多样。传统的政党认同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填鸭式”教育,无论是高校的思政课程,还是举办的相关讲座和党团活动,对大学生而言,都是被动的教育,大学生参与感不强,其政党认同教育效果并不理想[14]。而新媒体将传统政党认同的“填鸭式”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新媒体中的大量社交软件和高校自创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凭借丰富的互动活动和大量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也便于随时随地获取。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各种APP和微博微信上自由发帖讨论、交流,补齐了大学生政党认同传统教育的短板。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安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新媒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使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挑战,又获得了机遇。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抓住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信仰。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政治表达方式、层次与渠道更加多样、便捷,也更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传统的政治表达、社会互动等方式均被打破,这也深刻影响着当今民众政治表达的方式、内容和特点。人们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及政治利益表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与特征。”[16]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其不仅能获得更多政治信息,也能更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
在以前,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方式单一,参与难度较大,参与程度有限;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新媒体便捷、快速的特点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和表达上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发一条微博、一条微信朋友圈就可以实现。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接收政治资讯也非常便捷,这使得其政治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1.大学生政治讯息获取方式更为便捷
新媒体的传播便捷性和海量的资讯完美契合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使得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甚至回帖的方式,参与到各种热门网络事件,特别是众多的热门政治事件中来。比如前不久的中美贸易战的消息激起了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得最新的相关资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大学生要获得政治类资讯仅能从政治老师的讲授,报纸、电台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接收,由于大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其获得政治资讯成为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新媒体使大学生了解政治资讯的效率大为提高,并大大开阔了其政治视野。
2.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更为方便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大学生普遍政治行为较少,其政治行为大多由学校组织的,如:递交入党申请书、汇报自己的政治思想、到革命圣地考察等等,这主要由于政治信息传播的不顺畅,大学生对政治类讯息无从接收,导致政治热情不高。如今,一方面党中央十分重视网络建设和网络宣传,随着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官媒入住微博、微信,各大高校的党团组织也开办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接收和了解党和政府的政治讯息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不断实施和推广,大学生很容易参与政治,甚至还可以在新媒体上对新实施的条例、政策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实时性也使得在发生热门的政治性网络事件时,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参与进来讨论,发表见解,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其政治认同和对执政党的认同。
3.大学生政治生活参与热情更为高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了解政治资讯的途径增多、政治热情提高、政治行为增加,这也导致其政治需求的激增。一方面大学生接收政治类资讯非常便捷;另一方面国家也鼓励大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心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需求。同时,在各类政治性微博、微信上都有留言功能,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留言后,很快可以得到回应,从而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难免也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新媒体,每天用大量时间刷微博、微信、抖音而忽略了学业;另一方面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政党认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新媒体上的不良信息引发信任危机
新媒体上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特别是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筛选机制,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比如大量的网络借贷信息和炫富信息,导致一些自制力差、家境一般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引起他人注意,而大量网络借贷,进行高消费甚至打赏各类主播。这一方面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和他的家庭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接受这种不良信息,这部分大学生心理容易扭曲,甚至产生信任危机。
2.新媒体容易激发大学生网络舆情
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决定了其容易激发大学生网络舆情。其便捷的交互性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被利用,接受不良观点,甚至爆发严重的不良事件。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性格又容易冲动,特别是面对国外的一些敌对势力在新媒体上的煽风点火,很容易混淆视听、被错误引导,从而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错误的政党认同。
新媒体不但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也为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提供了很多机会。
1.新媒体的互动自由性
新媒体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互动自由的平台,广大官媒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引导。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匿名留言的场所,发言人无需担心因为自己真实信息暴露而产生不良后果,可以毫无顾虑的发言,可以让相关部门更好地体察民情,推进执政党的民主化进程;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抒发对执政党的感情和评价。
2.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
政治性信息由于其敏感性,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来源有限,而新媒体由于其信息海量性的特点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政治性信息最大的来源。因此,党和国家的官媒和各级学校都很重视新媒体建设,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比如,每天共青团中央都利用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发布和转发大量的政治资讯,方便广大大学生群体接收,从而对大学生政党认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新媒体的广大参与性
长久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的推广都离不开新媒体的建设。大量政府机构注册了官网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在这些新媒体上推广利民措施,如:网上交费、网上审批等;在新媒体上征集民意,进行电子政务公开等,以此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加强民众的政党认同。作为大学生网民群体,更可以在新媒体上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给党和政府献计献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不单单只有机遇,还有挑战。
1.新媒体环境急需治理
新媒体的公众性导致了大量不良信息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因在新媒体上接触到了“非法贷款”“网络赌博”“色情”等不良信息而落入深渊。由于网络监管不力,部分新媒体甚至沦为了不良媒体和国外敌对势力煽动学生的工具。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长期接触西方不良信息,形成较为极端的、负面的思想,容易对同学、学校乃至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想法。所以对于新媒体的环境应该加以整顿,对于不良推送应坚决屏蔽,对于经常传播不良信息的微博、微信账号应及时封号,加大力度,严肃整治新媒体环境。
2.继续加强官方新媒体建设
目前,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紫光阁等新媒体建设已初具规模且用户人数日益庞大。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经常更新、信息多样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更感兴趣,这就要求传统官媒需要与时俱进地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布内容,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与新媒体深度揉合,继续扩大执政党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牢牢把握执政党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完善执政党在新媒体平台的回应机制。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党认同教育。
总而言之,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都有较为深刻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目前,以微博、微信和其它短视频软件为首的新媒体占据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如果将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快、互动强、操作简单等优势,运用在大学生政党认同教育中,将更为多样、更为有效、更为丰富传统政党认同的认识方式和认知载体。但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要避免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要充分扬长避短,建立一个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以发挥其在我国的政党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