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慧
(长沙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杨建宏教授长期从事宋史研究,犹爱古典文学,长于近体诗创作。杨潇沂博士是中国古典文学出身,后转向经学哲学。他们对湖湘本土文化的推介和研究不遗余力,两人密切合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白莲集〉注释与解读》。此书不久前获得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资助,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湖湘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方国文化、楚文化、古代湖湘文化形成、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湖湘文化转型阶段。纵观湖湘文化早期发展过程,外来“贬谪文化”是主体,湖湘地域本土文化是受体载体。举凡屈原、贾谊、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成为湖湘文化形成前绕不开的外来名人。学界一般公认,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湖南位于长江以南,地属蛮荒,经济文化落后,至南宋时代完成古代中国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之后,湖南经济文化才得以发展。以湖湘学派的形成为标志,古代湖湘文化得以初步形成。正是在这种历史叙事背景之下,唐代以前,湖南本土文化相对落后,文化名人更是寥若星辰、稀少可怜。然而,晚唐五代时期湖南本土诞生了一位文化明星,他就是湖南宁乡诗僧齐己(俗名胡德生),其《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不幸的是,由于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僧人身份,我们对他的作品集《白莲集》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民性了解不多,对于他本人和其作品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对于他在湖湘文化本土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待重新评估。建宏教授和潇沂博士合著的《〈白莲集〉注释与解读》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注释解读,全方位,无死角。两位作者在注释部分参阅了上世纪以来各种研究齐己的论著,科学地吸纳了前人的成果,对《白莲集》进行了全面注释,举凡诗中涉及的人物、制度、宗教、典章、地名、风物、历史与典故,作者无一遗漏,均予注释,为初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白莲集》科学规范的蓝本。一般而言,对古人文字作品作出注释就算完成了主要工作,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满足。作者认为,诗是主观审美的结果,如果只作文字上的注释,不作个性化解读,读者依然难懂,所以两位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解方式。因此,站在读者立场,站在推介湖湘文化深入基层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应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与特色。
第二,考证钩玄,讲科学,求谨严。齐己好游历,喜结交,今之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名山大川无不参访,举凡官僚、文士、僧人、道士、举子、贫民百姓,无不结交,诗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应让读者有所了解。齐己所处的晚唐五代社会动荡,制度变化无常,诗中涉及晚唐五代的文物典制等,需要科学的考订。齐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受佛家禅宗沩仰宗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与道教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中涉及的宗教信仰抒发、仪轨的描写,需要科学合理的诠释。齐己作诗喜好用典,对这些典故需要作出准确的理解。对于上述内容,作者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从繁杂的史料中考证钩玄,力求科学合理。以人物考证为例:《白莲集》卷七《韶阳微公》有“祖师门接园林路,丞相家同井邑居”之句,有专家考证称丞相家谓马希振家。本书作者考订“丞相家”为唐代丞相张九龄家。[1](P300)再如《白莲集》卷九《送错公、栖公南游》,有专家考证称栖公即僧栖隐,俗姓徐,字巨征。本书作者考证栖公非为“栖隐”,而为齐己的另一诗友“栖檐”。[1](P396)此类例证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一一举证。以文物制度为例:《白莲集》卷九《寄金陵幕中李郎中》:“久侍罇罍临铁瓮,又从旌节镇金陵。”有专家考证“铁瓮”为铁制的酒瓮。本书作者考证“铁瓮”是指铁瓮城,与对句的“金陵”地名相对应。本书指出,铁瓮城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为三国时孙权所筑。全句指的是李郎中曾在镇州北固山铁瓮城跟随长官做僚佐,又随同长官转迁至金陵任郎中。[1](P395)再如《白莲集》卷五《寄顾处士》:“蓝淀图花鸟,时人不惜钱。”有专家指淀为浅水湖泊。本书作者认为此诗是赞美画家顾处士的画而作,“蓝淀”其实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1](P226)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41《土俗类》三《物产》:“蓝淀,诸邑有之。闽县桐江上下尤多。故地有名青蓝或青布者,为盛出于此。”顾处士便是用这种深蓝色的有机颜料作花鸟画的,与浅水湖泊没有半丝瓜葛。以有关典故为例:《白莲集》卷八《送胤公归阙》有:“关令莫疑非马辩,道安还跨赤驴行。”前人释“关令”和“马辩”时认为,关令即十六国时期前秦王苻坚,马辩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马鸣。本书作者认为,“关令莫疑非马辩”典出“白马非马”之辩,语出《公孙龙子·白马论》。[1](P346)总之,根据齐诗的内容,考订相应的文物制度、人物、典故,不曲从,不阿附,力求合乎作品的原意,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分析作品,求匠心,探思想。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裁,无关书也。”意思是说诗与其他的文学体裁不同,它不以作者的学问为根本,关键是要有别出新裁的诗心。理解诗,关键就是要理解作者的诗歌匠心,即诗歌语言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艺术内涵之美。本书作者在解读齐己诗歌时特别注重分析齐诗的艺术匠心,如《白莲集》卷一《寄镜湖方干处士》:“贺监旧山川,空来近百年。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岛露深秋石,湖澄半夜天。云门几回去,题遍好林泉。”作者对本诗作出如下解读:起句以唐初诗人贺知章所居镜湖入诗,指出贺知章之后镜湖美好山川因为哲人已逝而空旷了近百年。下句转写“闻君”,切入主题方干。此联表明方干人品与诗作可以承继百年前的贺知章,诗于不动声色中高度肯定方干的诗品人品。颔联写方干的行为,其终日与古琴和瘦鹤为伴,坐着渔船优游镜湖。颈联写泛舟之景,借岛上的“深秋石”的干炼、特立和月夜下镜湖的澄澈清朗表明方干处士的特立独行的人格。尾联写方干往来云门山,题写林泉美景。全诗勾勒出一个独立自由、孤情自傲、不屈王侯的处士形象。诗借景抒情,情景合一,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1](P3)这样的解读比较好地探求出了诗作的艺术性。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此所谓志,即指思想、抱负、志向。诗言志,即是诗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抱负和志向立场,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诗歌的思想意义。分析和解读诗,不仅要解读出诗的艺术匠心,还要发掘出诗歌的思想内涵。本书作者在分析齐己的诗歌时,非常善于发掘齐诗的思想意义。以《寄镜湖方干处士》为例,本书作者认为,齐己本人即是一个不屈王侯的骨梗诗人,他自称:“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自题》)、“共轻天子诸侯贵,同爱吾师一法长”(《题东林十八贤真堂》)、“毕竟忘言是吾道,袈裟不称揖萧曹”(《楚寺寒夜作》)、“不是傲他名利世,吾师本在雪山巅”(《寄武陵贯微上人二首其二》)。所以,作者刻画方干的形象,实际是作者自身风格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解读,对于理解齐诗非常有帮助。
以上所析仅为本书个案,其实作者还特意从《白莲集》中发掘出齐己正面的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如作者从《白莲集》之《秋日钱塘作》《看金陵图》《宿沈彬进士书院》《读岘山碑》《送灵辩上人游五台》《江上望远山寄郑谷郎中》《夜次湘阴》等诗作中,发掘出作者批判战争、抒发和平统一情怀的思想。再如从《寓言》《轻薄行》《西山叟》《夏云曲》《浮云行》《苦热行》《送迁客》等诗中,发掘出齐己鞭挞暴政、歌颂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思想。又如作者从《古剑歌》《剑客》《读岘山碑》《送惠空北游》《过鹿门作》《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等诗中发掘出齐己对济世救民、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的赞美与称颂,展现出作者强烈的统一愿望。齐己的这些思想当然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介僧人,他关心社会命运、黎民生死、国家统一的情怀却是湖湘本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本书作者借解读齐己的作品之机,有意撮出齐己进步的思想,以此丰富湖湘文化的早期思想的研究,应是本书的又一个难能可贵的闪光亮点。
总之,杨建宏教授和杨潇沂博士合著的《〈白莲集〉注释与解读》一书,注释精当,准确全面,解读深刻,钩沉细致,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齐己本人及《白莲集》作品,提供了一个科学范本。同时,为湖湘文化早期作品的深入传播作了一个良好的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