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召春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并且逐渐上升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各类工作来缓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其中,高校本身也开展学生就业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1]当前,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教育改革逐渐开始深入推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针对现阶段高校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供给侧视角下分析如何做好高校就业教育改革,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也离不开对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权衡。就当前国内的经济关系发展形式来看,对于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做得远远不够,国内的经济形势在近年来逐渐开始表现为需求侧逐渐饱和,而在供给上出现乏力,甚至有需求无供给的现象,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在传统的就业活动中,高校往往会依据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来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就业。但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基于需求侧的人才培养计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市场的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会达到饱和。
因此,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教育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逐渐开始重视基于供给侧的有效改革,提高供给侧的效率与质量,对社会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给力量。所谓的基于供给侧的有效改革主要是指结合供给方面的要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做好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配置,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通过基于供给侧的就业教育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好的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3]
高校在供给侧方面的教学改革存在着缺陷。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对于需求侧方面的教学改革依旧较为火热,对于资源为导向性来进行大学建设及学生培养的方式依旧比较推崇,缺乏合理性。大部分高校过分追求规模,对各个专业的学科设置宽泛,但是校内的师资队伍与相关的教学设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在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达不到市场需求水平或者与市场需求方向偏离。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投入力度不够,高校每年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扩大规模上,忽略了教学质量保证。就业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仅仅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并未做到延伸拓展培养,而且在培养手段上大多延续的是传统的手段与方法,缺乏创新改造。在新的时代背景与潮流下,高校未意识到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未做到细致入微,导致学生得不到专业的就业知识指导,在面对就业时缺乏一定的认识与技巧,影响学生正常就业。[4]
在做好高校供给侧视角下的就业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首先需要做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项目支持,例如,可以设置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基金,对于校园内的就业与创业行为予以资助。同时,可以举办相关的就业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政策方面要给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放宽相关的要求与约束,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减轻创业负担。针对于当前的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政府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要逐步完善,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合理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相关的就业创业培训中心,能够给学生实时提供相关的就业创业信息,同时也能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热情。[5-6]
同时,政府也要认识到学生就业实践的重要性,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就业,积攒经验。政府在政策上应当鼓励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更多的走出去,体验就业的真实情况,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训,提高对于就业创业的理解,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7](P404-410)政府还需要提高投入,为其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条件,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予以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例如,大学生找工作时提供补贴、要求企业对于就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等。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进行正确引导,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优势。
1.建立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依旧延续着传统的需求侧角度,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而要想做好当前供给侧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改革,应当做好教育模式的转变。首先,高校要意识到当前社会背景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要做到深入研究,不仅要依靠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定,更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次,高校要做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高校要积极改善课程结构,注重专业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开设具有意义的课程,在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其他专业能力,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注重大学生思维、交际、创新等多方面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就业教育知识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并且辅以相关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对专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有效理解,丰富学生的就业经验。
高校要定期邀请就业创业相关的专业人士举办座谈会,讲解就业与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各类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大学生竞争、合作、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思维。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到企业任职学习,将企业管理经验和运作流程中的经验带回课堂。同时,高校要尽量聘请拥有就业创业经验的教师或者企业人员到校任职,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意义、真实有效的就业创业知识指导。[8-9]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首先,针对高校的就业教育形式应当进行转变完善,将就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进行分离,对两种不同的教育课程来说,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就业课程上,着重普及本专业需要注重的专业知识重点、人际交往技巧、如何做好就业中的细节工作等知识;在创业课程上着重讲如何做好创新、做好企业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专门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更好把握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步,同时,鼓励学生讲出来和大胆提问,通过在课堂上或在实践中真实地提出疑问,参与问题解决,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许多国家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例如,日本高校在课堂上非常注重探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对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重新获取实际操作的经验,并及时进行总结。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普遍认知停留在就业困难、创业风险大这一层面,通常对就业与创业具有畏惧心理,不敢轻易尝试。因此,打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积极性至关重要,同时对学生的培养结果也有着直接影响。当前社会应当注重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参与积极性。社会各界应该参与到宣传就业创业氛围中来,帮助大学生理解就业与创业,提高就业创业意识,积极完善就业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对就业创业问题存在许多的疑问与不解。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的革新观念,做好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同时,这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