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四化” 为抓手加快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2020-01-19 04:21陈朝霞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四化思政教学

陈朝霞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进行 “四化”(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经常化、人格引导精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建设,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 “八个统一” 要求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解决思政课教学现实困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一、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我们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意义,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

(一) 体现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我国高校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办好思政课,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实保障,是社会主义办学性质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二) 强化铸魂育人的首要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能全方位对学生道德品格、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进行系统培养,全面提升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首要阵地。

(三) 建设一流大学的必需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思政课建设上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办好思政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国高校建设情况来看,不论是以往的 “211”“985” 大学建设,还是现在 “双一流” 大学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推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一直是重要内容,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把思政课作为关键一环来抓。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还面临着一些新困境,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 教学内容供需矛盾。马克思[4]强调:“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确保思政课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平衡,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思政课在供需上存在两个方面矛盾。一是供给内容与需求不符。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对课堂教学的兴趣点呈现多样化特点,可是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这种针对性,更多的是围绕教材内容来授课,同时实践教学的范围也较为狭窄,加之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制教学,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这种矛盾造成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厌学甚至弃学,出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 “逆向选择” 行为,把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定位为拿到学分、通过考试,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二是供给稳定而需求多变。思政课政治性、理论性较强,在教材选定、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进行统一、保持稳定,而学生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的现实需求,要求思政课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稳定的供给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二)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思政课综合性强,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实际教学中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表现为:理论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教师按部就班讲述基本理论知识,空洞乏味,学生只入耳,不入心,“满堂灌” 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青年教师过分依赖PPT,出现 “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 现象,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方面,虽然有些学校组织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和一些参观、考察、调研活动,但由于经费问题,这些活动也是 “以点带面”,仅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学校是通过组织学生听报告讲座或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三) 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其改革成果的重要依据[5]。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但从目前高校思政课评价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评价结果上,学生对教师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都是 “好”,原因在于学生想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而教师想得到较好的教学评价,久而久之教学评价变得不重视。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打分的方式进行,笼统而不具体、不量化,难以反映教学真实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深入剖析现实困境,查找根源症结,导致思政课教学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加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从积极影响看,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样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从消极影响看,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大学生正确的 “三观” 形成。当前思政课教学出现的内容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而传统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造成的。

(二) 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近年来,多数高校虽然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但重科研、轻教学,重职称、轻管理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教师在科研申报、教学评奖、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仍然与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所获取的资源就越丰富、渠道就越便利。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把精力更多放在作科研和评职称上,在教学改革研究上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多,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力投入不多、态度不端正。同时,高校推进思政课等理论课考核改革创新力度不大,评价考核指标抽象、不具体,没有进行量化精准考核。

(三) 学生主体出现新变化。“00 后” 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体,在信息化背景下,他们认识事物、了解信息、接受事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较以往更为广泛、更为直接、更为快捷,也更易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心理素质上不同程度出现问题。而思政课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难以根据学生主体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导致教学失去吸引力和有效性。

四、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困境的具体措施

提升思政课实效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推进思政课 “四化” 建设,有针对性的破解难题、突破困境。

(一) 推进理论教学实践化,着力夯实学生理论功底

1. 以加强热点时事政治教育为重点深化理论教学。时事政治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时事政治事件的处理过程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的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塑造良好道德品格、增强社会参与和认同感。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相符合,将时事政治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学习中,要聚焦国内外尤其是当地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案例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从中挖掘蕴含其中的抽象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刻、精准理解。比如,可以聚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等内容设置开放探讨性问题,可以针对 “新晃操场埋尸案”“孙小果案” 等社会热点,设立 “课堂小法庭”、开展 “辩论赛” 等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理论。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强化理论运用。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增强本领、提升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6]新时代的大学生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及西方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西方的绝对自由主义、悲观主义、权力主义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让有些学生产生读书无用、金钱至上、权力等于金钱等错误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统一,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学到的相关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辨析和探索,提高思想境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6 届优秀毕业生付佳出生在农村,从小生活贫困,上大学后刻苦学习,各门课程都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结合自己的困难深入思考“上大学为什么、学成后干什么”,树立了 “让更多贫困的孩子摆脱贫困” 的远大理想,毕业后拒绝了大城市的高薪聘请,毅然选择到贫困的瓦儿岗小学教书,成为山村里的 “全能校长”。

3. 以开展课题研究为支撑深化理论研究。开展课题研究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是提升学生掌握理论的有效方式。鼓励支持学生参与适合自身需要和成长规律的课题研究,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精心研究、深入思考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或个人自主进行各类大课题、微课题、个性化课题等具体课题研究去实现这一目标。比如,设计《西方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追 “星” 与立志》 《我最需要的精神之钙》 等微课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和感受最深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推进实践活动经常化,稳步提升学生执行能力

1. 鼓励学生树立 “大实践观”。课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对思政教学来说,社会是最大的课堂,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实践教学。关键是强化学生的 “大实践观”,引导学生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心、热心之人,把生活、学习中的每件事情都当成锻炼的机会。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班徽班训征集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等,让他们认真总结反思,对比课上课下学习所得,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2.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打磨锤炼品格、体悟思想道德法治修养的真义。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担当历史使命,到贫困地区进行锻炼,争做当地发展的推动者和奉献者。怀化学院师生为国家级贫困县沅陵县借母溪打造的山水实景剧《狃子花开》,将精准扶贫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了老百姓就近就业增收。据统计,仅2018 年借母溪景区凭借实景剧《狃子花开》 的吸引力,就接待游客31.5 万人次,旅游收入7 800 多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53 人,借母溪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00 多万元[7],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与贫困群众心连心的喜悦和自豪,坚定了他们投身社会、奉献社会的崇高信念。

3. 鼓励学生投身校园活动。将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校园活动开展,而且能给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较为充分的资源和载体。比如,可以开展 “青春思辨会”“我和我的祖国” 等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五四” 精神;举办汉语言文化周,引导学生练就铁嘴、好字、好文章,形成勤奋积累的好习惯;带领学生摄制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纪录片。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热情。

4. 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家风创建活动。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提出把 “家国情怀” 列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家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成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良好家风建设活动,传承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和睦亲人的优良传统,进而带动家人参与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弘扬正能量。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感恩尚善事迹,以仁慈、友善、感恩、尚善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拍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 “家国情怀”,让学生感恩父母、爱国爱家。

(三) 推进人格引导精细化,不断锤炼学生品德修为

1.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的真谛是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以教师人格引导学生人格,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就需要具备习总书记所提的各项要求,重点是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开展思政教育研讨,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对 “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是与非” 等社会价值观的深层探索,帮助学生发现真善美;要言传身教相辅相成,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开设户外课堂,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以人格引导人格、以人格感染人格、以人格赢得人格,发挥好人格上的 “传帮带”,让学生成为奋进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践行者。上海复旦大学的 “网红思政教师” 陈果[8]将蕴含着真善美的人生哲理通过优美的散文诗传递给学生,她提出:“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 陈果的诗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广泛探讨,推动数千学生自发开展 “青春校园随手拍”,记录生活点滴。

2. 引导学生形成反省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建立 “修养档案”、撰写 “修养日记”,对照思想、道德及法律修养要求,记录修养中的进步得失。“修养日记” 不限题材、不限内容,记录学生日常行为修养,“我手写我心” 养成 “三省吾身” 的习惯。2018 年,为巩固高校思政理论课成果,怀化学院发起了 “青春树洞” 活动,该活动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学子欢迎。这次活动范围重点围绕思想、道德、法律三个方面,让每个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撰写两篇个人日记,教师提出完善意见。同时,融合校园演讲赛、辩论赛、话剧表演、文艺演出、“三下乡”、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通过精细化的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做法为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 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导评活动。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有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引导学生开展自省式自评。让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挖掘自身优缺点,培养学生剖析自我的勇气;二是引导学生开展互鉴式互评。让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寻找旁人眼中的自己,向他人学习,从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三是开展对话式导评。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交心谈心,老师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课堂学习情况总结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指引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四) 推进教学形式多样化,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坚持创新理论与传统经典理论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成效好坏主要在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贴近实际、符合学生需求,则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从不得不然转向自然而然。要注重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及时开设相关课程、抓好教学研究,帮助学生树牢 “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 “三观”。同时要打破惯性思维、消除路径依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传统经典理论进行大众化解读,发挥其启迪心灵、温润思想、陶冶情操的功能。

2. 坚持围绕核心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探索混合模式教学。将思政教学同历史、地理、科学、人文、语言等其他学科关联起来,拓展教学内容、载体,提升学生兴趣。二是注重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课程内容需要,精心设计 “小老师” 讲课、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实地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思政课变得简单而有趣。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媒介教学。加快建设 “互联网+ 思政教育”,开展网络平台教学,将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引入课堂,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时代性进行表述时,要积极使用新兴媒体语言的传播表述形式[9],推动教学内容数字化、形象化、生动化,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效果。

3. 坚持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师德建设并重。上好思政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教师专业化和师德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快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育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选拔思政课教师的体制机制,合理设置专兼职比例,通过 “双聘”“特聘” 等方式邀请资深专家兼职教学,形成以专职为主体,兼职为辅助,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完善相关考核、奖惩制度,着力防止出现师德失范行为和学术不端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0]要求,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因此,以“四化” 建设为抓手推进思政课建设,既符合新形势下高校加快发展的新要求,也符合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猜你喜欢
四化思政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