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西
(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政府大力推动文化活动建设,从而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足够的发展空间。[1]武陵山区隆回“花瑶”民歌虽然没有文字载体,但是其音乐品种和题材数量众多,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大力挖掘其中的积极价值,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的发展。[2]因此,对武陵山区隆回“花瑶”民歌活态传承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花瑶”属于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湖南隆回区域,虽然其居于崇山峻岭中,交通受限,通讯不畅,生活环境较为封闭,但是却造就了其古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3]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收录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于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4]据说“花瑶”人生来就是唱歌跳舞的能手,即使在繁重农活中,“花瑶”人也免不了吼几嗓子,唱山歌是“花瑶”人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这些民歌不仅反映了“花瑶”人的真实生活情景,而且很好地丰富了“花瑶”人的精神世界,使其真正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花瑶”音乐具有种类多样和题材广泛的特点,在种类上有唱讪、拦门歌、呜哇山歌、古歌等,而在题材上有描写农时、爱情、嫁娶等。呜哇山歌是“花瑶”民歌中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原始的劳动号子,其具有旋律悠长和声调高昂的特点,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为“呜”和“哇”的语气词在歌词中大量出现而得此名。[5]不过,这两个语气词演唱难度大,音调很高,这与“花瑶”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花瑶”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放声高歌有利于他们驱除野兽,并利于人们之间的联系。
由于“花瑶”人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其民歌极具民族特点,这就使得“花瑶”民歌在旋律、歌词和演唱上极具个性。[6]
1.音乐特点。“花瑶”民歌是在“花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即兴编唱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鲜明的艺术特征。[7]在旋律曲调上,曲种多样,有咚咚调、呜哇山歌、麻溜溜调等,曲种不同,旋律也有差别。在调式上主要有徽调式、宫调式和羽调式三种。“花瑶”的音乐形态具有旋律平稳、声调高昂、节奏自由等特点,且“花瑶”人喜欢在唱末延长音,以抒发自身情感,巧妙地表达了“花瑶”人热情、爽快、质朴的性格特征。虽然“花瑶”民歌乐段结构简单,但在善于变化的乐曲内部结构的作用下,歌曲整体流畅,极具听觉享受。
2.歌词特点。“花瑶”民歌源于“花瑶”人的日常生活,且多为“花瑶”人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8]因此,在歌词体现上十分直白、易懂。按照其内容和体裁,可大致分成六类:劳动歌、情歌、叙事歌、仪式歌、劝勉歌和斗争歌。“花瑶”民歌在歌词韵脚上也极具个性,在情歌中,第一句和第二句都会互押脚韵,如“十杯美酒甜又甜”的“甜”与下一句“李旦凤娇配良缘”中的“缘”互押。“花瑶”民歌歌词和韵律相互依存,准确表达了“花瑶”人的情真意切。
3.演唱特点。“花瑶”民歌的演唱特点与其音乐形态相契,在演唱上具有声音高亢、音调高、多延长音和下滑音的特点。如最具地方特色的呜哇山歌,就需要极大的演唱能力。呜哇山歌曲调清晰,且每一句唱末都用“呜哇”的不同组合形式来承接下句,因此,呜哇音就成为最高音的甩腔,充满了穿透力。而其难度大还体现在高音的持续性上,即每一次高音都需要有长达10秒以上的音长,同时在一首歌曲中高音会反复出现。在“花瑶”民歌演唱中,还充满了颤音、吟唱、呐喊等演唱方法。另外,“花瑶”民歌在演唱中也同样充满了变化,真假声的转换、润腔等的使用使其听上去极富变化,从而极大地展现了“花瑶”人的真情实感和自然纯朴,极富欣赏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花瑶”民歌,其具有活态性的显著特征,会随着传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又因为其活态性,需要以人为载体,即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和行为阐述来实现其传播。传承者出现的任何思想活动都会对“花瑶”民歌的传承造成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从而对“花瑶”民歌形成趋成性的变化。再加上“花瑶”民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其是在一次次的可见或不可见的变化中实现传承的。这些都增加了其传承难度。目前在对“花瑶”民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上,多是采用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有效保护。虽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像“花瑶”民歌等非物质文化得以通过影像向全国人民进行传递,有效地扩大了其受众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花瑶”民歌产生于田头山间,其创作背景也来自山间田地,脱离了其创作背景,就不能实现音乐的活力再造,对其长远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相对于流行歌曲来说,“花瑶”民歌不具有传唱度,其对大众的长期影响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因此,武陵山区隆回“花瑶”民歌严峻的活态传承现状不容忽视。
在习唱“花瑶”民歌上,越来越多的本地人不会唱“花瑶”民歌,特别是本地年轻一代,且在对民歌的喜爱上,也逐渐呈现出颓势,年轻一代更喜欢流行音乐,且缺乏对民歌的了解和认识。在本地民歌教育上,大部分人是通过家里长辈获取对“花瑶”民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演唱的悉知,从而使年轻一代对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正向的了解,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也就无法做到有效推广。在本地民歌文化氛围上,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原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一段时间真空,年轻一代又更加喜欢追随新奇事物,且在学校教育中并未有相关知识的涉及,从而对于“花瑶”民歌又缺乏一定了解,并且最多其只存在学生的概念中,知道本地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实际行动对其作出保护,使得本地民歌文化氛围严重不足,民歌文化得不到充分发展。可见,在“花瑶”民歌的本地活态传承上,随着老一辈的活力不再,年轻一代又缺乏一定的了解基础,且对“花瑶”民歌缺乏浓厚的兴趣,由此对“花瑶”民歌活态传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更有利的举措,才能实现对“花瑶”民歌活态传承。
要做好武陵山区隆回“花瑶”民歌的活态传承,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传承人的主体作用以及各级院校的堡垒作用,为“花瑶”民歌全方位的活态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实现对其有效传承。
1.突出当地政府在“花瑶”民歌活态传承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当地政府要在对当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旅游资源。“花瑶”人的生活环境十分贴切大自然,自然景观壮丽秀美,同时“花瑶”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服饰文化、婚俗文化等,极具人文价值,而大力开发当地旅游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花瑶”文化的高效传承。其次,大力做好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依据“花瑶”人独特的民风民俗,大力扶持相关传统节日的举办,例如大力开展讨念拜等的节日活动。并且在“花瑶”民歌的传承上,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牵头人,积极创办比赛、表演等活动,并建立专业的表演团队,积极与电视台等合作,从官方上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当地政府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积极创建“花瑶”民歌的保护措施并匹配相关保护人员,加大资金投入,从管理和经济上予以充分支持。
2.加强传承人在“花瑶”民歌活态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花瑶”民歌作为一种稀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花瑶”人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晶。而在对“花瑶”民歌进行保护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重要作用。“花瑶”人是“花瑶”民歌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首先需要大力提升“花瑶”人自身的传承意识。通过专项扶持津贴和优秀传承人称号等形式对其进行大力的扶持,不断树立其自豪感和自觉传播意识,并形成自身责任与义务,积极做好相关传承工作。其次则是加强对“花瑶”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通过专业性的培养,以扶持更多有能力的人,并鼓励老一辈传承人收关门弟子,以实现技艺的有效传承。
3.提升各级院校在“花瑶”民歌活态传承中的堡垒作用。一是在中小学开展民歌文化普及教育,这需要中小学校积极引入“花瑶”民歌相关知识,并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和演唱技能分析,学校可以与传承人寻求合作,请传承人来学校为学生现场表演,并邀请其对“花瑶”民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亲身感受“花瑶”民歌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熟悉感。二是在高等艺术院校开展专业“花瑶”民歌培养教育。高等艺术院校首先需要聘请专业老师,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的演唱技能,举办各种表演、比赛等活动,并向全省、全国的文化活动大力输送人才,将“花瑶”民歌在校园内外进行有效传播,例如向央视的青歌赛输送“花瑶”民歌歌手,使其得到更广大的舞台锻炼,同时也可促进“花瑶”民歌的传播。在学院招生中,需要进行大力宣传,积极走到“花瑶”人的生活群中,从“花瑶”人中挖掘具有背景的优秀传承人。
综上,为了使“花瑶”民歌得到有效的传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民歌文化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断提升本地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传承中,以推动其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