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19 04:34冉汇真冉玲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法治

冉汇真 冉玲玲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在国家愈加重视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具有了新的使命。自2016年新编订的《道德与法治》代替了以往的旧教材,广大学者为应对新变化、新挑战,开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细化研究,特别是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笔者以彭水某中学为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要内容及特点

2016年新编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小学和初中的学期设置,共编订18册,其中小学有12册,初中有6册。初中的教材内容呈“点——线——面”形式,由个人展开,逐步连接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新教材共设置二十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排。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主讲学生个人成长,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热爱学习、珍惜友谊;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讲个人与集体,平衡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与个人情绪、集体生活、国家法律的关系;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涉及到了学生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八年级下册是新增教学内容,主讲法治知识,致力于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九年级上册立足于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九年级下册着眼于全球视野,让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新特点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教育主线的新颖性

新教材编订以前,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课名称为《思想品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主线围绕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随着法治中国的逐步推进,培养青少年法治素养开始受到重视,法治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掀开了教育的新篇章,因此2016年新编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新增设了法治教育板块,意味着教育主线由原来单一的道德教育转向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主线。此外,新教材在生命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编排方式的新颖性

一是新教材的编排注重了相对集中的主题教育。如,在新编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里就囊括了诚信、以礼待人、尊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八年级下册主讲的法治教育主题里就涉及到了我国宪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二是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呈现抛出问题——学生思考提出见解——教师总结提供方法指导——拓展训练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每一课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来引入教材学习,以具体案例来剖析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感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3.课程知识的生活实践性

新教材编写取材于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个体生命在发展过程中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发生的联系为依据,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因此,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它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并指导青少年更好的生活。比如,课程引入“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环节,就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透过日常生活去看本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政治教材的变化给政治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在探索的新阶段,教师们普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以彭水某中学为例,笔者通过听课、与教师学生交流探讨,总结出如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难度增大

1.课程知识“生活化”

旧教材理论性、系统性知识点比较多,过于讲究掌握知识的准确度,过于依赖书本而忽视了学生生活实际。新教材打破旧教材的局限更加注重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直接选材于学生生活,用学生可能经历的情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关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在教学中恰当的结合。

2.课程内容的“厚重化”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旧教材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导致广大教育者的教学片面强调死记硬背,过于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而新教材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致力于培养综合性人才,教材内容逐步开放灵活。其中,教材教学内容最大的变化有:一是更加注重生命教育主题。新教材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至原有的三倍;二是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凝结时代精神;三是增设法治教育内容,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更改为法治教育板块,但不追求法律知识的系统性,其内容涉及50余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以及司法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应有较为广博的相关知识。

(二)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

1.教师认识不到位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新特点来看,教师备课时重点只钻研教材的传统做法是不够的,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应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研究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笔者对彭水某中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研究教材形式化。首先,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业务学习时间较少,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开展教研活动的需要;其次,教研过程中缺乏不同的意见,存在附和、消极对待现象;最后,教研时间短且次数少,有时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不是真正的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二是研究学生表面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取代。教师比较注重研究教材,认真备课,重在熟悉课程内容,考虑如何“教”;却很少研究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更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如何“学”。

2.与现实结合不紧密

2019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今天,新教材的编写融入了我们国家的时代教育方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我国正处于大力构建法治社会时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在教材中增设了法治教育板块。这些知识内容的增设、变更都源于特有的时代背景。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根据固有观念,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材解读,导致教学的滞后性,因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教师教学难度增大

1.专业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党组织书记陈宝生也曾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主动性。笔者所调研的彭水某中学在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人数不足,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班级达到超饱和状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教学,容易导致宽泛而不精,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教师人数不足,跨专业教学导致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缺乏。因为专业教师队伍人数不足,而教学班级又较多,因此任命其它科目教师跨专业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仅仅依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过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会增长教师惰性,出现应付教学任务现象。

2.教学观念陈旧

我国素质教育提出已经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思想却并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脑海,很多教育者仍然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副科”观念。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各个地区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重庆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所占分值仅有50分,不属于中考重点考试的科目,在师生心目中被划归为“副科”。因此,不管是从学校领导的管理方面,还是教师教、学生学方面来看,都存在着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情况。例如,《道德与法治》课堂管理松懈,期末“主科”教师占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间等。

二是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是满堂讲述式的形式,课后勾画知识点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对知识的探索活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或者听课无精打采,甚至出现课堂睡觉现象。

3.教学方法单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现今的思政课课堂要进行创新、教师教学要用心。据调查所知,被调研学校的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需要革新。

一是课上教学方法落后。大部分教师课堂上主要采取口头讲述、满堂灌、填充式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导致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难于入脑入心,效果不理想。

二是课后学习方式单一。课后主要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强调把理论记住,并不重视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经改编之后,注入了很多情境故事,教材内容也逐渐趋于生活化,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更好的将浅显易懂的情境故事升华至理论层面,探究其教育本质。总之,教学仍停留在传递与记背知识层面,而没有深入到素质,人格提升,塑造层面。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1.学生课程认知不足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满足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取得优异的成绩,满足自己、家人、老师的期盼,忽略所谓“副科”的学习,学生精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如《道德与法治》学习。二是新编订的教材采用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方式进行编写,语言文字浅显易懂,造成学生基于表面认识,产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很简单的思想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甚至有学生认为:只要思想大方向是对的,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所有习题和考试都不用担心。学生的这种观念,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简单化、表面化,同时将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仅仅归于应付考试。

2.学生课程学习兴致不高

兴趣是激发一个人去探索的最佳动力,学生对学科充满着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而兴趣的激发,往往存在着诸多限制。笔者所调研的中学,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都采用了简单的讲解灌输法,造成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减少或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对策

认真调研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存在问题,我们提出改进的对策。

(一)研读教材,紧扣教育载体

1.教材吃准吃透

一是单元目标解读,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应该创新性地合理运用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带领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积极探索单元主题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二是知识内容探究,理清认知脉络。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著名的认知发展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图文信息进行解读,通过利用阅读、讲授、案例、情境模拟、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打开思维,理清认知脉络。三是典型案例分析,夯实理论知识。新编订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出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主要以故事与图画的形式为主,穿插着学科知识,符合青少年的知识接受习惯。因此,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这一特性,以分析案例为切入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四是实践活动落实,知识回归生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落实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才能更好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

2.备教材、备学生并举

一是学生学习离不开教材。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要用好教材,认真进行教材研读活动,对教材的结构布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把握好教材每一个板块在整体中的教育意义以及教学任务,从而依据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去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方面,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提取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设计教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知识[3]。

3.与国家的形势政治相联系

在研读教材时,不能死盯着教材里的知识、理论,而要结合时代形势下所需要的教育。在提倡核心素养、素质教育、法治教育的特定时代,我们研究教材时,要立足于书本知识,放眼于社会生活,与时俱进的展开课程教学。如,在法治教育板块,如何有效的巧借“时事之躯”,改变法律知识原有的枯燥性,引起学生关注;如,在增强生命教育板块,如何让学生在社会节奏发展快速的今天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学会关爱生命。

(二)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1.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一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待业的政治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充足,国家可以采取积极政策,积极调动广大专业人才到基层发展、锻炼,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依靠学校保持师资平衡。学校对待各个学科的态度要一致,不能出现“主科”、“副科”等错误观念,依据各个学科的课程要求,设置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满足各学科的发展需求,保障各学科都具备发展条件,切忌厚此薄彼。

2.更新教学观念

一是正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价值,摒弃“副科”观念。教师要铭记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弱化应试教育的影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最大限度挖掘其教育价值,为祖国培养一批道德素质意识、思想意识、法律意识集一体的新时代少年[4]。二是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明确教师课堂引导作用。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我们主张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3.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整合文本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自觉进入到学习状态。二是合理利用提问法,增加课堂互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依照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适时提问学生,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三是重视合作探究法,增强团队合作力。教学过程中,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小组合力解决某一事情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改变学习枯燥乏味的单一模式。如,辩论小环节,以正反方两个团队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负责总结归纳等。

(三)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性学习

1.完善学生课程认知以端正学习态度

一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文化背景下,教师要带动学生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明白“副科”观念的错误性。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意义,在我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知识的接受、熏陶不可厚此薄彼,我们要合理安排每一方面的知识学习时间,平衡发展,培养综合能力。二是教师要带动学生透过表面去探索本质,通过个体事例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度含义。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培养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取新知的能力。

2.活用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教学方式创新,提升课程吸引力。教师要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的组织学生座谈会,结合案例,引发学生共鸣,适时地请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二是妙用热点新闻,提升书本知识趣味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发展,训练学生辩证思考和分析的能力[6]。

猜你喜欢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法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