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玲,纪紫玉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钟惺是晚明时期竟陵派的领袖,是颇具影响力的批评家、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独树一帜。钟惺的《隐秀轩集》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由林古度刻于南京,此本内容为钟惺所删减,因而并未能保存全部作品。之后的作品,存于《钟伯敬先生遗稿》,由门生徐波搜集后刊刻出版。崇祯九年(1636),陆云龙出版《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这是当时收集钟惺诗文作品较全的本子。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是李先耕、崔重庆标校的《隐秀轩集》,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最具代表性的钟惺诗文集整理本,此书于2017年又进行了修订。
钟惺散文共有270余篇,从思想内容来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写景记游类,主要是游记,如《中岩记》《修觉山记》《浣花溪记》《游浮渡山记》《岱记》《游武夷山记》《尊闻堂记》《梅花墅记》等等;二是写人记事类,包括传、墓志铭、祭文等文体,《李少翁传》《白云先生传》《蔡先生传》《家传》《明茂才私谧文穆魏长公太易墓志铭》《告雷何思先生文》《告亡儿肆夏文》等较为经典;三是议论说理类,包括论、说、序、书牍、题跋等文体,如《诗论》《李长吉诗辨》《夏梅说》《画龙说赠王生南游》等等。施闰章认为钟惺的散文优于诗歌,与众不同:“其文良胜诗,宁不厚不浑不光焰,不周详,而必不肯俗。”[1]44
钟惺写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视角变换,语言精炼;写人,善于通过细节和生活化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说理,结合时事,常有新见,分析问题层层深入;抒情,真情投入,令人感动。可以说,钟惺的散文,感情深沉,结构严谨,风格多样。
钟惺的散文感情深沉,不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塑造人物;不论是记述事件,还是议论说理,他总是投入真情实感,虽然语言文字偏于枯淡,但其中的情感是非常感人的,施闰章说:“其手近隘,其心独狠,要是着意读书人,可谓之偏枯,不得目为肤浅。其于师友骨肉存亡之间,深情苦语,令人酸鼻,未可以一冷字抹煞。”[1]44-45
钟惺个性严冷,《明史》记载他“羸不胜衣,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2]7399,友人说他“性深静如一泓定水”[3]958。这种个性,使得他在游览的时候,特别关注那些奇崛怪异的景色,如《修觉山记》中描写“削壁千仞,竹树榱桷,出没晴岚雪浪外”[4]326的奇峭景色;《游浮渡山记》描写浮渡山的金谷岩、抱龙峰“高寒覆人”,龙湫洞“其上石罅宛转漏天”,海岛岩“壁高百仞,石浪如海”[4]329-331。再如《中岩记》对于出罗汉洞之后的三四里道路不做任何描写,一笔带过,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唤鱼潭附近一段奇异幽僻的景色:“大抵唤鱼潭以往,行皆并壑,石壁夹之若岸,壑若溪,藤萝亏蔽壑中若荇藻,老树如槎,根若石,猿鸟往来若游鱼,特无水耳。诸峯暎带,时让时争,时违时应,时拒时迎。裒益避就,准形匠心,横竖参错,各有妙理,不可思议。”[4]325这段文字描写中岩唤鱼潭附近沟壑纵横的景色,因为地处荒僻,所以藤萝密布,参差交错,加上猿、鸟往来,更显得空山寂静,沟壑冷峭。钟惺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笔法细腻,真实而细致地描摹了风景特点,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体会到钟惺行至此地的惊异之叹。钟惺仔细描写这一段道路的景色,一方面是景色本身具有特点,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推崇“虚怀独往”的关照方式,因而着意表现这种幽僻怪异的景色。钟惺写景笔法细腻而冷峭,语言洗练而明确,景物奇峭而幽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钟惺写人记事的时候,善于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常常令人有真实的体会。好友官应震的父亲官惟德科举之路不顺利,钟惺在《官古愚先生传》中进行了描写:“母王孺人,梦麟入怀而生,因以字之。生慧笃,姿神端远。稍长,厉志绝人,为文有气,里师避之。然益攻苦,夏簟于松下,冬则瓮寘絮加足焉。曰:‘以吾从众,读书进取,何必是。但吾以自炼,使其骨可用。’年二十九,始补诸生。丙子、己卯试,两见格。然直指读其文而赏之,悲其遇。后屡试皆高等,然卒不第,终自以为学不力。教授里中为养,出其门,辄为名士。举进士、孝廉及廪于庠者,分国中为官氏弟子矣。”[4]357官惟德的出生带有奇异的色彩,他生而聪慧,刻苦攻读,然而科举之路却非常艰难,二十九岁才补诸生,此后屡屡科举不利。钟惺自己也曾经困顿诸生十二年,特别能够体会官惟德的处境,因此“悲其遇”,一个“悲”字把作者和传主的经历联系起来,增加了深厚的感情色彩。官惟德屡试不第,后来成为教授,门下举进士、孝廉者众多。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只能通过科举之路实现经世治国之理想。然而大多数人的命运还是屡试不第的。钟惺为官惟德立传,其中也包含着对仕途不畅的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
钟惺在《贵州乡试录后序》提出以才能作为取士的标准,然而实际上很多有才能的人,并不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饱受生活的折磨,生活状态非常困苦。钟惺同情他们,大力提倡他们的创作和风格,例如钟惺在交游中常常举荐谭元春,称赞其诗歌创作,偶然发现了陈昂的创作,于是就为之立传,写了《白云先生传》,进行推广,其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体会。陆云龙把《白云先生传》和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中郎之传文长,伯敬之传白云,皆能不蔽人于没者也,使其生得之,当何如哉!传中亦多悲愤语不欲竟之象,摹其品,衡其诗,俱千秋定案。”[5]766钟惺在和友人的信件中也常常探讨寒士的这些问题,如《与徐惟德宪长》:“朱翁贫老,足迹半朱门,口不及事,亦有守人也。比见其冬月无絮,哀之甚。贫士不能为之地,而叩其家中穷苦状,有十百倍于衣无絮者。此一端犹非其所急,特口不肯言耳。尤以宿庇宇下,饮啄恩多,不忍以饥寒言辞频发诸口,以愁仁人之耳。某通家年少,稔翁欲闻此言此状,故代言之。口惠无实,借手任德,薄甚罪甚!”[4]460徐成位,字惟德,官至四川布政使,蔡复一为之作墓志铭。谭元春《徐中丞集序》中称赞其“宏才雅量,整仪高怀,为海内鸾凰者五十余年。”[3]604钟惺在给徐成位的信中主要谈论一位贫寒困苦的文人朱翁。朱翁“贫老”,“冬月无絮”,家中很是贫困,需要照顾和周全的人又很多,正所谓雪上加霜。钟惺谈论朱翁,为之哀愁,其中的同情怜悯令人感同身受。陆云龙评此文“尺幅中多少转折,热佻冷拨极是动人。”[5]322
钟惺在议论说理的时候,常常一针见血,直奔主题,感情色彩非常鲜明,例如《答韩晋之秀才》:“闽固多才,如足下清皎立俗,何可频得?学古之人,所得自不同。然古人所谓学以变化气质,气质二字,亦广亦微,恐非孤狷二字可了,此特可为足下言之耳。”[4]489这是钟惺晚年写给韩锡秀才的一封信。信中赞颂福建韩锡有“孤狷”的特点,以此表达学古的主张。钟惺把学古与人的精神气质进行联系,用“孤狷”联系古人和韩锡,直接明快地赞颂诗人,态度非常鲜明。钟惺另有诗歌《答韩晋之秀才诗并书》赞颂韩锡学古:“怜君冰铁骨,风雅又多情。古学烦相守,高怀从此生。穷长欣创获,孤不废浮名。斟酌清和理,相期德有成。”[4]144钟惺有不少史论篇章,论述时观点突出,态度鲜明,如《孔融》:“孔文举本名士,体气高妙,如琪花瑶草,虽不结实,自是风尘外物。而好谈经济,喜功名,竟无所成,只是一疏耳。疏之一字,是名士本色,而经世人殊用不着。然又耻不能经世,勉作经济事,尤是名士大病。未可以文举高妙,遂不责实,而概以经世许之。司马彪曰:‘文举在北海,自以溢才命世,又自许大志,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但能磔网张罗,其自理甚琉。’此言字字中文举病,只须一疏字耳。然其胆量意气在祸福之外,实其所长。”[4]428-429钟惺评价孔融体气高妙,有名士之风,实在没必要执着于经国、济世,结果只落得空疏无学之病。不过,钟惺还是赞赏孔融胆量超人,令人佩服。这段文字分析孔融的功过,直指问题所在,尖锐而深刻。
钟惺在表达方式上常常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语言朴实平易,娓娓道来,情感层层堆积,非常深沉。例如《家传》中的几个片段:
煦煦近人,惟恐伤之,然不喜见市侩及舆皂,曰:“吾恶其臭衣帽之气熏人。”所居近市,不甚亲衡量,恒率家人力耕自给,默自远于商贾之业。里有争者,闻且见必譬解之。一讼于官,则避不问。人亦不敢引为验。曰:“宁争不胜,何至以讼牒污长者姓名?”好洁成性,日浴无算,不以夏兴冬废,水声香影交于帘户。竟以多浴致痹。如厕所用净纸,必裁令方整。田畜疏记,必用纸完好者,护以青壳,牙光可鉴,朱丝界之,而后加书。人笑其迂而劳,然性之所安,不能易也。客来过者,窥牕见其衣履微垢,辄走入内,摇手命童子辞以他出。所过人家,座有尘,默然引去。喜为医,人有病,虽粪秽中,请必往,亲为进匕,全活者甚多。年六十,病痹,洁如故。[4]375
陈宜人慈悯过人。虽以惺为后,然诸弟妹自一岁以后,若不知有母,衣履幋帨,蔬果饼饵之类,倚以为储,求取无疵。弟愫早夭,有子昭夏,生才四月。妇王年二十余,自矢靡他。宜人哀其志,每夜必引惺妇黄坐其室,寒灯静茗,以他语间其哀,夜分乃别。[4]376
弟素强,善饭多力。年十五岁,邻家失火,两臂各系水一桶,沿缘登梯,梯长二丈余,上下如猿鸟。尝与予及友人章章甫见村家有强弩,予两人共彀之不能满,弟时已病,用一指相引,弦随指往,如牵弱丝。自矢不为诸生,义不肯衣冠。婚之夕,父母强冠之,不可,竟以总角成礼。[4]382
钟惺的《家传》记述家族中的逝者,是钟惺至情之文的代表。上面三段文字是关于钟惺的嗣父钟一理、嗣母陈宜人、仲弟钟愫三人的记述。钟惺的嗣父钟一理和蔼可亲,好洁成性,喜好治病;嗣母陈氏慈悲善良,照顾家人,排忧解难;仲弟钟愫力大无穷,好学又倔犟,个性鲜明。钟惺用平易朴素的语言叙述亲人的点点滴滴,没有波澜起伏的叙述,也没有夸张丰富的语言,然而却通过日常的话语叙述让我们看到了钟惺所敬爱的亲人们,也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失去亲人的痛苦。谭元春读后作诗感慨:“亦觉君家传,宜君此际成。文章攒后死,花果结前生。天在渊中写,声从影外惊。桑林霜雨内,相念至残更。”[3]234-235
钟惺有时候会使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连连呼告,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直接宣泄出来,给予读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告亡儿肆夏文》:
自八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儿肆夏盖亡十四日矣。口念儿名,心忆儿事儿言,目想儿形,耳存儿声。儿纸墨未干,衣汗未燥,席温未寒,履迹未灭。谓儿在后园书房也,谓儿往新宅看大父母也,谓儿行游街市未归也,谓儿远出郡邑应有司试也,怳然不省儿亡。时时闻儿母哭声于帷,闻裁楮招魂为儿作冥蔫,出循厅事,有七尺之棺在庑,有素幄食器在几,有“亡儿樊倩秀才之灵”八字在灵床上,乃始疑儿亡也,儿真亡也哉!于是不得不以儿为亡者而呼之,而招之。呼其乳名曰“首哥,首哥!”呼其名曰:“肆夏,肆夏!”呼其字曰:“樊倩,樊倩!”汝真吾儿乎,非吾儿乎?儿死有灵乎,无灵乎?死而去乎,未去乎?去而复来乎,不复来乎?来有验乎,无验乎?[4]552
钟惺的长子钟肆夏病亡后,钟惺非常悲痛,为他写了祭文,上面这段文字出自祭文的开篇。儿子已经去世十四天了,可是钟惺还是不肯相信,直到看到棺材和灵牌,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文中运用反复、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钟惺当时的无法承受的丧子之痛,令人震撼。《明文霱》评价此文“死冀其复生,生冀其复子,慈情痴想,有痛无声”[6],深刻表达了钟惺的情感。
钟惺的散文线索清晰而多样,讲究首尾完整连贯,具有结构严谨的特点。
钟惺散文的线索有多种,例如他的游记《浣花溪记》《中岩记》等均以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移步换景,进行描写,起于游览,终于游览,文章内容充实连贯。《告亡儿肆夏文》则以痛失爱子的情绪为线索,回忆父子相处的时光,表达悲痛的心情。多样化的线索使得钟惺的散文摇曳多姿,形态多样。
钟惺的散文,讲究首尾照应,叙述严密有序,一一道来,有一气呵成的严整之感,例如《家传》。此文一万二千多字,是钟惺散文中篇幅最长的,然而读来却非常明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内容上的前后照应。《家传》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记述了钟惺的祖父、嗣父母、生父母、多位弟弟以及儿子的生平和重要事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失去亲人的哀伤,感情隐忍而冷静,笔法直白而朴素,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前后照应,强调了写作此文的原因,由此形成严整有序的感受。先看文章的开头:
不孝惺生不及见大父,甫出母腹,即养于伯父一府君裕斋公、伯母陈宜人,即惺今所为之后者也。府君之生也,先于本生父二府君鲁菴公二十岁,及见曾大父。即陈宜人犹及事曾大母。以故大父以上,凡先世教家孝谨及治生艰难事,府君一一目见而口诵之。惺生数岁,府君抱着膝上,舐其吻,谈大父时事,惺俯而听之。语次相视,笑泣在面。至嗣父及母陈宜人、本生父及母冯宜人事,则惺之生较诸弟差长,闻见最早最真。惺自念老矣,生、嗣父母,三十年中俱没;有弟四人,先后亡其三。亦曾执笔为他人作志传,而祖父遗行,确然不愧古人者无述焉,此罪人也。自闽归,居生父忧。凡事属大父以上,取诸嗣父所口授者;生、嗣父母事,则惺自以所闻见笔之于书。虽不必传,亦不敢不述。要以言其所有,不言其所无;言其所知,不言其所不知。非惟不敢诬祖父,亦不敢欺子孙。下及亡弟愫、恮、悌、亡男肆夏者,则先予死者也,非后死者莫为之述也。且传何以名《家传》也?家者,无不及之义也。[4]366-367
这段文字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文章所要叙述的人物及其与作者的关系;二是强调文章内容均从传主本人所述和作者亲眼所见而来,由此说明本文的真实性;三是说明作传的初衷在于自己的责任;四是解释《家传》篇名的来历。通过这样一番介绍,读者了解了钟惺作传的原因,对钟惺的家庭基本情况也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此外,文章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作者亲人所述,文章的内容必然是真实可信,这就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再看《家传》的结尾:
钟惺曰:近李梦阳盖有谱传,次先世事及其弟梦章。惺颇采其意。书成览之,皆为鬼录,不觉凄然。《记》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惺生而存者也,欲自列其生平附于下方,如生共祖父坐语。自省实无可述,姑存其意,以俟后死者。[4]389-390
这段结束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说明《家传》是仿照李梦阳谱传的做法,写作顺序和内容也有所参照;二是再次说明文章中所记述的亲人都已经去世,作者非常悲痛。这些内容让读者对《家传》的写作来源有了认识,加深了印象,回应了首段的写作初衷,同时也与首段中所提到的人物结局相联系,再加上钟惺饱含深情的叙述,使得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贯穿,浑然一体。
《夏梅说》是钟惺散文的名篇,其结构布局之严谨也是非常出色的。钟惺本人是非常喜欢梅花的,有多首诗歌进行吟咏,如《蔡敬夫仲冬书至云辰州十月已见梅花寄诗三首予未之答及兹再遣书使已是献岁三日此地梅放未匝辄书所见以报前诗》《灵谷看梅》《见姬人临妆看镜中腊梅花》《灵谷寺看梅(正月二十八日,同王永启、林茂之)》《看梅送何玉长入楚》《雨后灵谷看梅花(同康虞、漫翁、子丘、茂之、袁公寥,在二月初八日)》《瓶中梅影映壁上画梅影(和葛震甫作)》《丘长孺宅看暖室梅花(同马时良、仲良、商孟和)》《正月二十四日始见人家瓶中粉红梅》《二月三日重过灵谷看梅(王观宗招,同方孟旋诸子)》《二月初五日重看灵谷梅花》《吉祥寺有梅一株次日往看(同焦弱侯、黄贞父)》《姬人刳朱橘作灯悬腊梅花下咏以新句》《开残梅花》,等等。这些诗歌吟咏梅花,有开放的,有瓶中的;有室外的,有室内的;有刚开放的,有残败的。其中大多数是钟惺在灵谷与友人所见的梅花。
《夏梅说》以梅为论说对象,实为夏天不开花的梅,作者之意在于批评当时那种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夏梅说》的开篇就很精彩,文章以大家熟悉的“梅之冷”入手,通过对比过渡到“梅之热”,并描述冬季梅花开放,人们争相吟赏的现象,接着再通过对比回到夏天花儿凋落、叶干相随的冷落景象。从“梅之冷”开篇,引出“梅之热”,再回到“梅之冷”,完成了一个段落内的前后呼应,很好地开启话题,为下文铺垫。文章的第二部分,分为三个小层次。一是陈述现象:“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4]585,以此来为下文咏“梅之冷”的例子进行铺垫。人们常常会吟咏盛开的梅花,在寒冷的天气里赏梅而乐此不疲,有谁能够避开“梅之热”呢。过了冬天,冰雪消融,梅花残败,也就没人吟咏了,这就到了“梅之冷”的时候。能够真正书写“梅之冷”的,既不易,也非常少见。二是以张谓的《官舍早梅》诗为例说明吟咏“梅之冷”的不易。张谓此诗吟咏的是梅花“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是花儿败落的时候,这种情况在咏梅中已经是非常少见了。三是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文章提出董应举的《夏梅》诗,是“梅之冷”的吟咏,以此来表现其珍贵。正是因为咏“梅之冷”少见而不易,钟惺才写诗唱和:“花叶不相见,代为终岁荣。谁能将素质,还以敌朱明。坐卧已无暑,色香如尚清。始知幽艳物,不独雪霜情。”[4]120吟咏夏梅,避开了“梅之热”,恐怕这才是真正的热爱梅花吧。结尾部分,文章通过现实进行总结:“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4]585有些人吟咏冬天的梅花,自以为是品行高洁,孤芳自赏,实际上是赴“梅之热”,庸俗不堪,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趋炎附势罢了。全文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从“梅之冷”谈起,落点在对“梅之热”的批评,中间又举出实例,有理有据,结构完整而充实。
施闰章这样评价钟惺的散文:“大抵伯敬集之如橘皮橄榄汤,在醉饱后,洗涤肠胃最善,饥时却用不得。”[1]45“橘皮橄榄”之喻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钟惺散文的多样性。从钟惺的散文创作来看,其风格是富于变化的。有读者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会:“每阅一类毕,未尝不洒然喜其文之精美,而怅其篇之輙尽。如小儿食少石蜜,适口而更冀其多有也。”[7]此文称赞《隐秀轩集》各体兼备,富有创新,令人读来如小儿食蜜一般。
钟惺散文风格多样。有的散文深沉真挚,如《纪梦》,钟惺记述在四川出使宿叶县,两次梦到白云先生陈昂来拜访,两人谈论诗歌和友人,语言平易质朴,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表现出对陈昂的怀念。文章风格真挚深沉,令人感动。《仲弟妇王氏五十序》是为仲弟钟愫之妻王氏五十岁而作。钟愫妻子王氏出生于京山望族,丈夫死的时候,年仅二十三岁,儿子才只有四个月大。二十多年来,王氏凭着坚韧的毅力照顾家人和子孙。钟惺记述弟妇的生平,展现其令人尊敬的品质,文中所选取的事例大多是生活琐事,娓娓道来,感情深沉。陆云龙评此文“陡起高论”“贞臣贞妇,并立千古”[5]308。有的散文感情饱满强烈,如《告雷何思先生文》《堂祭本生父奉政二府君文》《堂祭嗣母陈宜人文》《堂祭亡弟叔静文》《告亡儿肆夏文》等。这些祭文是写给老师雷思霈,以及嗣父母、生父、弟弟、儿子等亲人的,钟惺在文章中,感情如火山爆发,激烈而饱满,把失去老师、亲人的痛苦极为强烈地表现出来。
钟惺散文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那些风格清新幽静,寓意深刻的文章,如《浣花溪记》。[4]328-329此文是钟惺散文的名篇,文章描写浣花溪杳远清雅的景色,表达对杜甫的崇仰,以及对世人附庸风雅的批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成都浣花溪边,后来修建草堂居住四年,即后来的杜甫草堂。万历三十九年(1611),钟惺奉使四川,于十月十七日独自前往游览浣花溪,并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以游踪为顺序,描写了浣花溪的风景。出城远观,浣花溪委婉曲折,萦洄缭绕,溪水碧绿清澈,钟惺用了八个“如”字进行比喻,“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沈瓜”,层层渲染,描写浣花溪全景之清新幽静。过了青羊宫,浣花溪时隐时现,周围竹柏苍翠,人家错落有致。这里用“竹柏”和“人家”来描写,使幽静的浣花溪点染上一些盎然的生机。尤其是“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一句,把溪水蜿蜒曲折的状态描写出来。再往前走,是缘江路、武侯祠、百花潭,以及杜工部祠。这部分所描写的地点较多,以“桥”贯穿,非常紧致:“桥尽”是缘江路、武侯祠,“过桥”是百花潭,“度桥”为杜工部祠。语言明快清新,游兴盎然。接着,钟惺进行评议,认为杜甫的两处居所各有不同,“浣花清远,东屯险奥”;称赞杜甫和严武交谊深厚,正如孔子和司城贞子一样。文末点明游览时间,特别说明是一人前往,批评“使客游者”“冠盖稠浊,磬折喧溢”之无趣。文章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以短句为主,夹杂长句,错落有致;把景、情、理结合起来,描写景色,表达观点,抒发情怀,风格幽静,意蕴深刻。陆云龙评价此文“声色清冷幽悄”[5]310。
钟惺还有不少小品文,常常表现出灵动隽永的特点,很有特色,《与陈眉公》就是一篇绝妙小品:
相见甚有奇缘,似恨其晚。然使前十年相见,恐识力各有未坚透处,心目不能如是之相发也。朋友相见,极是难事。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有益矣,岂犹恨其晚哉![4]475-476
这是写给陈继儒的一封信。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明史》记载:“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2]763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少为高才生,与董玄宰、王辰玉齐名。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弃之,与徐生益孙,结隐于小昆山。仲醇为人,重然诺,饶智略,精心深衷,妙得老子阴符之学。”[8]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陈继儒至南京拜访钟惺,二人订交。钟惺有《访陈眉公于舟因共集俞园》:“相逢各不愧闻声,一揖舟中见一生。名士去来关耳目,高人语默远机情。禽鱼于我心无隔,笔墨窥君道甚平。自是出山时最少,闲游未免致将迎。”[4]164分别后又有书信来往。
信中“相见甚有奇缘,似恨其晚”句写相见恨晚。“然使前十年相见,恐识力各有未坚透处,心目不能如是之相发也”句写早见恐怕条件不成熟,不能促成更好的情谊。“朋友相见,极是难事”句写相见不易。“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句认为相见应该有益,如果无益则不如不见。“有益矣,岂犹恨其晚哉”句抒发感叹,正是因为与陈继儒的相见是有益的,更加有相见恨晚的遗憾,从而与首句呼应。相见不易,且相见有益,这样的相见又这样晚,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全文共五句话,抒写相见恨晚之感,句句围绕“见”字而来,处处有“恨”字身影。全文灵动隽永,活泼有味。
《题酒则后四条》是四篇趣味盎然的小品文:
一之神:觥船腾错,杂沓嚣喧。神一乱,使减欢情;加以矜庄,更离真境。善饮酒者,澹然与平时无异,其神闲也。曹孟德临战,如罔欲战;淝水之役,安石以围棋赌墅对之,饮中何可无此神宇?
二之气:禽之制在气,故能以小伏大。酒场中若无雄入九军之气,即百船一石,喉间不无茹吐之苦。余尝持巨觥,向座客搏战,一时酒人色夺。而平日傲杯诉爵之人,亦顿自鼓舞思奋。酒场有此,差亦可廉顽立懦。
三之趣:沉湎委顿,不为不苦;而昏梦号呶,亦复安知此中之乐?无饮中之苦而有其乐,惟妙于醒者知之。至于出没有无半酣者,尤得其妙。太白云:“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此为徒醒者言耳。妙于醒者反是。
四之节:“惟酒无量,不及乱。”从心所欲,从容中道,圣之时乎?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居然孔氏家法。直以自然,故能妙中。[4]567-568
觥筹交错之中,善饮者神闲气定,即使大敌当前,也悠然自得。喝酒要讲究气势,大杯满饮,则所向披靡。酒多必醉,贪杯必然苦乐纠缠,但可得醉酒之趣。“惟酒无量”,随心从容,得自然之妙。文人雅士相聚,总是少不了酒。钟惺的生活也如此。钟惺本人并不好酒,写酒的诗歌不多,只是偶有涉及,如《腊月十五夜携酒资约茂之过集彭举斋中》《舟次喜康虞先寄载酒酰诸口物到戏为六韵》,然而在《题酒则后四条》中,钟惺大谈“酒”之“神”“气”“趣”“节”,联系古人、历史,结合自己饮酒的经历,写出酒的风韵。四则短章富含才华,语言精当,写出晚明时期文人生活的状态,颇具情趣,又有风雅,是非常精致的小品文。
钟惺的小品文在晚明时期影响较大,陆云龙编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其中选钟惺小品文二十一篇汇集成《钟伯敬先生小品》,在序言中称赞钟惺的小品文创作:“至其为文,类曰:宁选而后作,无作而后选。则其锤炼、刳剔、推敲,皆备良工之苦心者。故其苦于锻局,若九嶷、三湘之潆洄曲折,妙有天造地设之奇;苦于运笔,若湘水、巫云之飘忽飞流,极有轻扬灵活之致;苦于修词,若乌林、梦泽之烟萦风织,曲具菁葱纹縠之观。宁简无繁,宁新无袭,宁厚无佻,宁灵无痴。工苦之后,还于自然。故出为品题,则真品题;出为经济,则真经济:巧与法,并无如先生。”[5]293这里高度评价了钟惺的小品文创作。
钟惺的诗文风格独特,“法不用公安”[5]146,在晚明时期独树一帜,影响很大,许豸仰慕钟惺,认为他的诗文创作没有模拟的习气,自成一家:“先生诗不摹晋、唐,亦不摹汉、魏;文不摹唐、宋,亦不摹两汉;传不摹班、马,记不摹河东,铭赞书牍不摹昌黎、玉局,以为云雷风雨,亦复闲庭宴然;以为千条万绪,亦复与海朝宗,以为羽化飞仙,亦复人间遗舃。时而隔月经年不轻落笔,时而杯酒枕席咄嗟立成。廓庙山水,皆成高妙;嘻笑唾涕,无不神奇。昔人称永叔非孟子、韩愈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余谓先生卓然自成一家,亦钟子之文也。”[9]钟惺的诗文风格也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创作,如女诗人王微曾与钟惺有交往,诗风受到了影响:“修微诗结体清遥,如珠泪玉烟,无复近情凡采,早年与钟、谭游,颇染其调,灭彼凿痕,登其雅构,直令季兰俊妪,掩袂而泣。”[10]一些经典小说也借助钟惺的名声加以宣传,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