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情怀研究

2020-01-19 10:23黄雪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师范生立德情怀

黄雪莉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亦是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前提。为了进一步加强并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革,我国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国考制度(以下简称为“教资国考制度”)。“教资国考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保证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一方面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在大多数学者肯定“教资国考制度”价值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教资国考制度”冲击了师范院校传统的培养特色,不仅打破了师范生以往不需要参加考试就能直接认定取证的先天优势,弱化了师范生固有的特殊身份,终结了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的历史[1],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师范生专业使命感的异化以及专业身份认同的危机[2]。“教资国考制度”下,如何帮助师范生坚守从教信念,避免沦为死记硬背、功利主义的“应试者”和“考证者”,如何重新寻得师范生的“又一独特优势”来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内涵特征

教育情怀指的是教育者对教育产生的一种专业心境和情感态度,是教育者在精神和心灵层面达到的一种情感境界。它不仅体现着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认同、忠诚、热爱与追求,还反映着教师坚定真诚的教育意志、厚德博爱的教育气质与超越世俗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怀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价值倾向性和行动倾向性的内在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坚定从教信念、提高专业认同并增强专业使命,还能使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奉献教育的动力与坚守教育的耐力,并在对教育的奉献和坚守中拥有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然而这种宝贵的情感态度与专业心境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考取一纸教师资格证书就能自动获取的,它需要师范生在课堂教学的感染熏陶中、在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教育名著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学实践的体验感悟中一点一点地累积、提炼和内化。这是教育情怀产生的必经之路,亦是师范生为自己寻得“独特优势”的关键所在。顾明远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考试一定要考查教师是否愿意成为教师并爱护孩子[3]。”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自然不会有教育情怀。如果需要用一个字来阐明教育情怀指的究竟是什么,自然是唯“爱”莫属。爱是教育情怀的核心,亦是教育情怀的灵魂。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主要体现为对基础教育的“爱”,这种“爱”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体现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钟爱

钟爱代表着一生钟情于此,一生专注于此,一生坚守于此。它体现的是教育者执着的教育追求与坚定的教育志向。师范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基础教育作为自己一生所钟爱的志业,视教育为自己终身的理想追求,他才会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终其一生地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钟爱的情怀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时刻秉持工匠精神,专注持久且精益求精的钻研基础教育事业,还能使他们拥有超越世俗的心境,在浮躁风气中清醒自律、固守一隅,在物欲横流中宁静淡泊、从容不迫,在清贫时日中安贫乐道、恬于进趣。无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还是瑞士的裴斯泰洛奇、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的赫尔巴特,他们对教育的钟爱都折射出了这种专注坚守和超越世俗的心境,他们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为自己人生的旨趣和生命的舒展。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也曾说过:“人一生总要有个事业,能让自己坚持一辈子,而教育就是我毕生的事业”[4]。老先生这种将教育看作是自己一辈子的追寻、视教育为自己一生的志业的宝贵情怀,正是钟爱教育事业这一教育情怀的鲜明写照。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范生未来的成长方向,决定了他们不仅是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基础教育事业的领航者。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广大师范生群体的努力与贡献,因此,钟爱基础教育事业是师范生教育情怀的首要体现。

(二)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体现为对立德树人的热爱

热爱代表着责任、投入与享受,它凝聚着的是教育者负责投入的教育态度和自得其乐的教育心境。古今中外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教育家无一不对立德树人充满着真挚的热爱之情,他们不是简单地将立德树人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人生的志趣和追求。立德树人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者的根本使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明确指出“请您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先行者”[5]。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基础教育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正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是师范生教育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师范生只有始终对立德树人保持热爱和崇敬之心,才能将这份执着的热爱与崇敬内化为认真负责的教育态度和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从而在为人师表之前就自觉主动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教书育人为乐,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发自内心地对立德树人这份事业生发出敬畏和喜爱之情,从而耐心施教、爱心施教,以德施教、以德立德,做好学生心灵和道德的引路人。

(三)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体现为对莘莘学子的珍爱

珍爱代表着热爱每一位孩子、珍视每一个生命、爱惜每一份信任。它折射出的是教育者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和仁爱宽容的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5]这一段话中包含着欣赏信任、宽容理解、平等尊重与耐心倾听,是教师爱学生的所有表现,也是对珍爱莘莘学子这一教育情怀最直白、最生动、最全面的描述。爱学生,不是只爱优秀学生,而是要怀着欣赏与期待的眼光、珍视与呵护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以及尊重每一个生命;爱学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穷追猛打或视而不见,不是责人之误、讽人之缺,而是要宽严相济、理解包容、察人之难、谅人之过[6]。这种珍爱情怀中所包含的爱不是有差等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更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爱、睿智理性的爱、理解包容的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爱。这种爱不但可以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涵养学生的品性、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教育本真意义的彰显,更是教育者教书育人的真谛所在。

二、教育情怀应成为“教资国考”背景下师范生的又一“独特优势”

2018年我国启动实施了卓越教师计划2.0,该计划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2019〕13号.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同时也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的主力军,以卓越教师计划的培养目标来规范并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该项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教育情怀”首次超越“专业基础”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成为目标之首,这一变化也为我们重新塑造师范生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视角。师范生在专业领域的潜移默化中所获得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成长,其所处的环境与氛围也在不间断地对师范生的教育情感或教育情怀进行着涵养与训练。如师范生在其特有的教育实习或见习中所经历和体验到的那些触动其心灵的精彩“教育瞬间”以及在长期研读经典教育名著的过程中从各位伟大教育家身上所汲取到的那些宝贵“教育品质”,其中都渗透着对学生教育情怀的感召与引领。虽然“教资国考”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靠知识与技能的“速成”来获得一纸“教师资格证”,但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情怀却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自然获得的,只有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在长期的、缓慢的、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和引领中,这种宝贵的情怀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所以,充分利用师范生的“时间”优势、“实践”优势与“专业”优势来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培养,是为师范生争取到新的“先天优势”的重要途径。

基于“教资国考制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以帮助师范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缓解师范生的“考证”压力是师范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仍需强调的是,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师范生的学习目标绝不能因为这一制度的调整就变“专业教育、专业学习”为“应试教育、应试学习”,因为师范院校要培养的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教书育人者,而不是以“考证”为己任的知识储存者。真正的教书育人,并不只是纯粹的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具有高度理性化的“智力+情感”的活动。“智力”指向专业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而“情感”则集中体现为教育情怀,它不仅能够保证教育的人性化,还能使教育活动充满温度、高度和厚度[7]。可见,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教资国考制度”的双向驱动下,师范生的培养要体现出“特色”,师范院校要重新为师范生寻得“优势”,就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不能简单地造就循规蹈矩、死抠教材、情感贫困的“教书匠”,而是要注重对师范生的教育意志、教育气质尤其是教育情怀的培育与涵养,以培养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立德树人者和文化引领者为目标追寻,从而保证师范生在专业精神和情感态度上获得成长与发展,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顺利成长蜕变为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卓越教师”。

三、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路径

加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既需要教师引导师范生自觉主动地品味经典名著,跨越时空了解真正的教育情怀,又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进行情怀教育,唤醒并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怀,同时还需要师范生珍惜教育实习、躬亲实践,身体力行地体验并培植教育情怀。

(一)品味经典,跨越时空感悟教育情怀

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既是将自身的体验与作者的经验相互印证的过程,又是与作者的思想智慧碰撞交流以提升自我的过程。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经典的教育著作,是一代又一代的伟大教育家教育思想与教育智慧的结晶,里面充满了脍炙人口的教育箴言和感人至深的教育情怀。潜心阅读这些历经历史和时代的洗礼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教育名著,不仅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体会和探寻教育的真谛,还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去领悟和理解伟大教育家们所特有和共有的宝贵教育情怀。与非师范生相比,师范生有大量的机会和时间去品读经典教育名著,在名著中感悟教育情怀。通过“速记”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或许知道裴斯泰洛齐是世界初等教育之父,是慈爱的儿童之父,但认真品读过裴斯泰洛齐教育著作的师范生,却能够从裴斯泰洛齐在书中所描述的“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们生活得像一个人”的这段人生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裴斯泰洛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之称誉[8]。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鞠躬尽瘁、甘于清贫的超世俗情怀以及什么是爱生如子、视学生为一切的博爱情怀。这就是阅读教育名著的魅力,它可以给师范生带来精神上的激励、心灵上的启迪、思想上的碰撞和教育上的思考,亦可以使师范生们变得虚心而不固陋,通达而不偏执。

(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激发教育情怀

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精神对精神的唤醒,情怀对情怀的感召。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9]可见,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和涵养离不开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感召和情怀上的引领。裴斯泰洛齐在谈应该“如何培养爱”的时候曾说:“爱必须由爱发展起来,而不是来自谈论什么值得爱和什么是爱。[10]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师范生只有在充满教育情怀的教育情境和氛围中直观感受到教师深厚的教育情怀,并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老师感到敬佩时,教师才有机会与师范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情怀上的唤醒。师范生也只有在被教师言传身教时所散发出来的爱教育事业、爱教书育人、爱莘莘学子的真挚情感触动和启发时,教师的情怀教育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和赞许。因此,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垂先示范与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为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在一言一行中激发学生对教书育人的兴趣与向往,帮助学生从情怀中感受情怀、学习情怀、体味情怀,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情怀。

(三)走进校园,躬亲实践中培植教育情怀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充分彰显教师教育情怀的关键场所。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情怀,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教师是否能够带着愉悦、幸福的心情走进课堂,是否能够带着真诚、热爱的心境投入课堂以及是否能够带着责任、敬业的心态组织课堂、敬重课堂。[11]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体验、习得和累积教育智慧的过程,也是逐渐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责任感和热爱感的过程,还是教师个体的教育情怀自觉构建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挑战,还会经历快乐、幸福、迷茫、挫败、沮丧等各种情感体验,一次愉快或不愉快的师生对话、一次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经历或任何一次偶然的其他刺激都有可能引起教师对于“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的思考,从而对教师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情感产生重大影响。可见,教育情怀是具有实践生成性的,它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因此,师范生要懂得珍惜并善于利用自己所特有的教育见习与实习的机会,一方面要亲自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优秀教师,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教育的魅力、体验教师的情怀;另一方面要抓住机会,勇于实践,身体力行地去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植自己的教育情怀。

猜你喜欢
师范生立德情怀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赣鄱情怀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